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三民主义及其评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对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内容及其评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民主革命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正议之声,而保皇派反对革命的观点是逆历 史潮流而动,违背民族利益的不义之言。
(2)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非曲直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主义情感。 4. 学法指导方面:
( 1)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训练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联系维新派与顽固派争论的史实,阅读有关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课文及楷体字,训练学生辨别、分析不同材料和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和同盟的政治纲领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 分析法 教学课时:1个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19世纪末,在这个风起云涌而又动荡不安的时代。如何挽救民族命运、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内出现了一位领军人物——孙中山。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各个革命团体的成员,组建了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是孙中山在组织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明白英雄是无法创造时势的, 一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㈠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
可能性: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⑵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建立⑶各地武装革命的蓬勃发展
必要性:随着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各个革命团体的武装起义的失败也让他们认识到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不能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客观形势要求组建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政党。 ㈡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意义 时间: 1905年8月 地点: 日本东京
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机关刊物: 《民报》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读小字部分 看分布图 它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明确的章程和政治纲领;且具有全国的规模;有机关刊物《民报》。这些说明了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肩负起了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
意义: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同盟会的性质作用上考虑,还有他的历史地位.同盟会是一个独立且成熟的资产阶级政党,有纲领.是全国革命运动的楷模.)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何谓同盟?也就是有共同的目标)(通过分析它的政治纲领从中分析同盟会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 主义 ,鞑虏指的是满洲人,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推翻作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名称 民族主义 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基本内容 反对满州贵族,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统治;主张独立,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族革命” 进步性 “反满”就是反对满清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清政府,客观上体现反帝,实现民族独立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华 民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权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主民治革命” 义 国 核心 民生主义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问题。对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其矛头指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土地纲领不彻底,同时没有满足农民要求,无法动员群众 平均地权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社会革命” 反映出孙中山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评价:
⑴先进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目标,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⑵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导致了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前主要依靠会党和新军,辛亥革命后主要依靠地方军阀,并且希望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最终导致革命失败。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此分析论战的起因,内容和论战的影响和实质,分析孙中山和康梁等人的形迹,得出人要与时俱进的道理。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㈠论战的起因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站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他们大肆攻击革命派,阻碍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或了解论战的时间、主要阵地、焦点及具体情况)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评价:应该指出,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革命派在驳斥保皇派的革命将招致列强干涉的观点时,天真地认为:中国的革命绝不会引起帝国
主义的干涉。他们还奢求帝国主义的支持和赞助。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关于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革命将引起“内乱”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的反动言论,没有进行有力的批判。而且,革命派本身也存在着不信任劳动人民的倾向。因而不可能依靠劳动人民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在关于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论战中,革命派对于保皇派提出的“土地国有”为“夺富予贫”的指责,不但不敢予以有力的回击,反而进行极力辩解,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革命派对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性。前边讲过的维新派与顽固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而这次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斗争手段和政权形式之争。
意义: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在康有为、梁启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示,那就是:人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三 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革命党人发动的各个起义领导人、时间、地点、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广州黄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诸次起义中准备最为充分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前作了认真的准备工作。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结果惨遭失败,其原因何在呢?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他们始终没有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工作,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没有作必要的联系、组织和配合工作。最终导致起义的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先生对其做了高度评价。称这次起义与武昌起义具有同等的历史意义。这是为什么呢?
这次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统治。这次起义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除了奏报朝廷外,还三次电告各省督抚,建议他们小心防范。此后,各省官员只要一听到革命党起事,就惊恐万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也更加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这次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可以说,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和武昌起义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课堂小结;
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此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此同时,革命派组织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高潮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㈠同盟会间的条件 ㈡同盟会建立及其意义 ㈢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二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㈠论战的原因 ㈡论战的内容 ㈢评价
三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