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全区98l5%的面积是山区,生态资 源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地理差异明显,气候条件独特,形成了各 式各样的地理小环境,由群山、绿野和水系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 是首都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但由于过去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采, 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废弃矿渣扬尘、山体景观破坏等 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部分区域出 门头沟区组织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调研,据测算,全区需修 现生态系统退化现象。 复的生态破坏面积约为24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1450平方公 里的1 6.5%,其中国道两侧、城镇周边、景区沿线破坏面积约1 20 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8%。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本情况 通过对门头沟区遥感影像的解译分析,门头沟区植被覆盖度 高,自然植被是距离北京城区最近、植被状况最好的,高覆盖度的 植被对调控城区的生态系统起到重大的作用;门头沟生态系统的景 观类型以林地和灌木为主,二者所占比例为区域总面积的7O%左 右,表明门头沟区景观的基质是林地,自1990年以来,耕地面积 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有林地面积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生态系统结构 斋堂镇狼窝沟生态修复前后 自1990年以来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 响下呈现出破碎化的趋势。 国内生态领域的专家就北京市及门头沟区生 门头沟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巨大的价值。经过计算,得 态修复工作的理念和思路进行了研讨,并给 出门头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83.28亿元/年,其中空气净 出许多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 化、水源涵养、物质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的价值占总价值的 2007年5月、2008年10月,门头沟 95%以上;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价值为2003年区GDP的2.49倍, 区组织召开了两届“北京生态修复国际研讨 门头沟区的生态服务功能远大于其经济功能,因此,加强对门头沟 会”,会议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科技部、北 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市政府、中科院共同主办,北京市科委、 通过对门头沟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发现,门头沟每年人均生态赤 门头沟区政府和中科院北京分院承办,会议 字为O.57公顷,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门头沟生态环境 确立门头沟区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 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而门头沟区在北京市承担的生态功能远超过 范基地”,研讨会集聚了美国、英国、印度 其经济功能。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等多个国家的生态专家、学者,对北京市与 生产和消费体系,对于缓解门头沟人地矛盾,更好的发挥生态服务 门头沟生态修复、生态建设进行了广泛交 功能显得十分迫切。 流。会议从理论的高度深化了门头沟对生态 建设和其修复工作的认识度,强化了该区集 聚社会资源的能力。为门头沟区的生态修复 搭建生态修复平台,广泛集聚资源 工作从技术突破走向系统探索指出了理论 为扩大生态修复工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资源参与、 路径。从此,门头沟区确立了生态修复工作 支持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生态建设,2005年8月,门头沟区在市政 的一个模型,一个理念,一个模式。一个模 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市科委的支持下,召开了“北京生态建设国内 型就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互动 研讨会”。会上,北京市科委确立门头沟区为“北京市生态修复科技 的生态动力学模型;一个理念就是植被修 试验区”,这次会议标志该区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1 0月 复、生物种群修复、经济产业修复、人文社 与市科委合作举办了“首届北京生态修复国际论坛”。这次论坛的举 会修复的修复理念:一个模式就是从技术 办,为更广泛的集聚国际资源打下了基础。两次会上,众多的国际、 点、产业线、环境面、社会体的修复推进模式。 一 各类型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 土台3个地点,共实施7项公路上下边坡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公路边坡生态修复共集中展示了挂网喷附、保育基培养、PMS喷 的实施 附技术体系、厚层基质喷附、植生袋、绿化笼砖技术和公路无土碎 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启动 石边坡灌浆技术等7种技术,其中公路无土碎石边坡灌浆技术为门 以来,采用挂网喷附、保育基培养等--ttL先 头沟区科技开发实验基地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 进成熟技术,重点对煤矿废弃地、采石场、 1日灰窑、砂石坑、道路边坡、河道湿地等6 生态退化系统恢复 生态退化系统恢复以王平镇湿地生态修复为示范,通过示范工 类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试验工程,生态修复 程的开展,探索水生物、植物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改善湿地 总面积达5698亩,初步探索了一条生态修 生态系统。王平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是北京市永定河门头沟段 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之一。该工程体现为五种修复方式:一是利 用有限废水资源和干涸破损河道空间,以矿井废水、中水、雨洪为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斋堂、 水源;形成深潭浅滩,种植30种19 1万株水生植物、湿生植物, 清水两镇的5个沟域。建立了薄皮核桃基地、 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促进水体生物群落的繁衍;二是开展卵砾石河 煤矿废弃地养殖肉鸡、废弃矿洞养殖蘑菇、 道拟自然减渗技术试验,减少了卵砾石河道的渗漏,有效利用了现 微生物菌根技术应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 有水资源;三是采取铅丝石笼等7种形式的生态护岸,探讨了河滨 等7项示范工程,主要修复理念是将生态 带生态防护技术 四是重构河床微地形,设置鱼道、小岛,为野生 修复与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开发结合, 动物提供栖息地;五是铺设滨水小道、设置亲水平台,改善了人居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环境。 采石场废弃地生态修复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对门头沟区生态经济价值现状和生态修复现 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妙峰 状评估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每年将为北京市提供生态 山镇3个山坡地。该区域的主要修复理念 经济价值达25亿元的生态服务,比修复前的生态经济价值增加7 是将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以妙峰 亿元。 山景区为依托,通过基础环境改造,恢复该 地良好生态,为进一步产业开发打造良好环 境。另外于王平镇采石场实施了技术试验 “金银花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废弃石灰矿生态修复 寺镇3个地点。工程中对采石造成的破坏 生态修复工作不仅创新了门头沟区科技工作思路,同时也积极 探索科技工作开展的新模式。结合区域特点,吸引外部资源参与、 生态修复科技工作的经验 废弃石灰矿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潭柘 支持该区科技工作,创造了门头沟区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支持区域发 山体,依据地质特点不同分别采取了挂网喷 附、鱼鳞坑种植等技术。该区域的主要修复 理念是将石灰窑及周边改造为可供游人休 闲健身的娱乐场所,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采砂废弃地生态修复 采砂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永定 镇2800亩大砂坑和雁翅镇芹峪口。永定大 砂坑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200余亩的砂坑 治理示范工程,栽种生态景观林14.6万株, 铺设草坪1.5万平米,绿化面积达到31万 平方米,建设集雨工程1处,年可节约用 水资金1000万元。栽植树木1.6万株。 公路边坡生态修复 公路边坡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百花山 景区公路、109国道雁翅付家台和妙峰山黄 王平湿地生态修复前后 展的良好开端。总结前期工作,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作模式有以下 此,带动全市层面对区县生态修复工程的资 特点供以后开展科技工作借鉴: 金投入。门头沟自2005年以来生态修复工 掌握了情况开展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等6个类 作累计投入15亿多元。在科技项目的有力 型的规划研究,“门头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辐射效益”等7个 支撑下,区林业局、水务局、市政管委等多 专题研究,首次全面掌握了门头沟区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破坏的现状, 个部门联动,共同合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和生态破坏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科 学评价,为全区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提升了地位2005年,市科委与门头沟 区共建“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2006年 展示了技术在门头沟区选取了煤矿废弃地、采石废弃地、废 “北京市山区工作会议”将生态修复作为 弃石灰矿、采砂废弃地、公路边坡以及生态退化系统等6类比较典 “十一五”时期加强山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工 型的生态破坏类型开展了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根据不同的类型, 作;首个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落 应用和展示了20多种生态修复技术,修复面积1082亩,探索生 户门头沟区;门头沟区将生态修复作为全区 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充分体现“生态修复科技试 “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形成生态建设 验区”的内涵。 的总体规划,举全区之力加以推进;国内外 汇聚了资源从2005年到2009年先后4次召开国际生态修复研 生态学界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作为案例加 讨会和一次国内生态修复研讨会,吸引了希腊、英国、美国等国际专 以研究。 家到门头沟区参观考察生态修复,达成了门头沟与日本、芬兰、瑞典 门头沟区科委的生态修复科技工作已 等国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了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作影响力,充分调 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在前期开展工作的 动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参与门头沟区生态建设和修复工作的开展。吸引 基础上,以全面建设“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 了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中国 合示范基地”为平台,将通过生态城总体规 社科院城市中心等国内外27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9家企业参与 划,不断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生态修复理念, 生态修复工作,推动门头沟区成为全国生态修复科技资源的汇聚地。 研究多维立体生态系统发展模式,汇聚资 带动了投入一期项目的组织实施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 源、凝聚力量,为门头沟区的全面发展充分 高度重视,在2006年召开的北京山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 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圈 山区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十一五”时期山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由 (责任编辑刘俊)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