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22卷第4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01.22.NO.4 2009年12月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Dec.2oo9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探究 肖建宗 (贵州大学学生处,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至关重要,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及形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 习、生活、身心健康乃至未来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探究了影响人际关系 建立和发展的种种心理障碍,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技能;心理障碍;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40—0055—03 doi:10.39696.issn.1671-5918.2009.04.02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感受与评价,对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等的错误认知,成 管理学家把管理者个体具有的技能分为概念技能、人际 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 技能与技术技能三个方面,并得出不同层次的个体应具有不 1.由于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与完善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同的权重技能,但无论任何层次的个体都必须具有较强的人 进入大学,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开始了主动交 际技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已经引起了学 往。但受社会阅历及客观环境的,他们尚未能全面接触社 校、老师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但往往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 会、了解他人的整体面貌。加上心理不成熟,在人际交往中习 时还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缺乏相应的 惯用自己的~套交往模式、交往标准去衡量外界、衡量他人, 交往技能和沟通技能。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从发展心 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在人际交往上容易产生偏见,主观臆断, 理学的角度说,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动荡的时期,其人生观、 或以偏离现实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造成对现实人际关系 价值观尚未定型,其人际态度、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他们在 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反过来又对其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校的学习、生活、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 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虽然有强烈的交往需要,也认识到了交往在社会生活的重要 2.由于认知结构不成熟而产生的认知障碍 作用,但却因个性特征、对他人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缺 大学生自我意识能力迅速增强,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 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使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我监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深切关心自我的发展, 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254份咨询记录统 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因此,他们强烈地关注自我,在 计,从咨询内容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困 交往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注重自己的需求、自我形象 惑: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和生存的压力问题,而人际关系 以及行为表现,此外,他们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 问题最为普遍和突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苦恼的问 的观点。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与自我中心意识的认知结构, 题之一。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 往往会把他束缚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封闭交往,造成人际交 求,却往往表现出较弱的人际交往能力。贵州教育工委 往障碍。 2008年在全省19所综合类、人文类、理工类、医学类、师范 (二)情感障碍 类、农学类、职业技术类等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高校抽样作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交 了《贵州省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问卷调查。 往过程中的情绪因素包括对交往的情绪反应、人与人之间的 通过调查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圈大多数是同学、朋 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大学生感情丰富但不成熟,心境 友之间的交往,他们也认同这个交往圈,但是他们对他人的信 易变。对人对事有时过于敏感,容易凭一时的好恶改变对一个 任度不高,与同学、朋友间的互相信任上趋于弱化。大学生是 人的看法,使得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和理智性,产生各种障 同龄人中比较有知识的群体,思维、认知能力比较强,自我意 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识不断增强,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还没有成熟,自我意识的 l启卑与孤傲心理 增长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太协调,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因 在人际交往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 此,在人际交往中还呈现出了迫切性、理想性、不平衡性和不 评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 稳定性等特点。 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障碍 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感到处处不如人,因而在交往 (一1认知障碍 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担心当众 认知是人基于客观环境对自身及周围人或物的一种主观 出丑。如果受到耻笑和侮辱,通常采取消极回避方式。也有的 收稿Et期:2009—09—16 作者简介:肖建宗(1972一),男,贵州大学学生处,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5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ooo)g 22卷第4期 大学生自视甚高,认为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孤傲心 理使他们在交往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的态势,或对别人吹毛 求疵,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或反感。 2.嫉妒与报复心理 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优点、成绩心怀不满,进而嫉恨,乃 至行为上的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有的大学生在人 1.营造和谐的宿舍交往环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最具私 人化的场所是宿舍,现在学生宿舍公寓化以后,宿舍成为大学 生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场所,也是大学生交往中最能体现每个 人的个性的场所。宿舍里的人际冲突,多数是由生活上的小事 际交际中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不平衡,讽刺、挖苦、诋毁甚至 攻击,或者在别人遭遇挫折和不幸时幸灾乐祸。无疑,嫉妒易 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另外,与嫉妒心理常相伴而生的还 有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 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 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久久不能释怀,甚至伺机报复,双方本来 在融洽相处的氛围中。 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 2.营造和谐的班级、院系交往环境。良好的班风具有强大 3.羞怯与闭锁心理 的凝聚力,能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能与同学和谐相处,消除人 羞怯与闭锁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渴求 际冲突。在班集体中,大学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在热情的交 交往,渴望友谊,但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勇气和行动:一是 流、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关系中,锻炼了品质,陶冶了情操, 自卑性羞怯,对自己的现状悲观失望,担心被人看不起,总觉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加强 得自己或不得志而怕与人交往;二是敏感性羞怯,走进人 班级建设的活动中。教师与大学生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交往, 群中就觉得不自在、紧张,总感到别人在注意、挑剔、轻视或敌 以便及时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 视自己,担心被别人否定而放心不下;三是挫折性羞怯,曾在 想状况,因势利导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主动交往中被人冷遇,担心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四是习惯性 3.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 羞怯,因从小养成了羞怯习惯,怕与人交往。 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途径 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 (一)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 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 能 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 积极、主动、良好的交往观是健康交往的基础。作为高校 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文化以浓郁的文化氛围与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磨炼 学术积淀以及师生共处的人文环境陶冶人的情操。 自己,提高交往能力,同时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具体而言,可 (四)通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 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首先,教 通过开展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由人 育大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障碍。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可改善交往的情 使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关 感体验、使团体成员相互学习,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人际敏 系水平。其次,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的人际关系,正 感的同学被组织在一起,同质、安全的团体有利于团体成员主 视自己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自觉改正缺点,不断改善人际 动开放自己、自我探索,从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其 关系;再次,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学习,具体包括 次,团体训练使团体成员获得了交往知识。通过讲解和相互交 引起,应当是最容易把握,也最容易引导的。宿舍小环境的建 设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创造一种特定文化氛围。一方面, 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唤起学生的集体意识,因为宿舍文化的群 体性、多样性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归属感,使他们在某些问题上 互相认可。另一方面,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 过程,他们的自我完善增加了人际吸引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调节,从而使大学生生活 人际认知、人际情绪控制、人际沟通、大学生礼仪知识及具体 流,团体成员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有关知识和技巧,能够更准确 规范等。 地沟通信息,减少因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误解、多疑等敏感症 (二)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指导,培养大学生人际 状。再次,团体训练可以提高团体成员的交往能力。通过示范 交往的技能 和模仿、实践和演练,团体成员在交往训练活动中得到了实际 高校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按照一定 锻炼,获得了积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信心和能力不断增强。 的章程自发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 邢秀茶(2003)开展了一项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人 操为目的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 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孤独感、信任、接纳等交 体。大学中的社团组织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社团对大学生适 往等方面的短期与长期影响效果,研究者在辅导结束时与辅 应学习环境、提高自理能力、掌握交往技巧、克服心理障碍、培 导结束后九个月的跟踪调查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际交 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社 往素质上存在显著差异,该项实验也证明了通过团体心理辅 团是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组 导,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与社交孤独、羞怯、社交回避 织,结构不太稳定,因此,要想发挥社团的功能,社团活动需要 与苦恼、交流恐惧等产生积极改善作用。成员在交友信心、乐 得到学校相关部门或教师的指导,指导中应注意组织目标的 观心态、开放程度、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 设定,将组织目标与成员的目标相联系,成员就会把实现组织 口头表达、拒绝技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提高。 目标看成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主要途径;积极倡导团结友爱、乐 总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 于助人的社团群体氛围,形成团队;发挥社团骨干的积极作 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技能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用,信任他们,多给机会,充分锻炼和挖掘他们潜在的人际交 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现 往能力,鼓励支持其带领社团成员主动与外部交往,共同开展 状及特点、探究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种种心理障碍,对 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于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三)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培养大学生人际 和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转第59页) 交往技能 56 黄静宜,周勇,刘念: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实证研究 问卷问题 网络 非网络 X2 P 统计学 国内外的研究不相符。大部分的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都表明 成瘾组 成瘾组 意义 男性要比女性更容易成瘾(Morahan—Martin&Schumacher. 弪常与网友共享一些列 是 60% 62.学习或生活有用的信息 否 40% 3756% 02ooo),陈青凤与张海涛、苏苓的研究都表明网络成瘾学生在 .1O2 0.749 无差异 .44% 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茁网络游戏中,我能体 是 55% 21% 会到一种比在现实生活 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成瘾者的SCL一 中更大的成就感 否 45% 79% 23.536 0 有显著差异 90评定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 只有在网上,到孤独 我才不会感 是 40% 否 60% 918.88% 35等因子分均高于非成瘾者,经t检验,除强迫症状、焦虑、恐怖 .433 0 有显著差异 .12% 因子外,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显 网络是我经常使用的一 是 67.冲更加便捷的联络工具 否 325% 69.48% 0.著。这反映高职生网络成瘾者存在明显的抑郁情绪、自卑感、 5% 30.52% O68 0.794 无差异 .庄网络中,我能够得到更 是 52.5% 37.活动力减弱、人际关系紧张敏感等现象,“网络综合症”已经影 多人的认同 否 4723% 3.627 0.057 无显著差异 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5% 62.77% 表8 在对网络态度的调查中,在高职生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并 不后悔自己花费在网络上的精力,他们认为在网络花费时问 三、结论 和精力是值得的,后悔花费了太多精力的学生仅占少数。在网 关于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此次调查结果为7.97%, 络成瘾组中持“后悔花费了太多精力”、“偶尔后悔”者比例远 这与张海涛、苏苓的研究结果接近,低于陈青风的研究结果。 高于非网络成瘾组,这反映出不少网络成瘾的学生后悔在网 陈青风对武汉地区34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武汉市高 络花费的精力和时间。 职生中,约15%左右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网络成瘾,在性别 在对网络体验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网络成瘾 上存在显著差异。张海涛、苏苓对1800名江苏、山东、安徽9 组还是非网络成瘾组均将网络视为进行信息交流的便捷工 所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发现,高职生中网络成瘾占7.59%,其中 具,在网络中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但是在网络游戏的体验 男女比例有显著差异。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的学生在网络游戏中感到更多 在本次调查中,网络成瘾学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与 的成就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顾海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陶然,应力.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 ofaNewClineialDisordr[M].Cyberpsychology andBehavior.1996,1:237—244 [5]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2. (下转第56页)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温梅,李惠超碱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77—78. [2]赵锦权.参加高校社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3]李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J].理论导刊,2006(11):94_96. [4]张宏.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D].河海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张运生.团体训练克服大学生人际敏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26):466-467. [6]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42—1143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