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实践逻辑——以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为例

来源:榕意旅游网
马黎明: 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实践逻辑 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实践逻辑 ——以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为例 马黎明 (济南社会科学院,济南250099)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功能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已成为一种必然。对于传统农业地区, 城镇化的关键在if-,-'r ̄.自身资源禀赋,对城镇化的路径和推进机制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在这方面,山东省平阴县孝直 镇借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为研究分析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关键词: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5)04—0095—06 但是,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就地城镇化模式在 一、传统农业乡镇化的新问题 实践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是缺乏关于新型 通常,城市化被解释为工业化的产物。只有当工 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撑以及对农民的引导,把新 业化为城市化积累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并且为农业 型农村社区建设搞成了一场政策性的“背井离乡”运 转移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的时候,城市应有的 动;二是缺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规划。包括 设施和功能配套才渐渐完善起来,人口也才能够逐 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渐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才得以逐步展开。然而,城镇 务配套规划等,使新型社区成为空中楼阁,中看不中 化也将给广大农村地区甚至一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 用;三是gtd,"产业支撑,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展和就业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推进农村地区的现代 难以为农民的生产方式转型提供支撑,农民在完成 化便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了向社区集中后,往往既不能向新的产业领域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常住人 又远离了原来的居住地,出现了生活与生产在空间 口也呈现出急剧减少的趋势,仅2013年就比2012年 上的分离;四是物质文明的城市化与制度文明、精神 减少了1261万人。为增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 文明的城市化相脱节,在引导农民上楼的同时,他们 就业吸纳能力,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工商资 的心灵、意识、行为方式等仍然驻留在低矮的村舍 本下乡或依托政策资金加速小城镇城镇化的进程。 中。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弱化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近年来,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和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 的价值和意义,也使得传统农业乡镇的城镇化受到 借助发展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城镇化,都已 质疑,人们不禁要问:在这些传统农业乡镇有没有必 成为我国小城镇城镇化重要的实现路径。值得关注 要引人城镇功能和市民化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定要 的是,在部分传统农业地区,还出现了以新型农村社 融人国家城镇化的格局中,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 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小城镇实现城镇化的探索和 道路以及达成什么样的城镇化愿景? 实践,这是传统农业地区依靠自身条件推进城镇化, 引导农村社区居民对接城市文明、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孝直: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一个实践逻辑 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展,城镇功能和城 收稿日期:201 4-1 0-20 作者简介:马黎明(1 959一),男,山东莱阳人,济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 ・95・ 晋阳学刊2015年第4期 ・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 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这就 引导,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民意愿相悖,出现了 一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和社区居民在分享到更多现代化 成果的同时,也让城镇化的触角实现了向乡村腹地 的延伸。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必然会循着 些负面效应。有些则因为缺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 设的全面规划,使新型社区成为了中看不中用的空 中楼阁。孝直镇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首 先把握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必须立足实际、有序推 进,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成民心工程。 1.做好调研,找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破口 自己既定的轨道有序展开,剩下的只是一个如何立 足各地实际,对城镇化的时机和道路选择做出把握 的问题了。对于传统农业地区而言,推进城镇化的逻 辑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对城镇化的路径和推进 孝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对镇域范 机制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在这方面,山东省平阴县 孝直镇对城镇化路径与机制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可供解剖的样本。 平阴县孝直镇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如何借助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早日踏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一直是当地政府在努 力探索并期待有所突破的一个问题。2007年,在经过 反复调研、论证之后,孝直镇形成了以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新一轮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规划,并着手研究和制定了有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的一系列推进政策,先后规划和推动了7大中心社区 和4/j"-基层社区的建设。几年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不仅全面推动了镇域经济社会大发展,也将现代化 的生活样式和环境设施直接引入了农村社区,改善 和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实现了城市 功能和城市文明向农村社区的快速渗透,加快了当 地城镇化的整体进程。总体来看,平阴县孝直镇的做 法是,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打开小城镇城 镇化的通道,以“四个集中”为轴线推进小城镇城镇 化的全面展开,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小城镇城镇化 的品质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孝直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在孝直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是开启镇域经 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进城镇化的 重要通道和平台。孝直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 要是抓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做成民心工程 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是部分传统农业乡镇改善农村经济社会 面貌、推进小城镇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但在具体 实践中,一些地区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 ・96・ 围各个村庄的发展基础做了摸底调查,以此为基础 选取了汇河以东21个村庄作为试点,来探索村庄整 合和新型社区建设。这是因为:一是这一地区的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民富裕,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储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汇东地区土地肥沃,水 资源充足,属典型的冲积平原,适合农作物生长。到 2007年底,户均存款5万元左右。财富的积累,激发了 农民对住房进行更新换代的愿望,这为推进村庄整 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二是 这一地区的居民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区域 文化有利于村庄整合。汇东地区历史上主要是董姓 和展姓两大家族群体的聚居地,两大家族人口占到 区内人口的70%。特定的族群关系、村庄布局和文化 共通性,为实施村庄整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奠定了 文化基础。三是争取了更充分的政策支持。在推进村 庄整合前的几年里,孝直镇领导班子积极争取上级 的支农惠农政策,先后有投资1200万元的盛屯片区 8000亩土地整理项目和投资600万元的店子片区中 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引人汇东地区。5万亩马铃薯(大 白菜)特色品牌基地建设项目,则把汇东地区的传统 种植业纳入到了现代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轨道。这 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打开了空间。同时, 这些政策的逐步到位,也增强了群众对镇党委的信 任度,减少了村庄整合中群众的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筑牢了推进新型农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基于这些 背景因素,汇东地区成为了孝直镇实施村庄整合、推 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和重要突破口。 2.聚民心、顺民意,把村庄整合和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做成民心工程 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都面临一个“民心 怎么聚”的问题。在这一方面,孝直镇主要抓了两个 关键点: 首先是算好“四笔账”,统一群众思想。推动村庄 马黎明: 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实践逻辑 整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件符合大局利益、又可 以惠及民生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还必须帮老百 加顺利有序。 3.立足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新型农 村社区建设 姓把账算清楚,让他们知道好在哪里,好处有多大。 当时镇里的领导者主要是帮大家算了四笔账:一是 农民受益账。汇东片区共有21个村庄,老村占地7032 汇东社区建设以农民的生产、生活为最大依据 的。为此,新型社区规划时就别出心裁,设计了“一户 亩,新村规划占地1687亩,村庄整合建设新社区以 后,可增加耕地5345亩,人均增3no.25亩,按照当时 的种植收入计算,每人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500 ̄。二 是产业提升账。汇东片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 借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低产田改造、特 色品牌基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 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装备水平和蔬菜种植品 质,增加种植收益。同时社区集中筹建蔬菜批发市 场,也可以加速蔬菜经营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的收益水平。三是区域科学发展账。村庄整合 后可以节约大量耕地,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增加城市 发展空间,在更大区间上支持城镇化的展开;同时, 借助增减挂钩政策获得的资金,可以更好地支持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配套水平,提高现代生 活服务的收益水平。四是财产增值账。过去农民的自 建房,缺乏规划和整体配套,既没有质量保障,也缺 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房产增值水平 有限。而新建社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施工、统 一设施配套,增值能力更强。与此,既有农民个人利 益的体现,又有大局利益的考虑,既着眼于当下人们 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又兼顾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较好地起到了顺民心、聚民气的作用。 其次是强调“三不慌”,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 分体现民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是真正的主人 和主体,因此要充分体现农民个体、农户、村庄整体 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和要求,要充分依靠农民,让他们 自己的事自己办。为此,在社区建设启动宣传阶段, 孝直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了“三不慌” 的原则,即一家人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量好了再 迁;钱不够的不用慌,可以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 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在具体工作推 动中,他们还通过组织建设,强调了农民的事自己办 的原则,包括成立由全体村民推选的新村建设领导 小组,负责管理新村建设各项事宜;强调民事民决, 小事有领导小组办,大事由全体村民表决。这些措施 在确保新区建设充分体现民意的同时,也借助村民 参与,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使社区建设更 三体”住宅模式,即每户都在一楼拥有两间临街库 房,可以放车放菜贮菜,这两间库房同时也可以直接 对外批发蔬菜,蔬菜收获季节,临街库房连成一片就 成了蔬菜批发市场。二楼到四楼为居住单元,按照现 代住宅的设计要求建设,让农民享受到舒适明亮的 新型住宅。这种建设思路,立足农民的生产特征和生 活习性,切近民意,所以,在孝直镇的村庄整合中,大 多数农户都给予了理解、认同和认可,孝直镇的新型 农村社区建设避免了过去村庄整合中某些”被上楼” 式的操作所带来的问题。考虑到农村养老、邻里交往 的便种陛,他们在新居建设中还增加了子母户、串门 桥这样的设计元素,深得居民认同。 (二)用足政策、充分动员,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农 村社区建设 “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影响小城镇城镇化进程 的重要因素。孝直镇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把握了以 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把握时机,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 策。2008年11月,平阴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城乡增减 挂钩试点;2009年10月,平阴县又被确定为山东省8 个“挂钩工作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孝直镇抓住这 一机遇,不断完善政策,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 策为主渠道,有效解决了新型社区建设“钱从哪里 来”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推动新型 社区建设,2013年平阴县又正式下达了《关于进一步 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 增减挂钩项目资金专项用于新型农社区建设和旧村 复垦,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自求平 衡。并详细规定了资金拨付办法,要求住房建设补助 资金,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按3:2;1:1;1:2的比例拨 付。其中,最后两项资金要求必须在拆旧区腾空以后 及复垦验收合格后拨付。这些政策上的细化,在解决 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这一难题的同时,也为整体上 提升镇域城镇化水平打下了基础,同时保证了旧村 土地复垦资金的拨付,为实现耕地保护找到了解决 方案。 二是根据本地实际,孝直镇的新型社区建设还 ・97・ 晋阳学刊2015年第4期 采取了承包商垫资、承包商捆绑式开发、农民自筹等 三种资金筹集方式。另外,借助于平阴作为全国支农 涉农资金试点县的优势,整合建设、农业、交通、教 育、卫生等10多个部门的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打“组 合拳”,在不改变使用原则的前提下,将各项涉农项 目资金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进一步提升了新型社 区建设的资金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能力。 四、“四个集中”:孝直城镇化的推进策略 城镇化不只是居住坏境的城镇化,关键是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是人们在深层次上跟 进和融人现代文明的过程。在传统农业乡镇,这个转 型过程更需要通过解决“日子怎么过来”的问题来实 现。 在孝直镇,破解“日子怎么过”的问题,实际上涉 及到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的 解决思路。他们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 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同步推进“四个集中”,把农 村社区环境改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农村社 会管理转型等统统纳入农村社区发展转型一揽子计 划。具体而言:一是借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 农民向镇驻地和中心社区的集中,促进了生活环境 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二是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向社 区集中,增强了基层社会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三是推 动了土地向大户集中,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 产业化水平,并借助对机械化农业的探索,推动了农 业生方式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汇东片区是著名的 蔬菜种植基地,他们结合村庄整合和新型社区建设, 打造了一处蔬菜批发市场,引导全镇蔬菜产业的集 聚连片发展。孝直镇的西部山区有较好的林果绿化 基地,他们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 着力推动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这些产业转型都为 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通道;四是推 动产业向基地园区集中,调整了镇域产业布局,在镇 驻地设立了工业园,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初步形成 了机械加工、轻工纺织基地,这就为农业人口向非农 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空间,为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构 建起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孝直镇这“四个集中”的工作是 在彼此促动中完成的。其中,新型农社区建设是整个 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平台,社会管理构架的改 ・98・ ・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 变则为社区建设和人口的集中提供了体制与机制保 障,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 级,则最终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提供 了实现通道,促成了城镇化的全面铺开。此外,孝直 镇顺势搭建起的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工业园区,则实 现了城镇建设与产业转型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保证了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五、美丽乡村:孝直城镇化的品质追求 2013年,**总书记谈到美丽乡村建设时说: 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 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 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并指出,城镇化要发展,农 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 得益彰[1】。显然,着眼于国土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城乡 文明的和谐共生,必须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乡 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出发,对小城镇城镇化的推进方 向和路径加以完善,使其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达 成一致,实现二者的相互促动与支撑。 (一)科学规划,让中心社区与自然村落和谐共 存 就土地资源的特性来看,孝直镇的土地由平原 和山地两大板块组成。由于这两大板块的资源特征 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有所不同,生活样式也略有差 异。为此,早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初期,孝直 镇在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时就充分考虑了 “控”的因素。强调针对西部山区村庄的现状,从尊重 群众意愿出发,原则上保留原村庄居民点,以控制性 建设为主。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统筹推进中心社区建 设的同时,孝直镇镇驻地及西部地区的中心社区周 边,仍保留了大量具有原始风貌特征的村落,形成了 新型农村社区与原生态村落和谐共生的格局。 (二)传承乡村文化,保留乡村记忆 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城镇建设,要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人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人现 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 史文脉囝。这既是对城镇化理念的完善,更是基于对 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民族文化的完整保护所形 成的全新构想。 孝直镇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传承的历史古镇。 镇东部的展洼村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受“和圣” 马黎明: 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的实践逻辑 文化影响,这一地区民风淳朴,讲团结、重和谐。在推 进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孝直镇把握地域文化优势, 因势利导将周边8个村统一规划为展洼中心社区。社 区建设突出了“和圣”文化的导向作用,建设了“和 圣”文化广场,倡导邻里和谐,以“和圣”特色文化为 核心,较好地推动了社区文化整合,促进了新社区文 化共识的形成。孝直镇最西部的罗圈崖村建于明朝 洪武年间,因四面环山形如罗圈而得名。村西的山上 有座古山寨,山寨内存有大片石屋。孝直镇在建设罗 圈崖社区时,十分注重保存这些历史遗迹和地域风 貌,引进了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进行古村落文化开 发,即发展了经济,又留住了村民的乡村记忆。 乡村文化是依赖于乡村而形成、发展和传播的, 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特定文化,它涉及农村社 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 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孝直镇通过上述措施,在推进 小城镇城镇化的同时,也较好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 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实现了小城镇城镇化的有序推 进和健康发展。 (三)持续推进农业和工业的转型升级,让居民 生活更加富裕 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要因地制宜, 推进经济发展,让农村居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此, 在建设新型社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孝直镇 加大力度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抓住孝直镇被列为济南市现代农业示范镇 的契机,以土地流转为先导,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 设,提升农业特色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拓展农民 本地就业增收的机会和空间。截止到2014年,全镇发 展蔬菜基地7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3万亩,吸纳 近3000名群众就地进农场、蔬菜基地打工,不仅带动 群众户均增收过万元,还使部分农民逐步从土地上 解放了出来。 二是立足平阴工业园南区建设的机遇,先后投 资5000多万元,打通了高速公路延长线,为园区建设 打起了道路基础框架,对工业园区主干道进行了美 化绿化,园区内基本实现了“八通一平”,园区承载能 力不断增强。目前,园区内已落户企业12家,总投资 达10亿多元,形成了孝直镇新的产业集聚区和经济 增长极。同时,他们积极扶持壮大机械制造这一传统 产业,拉动制造业扩规模、上档次,推进了园区联动 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不仅壮大了镇域经济,而且吸 纳了7000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 的梯度转移。 综上,“民心怎么聚”,“钱从哪里来”和“日子怎 么过”是传统农业乡镇城镇化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 对孝直的实践分析可知: 第一,城镇化虽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但关 键还是要看领导干部心往哪里用。平阴县及孝直镇 的领导者真正着眼于为老百姓谋福利,把握机遇谋 发展,于是才有了对增减挂钩政策的充分利用和合 理配置,实现了对政策资金的有效控制以及资金利 用效应的最大化,使资金利用在确保占补平衡的同 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 用。孝直镇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无论是整体村落 布局上的合村并居,还是居住方式由村落居住方式 到现代楼房集中居住方式的转型,之所以能够顺利 展开,与较好地解决了资金问题、居民迁居经济压力 小有很大关系。同时,依托新型社区建设、居民到社 区集中居住,农民还享受到了更方便、更舒适的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额外的效益回报,更是提升了 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放大了集中到社区居住的个人 收益水平。能以较小的投人换取较大的利益回报,是 孝直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基 础。 第二,城镇化还必须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无论从政策需求,还是从执政理念看,推进新型城 镇化,必须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四。城镇 化必然面临如何解决农业人口转型的问题,这里又 分几种情况:一是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如何融人城市 的问题;二是就地寻求非农化转型的人口如何乐业 安居的问题;三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按照什 么样的路径,加入到现代化进程中,从而实现生产与 生活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孝直镇是一个传统农业乡 镇,在解决小城镇城镇化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上,他们的思路是立足镇域资源条件,首先依托农业 生产的现代化来探索和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具 体来说,按照农业现代化的方向,解决好农业生产经 营的规模化、机械化以及与新型业态和新兴市场机 制的对接,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路径。 第三,城镇化还必须从人类本质意义上考虑好 人的心灵往哪里安放的问题。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 ・99・ 晋阳学刊2015年第4期 ・社会学研究与社会调查・ 对大中型城市而言,这主要是一个如何提高城市建 设与管理水平的问题;在小城镇的城镇化过程中,关 键则在于如何平衡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 城镇以及乡村地域风貌的关系问题。孝直镇在推进 小城镇城镇化的过程中,能够立足镇域资源禀赋,科 学规划镇驻地、中心社区与基础社区(自然村)的空 间布局:一方面通过镇驻地、中心社区建设,最大限 现代化的成果,又要使地域乡村文明得以传承、为人 类保护好心灵故乡的城镇化导向原则。 【责任编辑刘参考文献: 栩】 [1]**.建设美丽乡村不要“涂脂抹粉”[0L].http:Hnews. 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 3_07/23/277893410. —shtml,201 3-7—23. 度地改善和提升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 方面,又根据实际条件合理保留了部分风貌特征鲜 明的自然村。在孝直镇,镇驻地、中心社区与基础社 区依照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形成的镇村格局,有序 [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0 L].httpJ/news.xinhuanet.com/ video/201 3-1 2/I 4/c125859839.htm.201 4-1 2-14. _[3]张立群.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0L].httpd/news.ifeng. people.com.cn/n/201 3/c1 004-2391 5739.htm1. 分布,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既要让农村居民享受到 An Exploration on Urbanization Path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Taking Xiaozhi town of Pingyin county,Shandong Province,as an example MA Li—’ming (JinanAcademy ofSocial ScOnces,Jinan 250099,China) Abstract:With a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it becomes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civilization are spreading upon rural 8teas.As for the traditional rural glens,it is vitl aorf them to make rational decisions to choose the practical path and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ir resource advantages.In hits respect,Xiaozhi Town of Pingyin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ooses its urbanization path nd amechanism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nd aagriculturl amodernization,providing an naalyzable sample. Key words:Urbanization of tradiitonal rural villages and towns;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ites; Industrial transition and upgrading ・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