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者:黄典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凋零、含苞、袭击、空旷、暂停、静静地、海峡彼岸、骨肉同胞、骨髓移植、谈何容易”等词语,读准多音字“沉着地、白血病、血脉亲情”,理清课文脉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3、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为小钱捐髓的那份沉甸甸的爱和高尚品质。初步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上一堂语文课。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资料,我们来看。(出示:白血病、骨髓移植)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病。会造成死亡。„„) 你不但声音响亮,而且回答问题时特别自信;老师特别欣赏你回答问题时的这份沉稳;„„一定相信。
面对着一段文字,我们通过朗读、思考、感受,从中提炼信息,并且用上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办法。那就让我们大家带着这些好办法进入课堂,相信一定能学得特别好。咱们这就开始上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梳理课文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台湾海峡。一边是大陆,一边是台湾。这个海峡横隔在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这片汪洋大海隔断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断两岸人民的思念,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台湾海峡两岸。
2、(出示课题)读。看看,在什么地方稍作停顿,就能把课题读得更有味道。(指名读(有味道),一起读)
3、听说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咱们先来检查一下学习成果:
第一组:(生字词)凋零、含苞、袭击、空旷、暂停、静静地、骨髓移植、谈何容易、海峡彼岸、骨肉同胞。
第二组:(多音字)沉着地、白血病、血脉亲情。 ⑴ 先读一遍给你的同桌听。 ⑵ 谁来读给大家听?
(注意正音。我们来看“骨髓移植”这个词,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同学读得不够正确,其中骨、髓两个字都是第三声,当两个第三声的字组合成词的时候,前一个字发生音变念第二声,后一个字立场坚定不变调。读,个别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骨髓移植关乎一个年轻的生命,何等重要,一定要读正确。齐读。) ⑶ 这还有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一起来(多音字)沉着地、白血病、血脉亲情。
4、看来生字词都会读了,那谁试着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在两岸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钱得救了。) 板书:
大陆小钱、台湾青年 二、再读,整体接触课文
1、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啊!来,让我们赶紧拿起书,再去读读这个故事。读着读着,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把它划出来,再多读几遍,呆会儿,请你读给大家听。
2、交流朗读,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触动了我的心的句子是:„„ (字音上如有错误相机纠正。) 三、深读,直入中心
1、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⑴ 过渡:
听你们读着这些感人的句子,我们大家的眼前仿佛也浮现出了这感人的一幕幕。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显得特别的清晰,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个画面上。
⑵ 出示: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 读,再读。
② 句子中那位青年指的是──台湾青年。他是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咱们认认真真地去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去读,去体会。 课件出示: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⑶ 交流:
读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第一层: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
① 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读出文中的句子: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学生读)(大家都找到这个句子,一起读。)(我们来看:出示地震录像)面对地震,你想说什么──(带着刚才的画面,刚才的体会再读这个句子)(老师接,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 青年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的情况下„„句子:(学生读)(老师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静静地(板书)躺在病床上,心中有多少的牵挂啊!他牵挂着什么?(家人是否平安?)
在这场地震中,也许他的家人会怎样?也许„„也许„„
而此时,他心中纵有千般挂念,万般担心,他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⑷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袭来的情况下„„(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老师接)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⑸ 你们说,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又在忍受着多少的痛苦: ① 皮肤针刺:
读句子,这是在忍受肉体上的痛苦;
② 家人是否安康尚不知道,这是在忍受内心的煎熬;
③ 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余震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
⑹ (第二层:为什么?)但是,这一切的痛苦、这一切的煎熬都阻止不了他捐献骨髓的勇气和决心。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⑺ 为了小钱;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出示:齐读,范读,再齐读。 2、镜头推向大陆,感受小钱生命的垂危和对骨髓的迫切需求:
⑴ 在台湾青年的心里,他把海峡彼岸的小钱深深地牵挂。现在,就让我们的心贴着台湾青年的心,把目光移向大陆,去看看小钱。 出示: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板书: 静静地
⑵ 他为什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去读读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哪些句子在这个瞬间触动了你的心? ⑶ 交流: 出示句一: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 你来读,你来读,齐读。
② 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③ 现在,你再去读读这句话。 (如有必要,范读、齐读。)
④ 面对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想说些什么? ⑷ 拓展:
是啊,小钱才刚满18岁,出示:如果不是严重的白血病,18岁的生命就像„„(初升的太阳、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蓝天上飞翔的雄鹰、山间快乐奔流的小溪水„„)而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学生接读)生命就象„„唯有(引读:骨髓移植)„„才能(引读: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唯有(引读:骨髓移植)„„才能(引读: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⑸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容易吗?不容易!课文是怎么写的?(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作者用可能这个词告诉我们,有时候十万人里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有适合的骨髓的人。多么精确的用词写出了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⑹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⑺ 此时,对于小钱来说,谁,就成了他生命之花得以绽放的十万分之一的可能?(台湾青年!)现在,只有谁才能救得了小钱了?(台湾青年!) ⑻ 请你用上“唯有„„才能„„”来说说这件事: ① 唯有台湾青年才能救小钱。
(能象课文那样,把句子说得生动感人吗?)
② 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⑼ 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生命之花沐浴在阳光下;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享受到生命的阳光;唯有台湾青年,才能使小钱的扬起生命的风帆。 3、焦点聚合:
⑴ 你们说的,你们想的,海峡彼岸的那位台湾青年他都知道。所以,忍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出示)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⑵ 此时此刻,你从“静静地”一词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台湾青年的不容易、伟大、无私的爱„„)
⑶ 是的。正因为这一切,正因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李博士风尘仆仆地带着骨髓赶到杭州,连夜地为小钱做了移植手术。 ⑷ 你们看──(配着海神的音乐)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⑸ 齐读。
四、结课,沉淀下的是爱
结束语: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板书)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画桥)。这座生命桥跨越了海峡、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心灵,在我们的心中沉淀下一个字,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执教者:黄典荣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
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