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粮食作物投入产出的研究综述
摘要:研究粮食作物的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作物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量化分析能有效的指导作物生产,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本文收集整理了有关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要素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的文献,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进行了综述,并提
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粮食作物;生产要素;投入;产出
Research on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Chinese grain crops Abstract:Research of grain crop factor input and outp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efficiency of crop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n effective guidance crop production, increase production, increasing the farmers' income.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elements of input and output of major grain crops----rice, wheat,cor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some representative views were summarized,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duction of grain crop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were reviewed,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grain crop;production factors;input;output 一、研究意义
粮食问题一直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中要素投入及其他影响因素对
粮食产出的作用是农业经济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和讨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作物结构以及投入结构进
行调整,以优化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出。水稻、
小麦和玉米占世界上食
物一半以上,因此以这种在粮食中占主导地位的作物为例子,研究其生产要素投入产出
的合理配置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1、农业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投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想获得一定的农产品产量,必然要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而农业生产要素,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一般来说,这些要素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二是劳动力;三是资本;四是科学技术。其中,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属于传统生产要素,而资本和科学技术属于现代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单一的生产要素难以形成生产力,只有若干生产要素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故要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有机组合,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应该遵循一些规律: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要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第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当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雷海章,2003)。
2、生产函数理论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
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从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数学家CharlesCobb和经济学家PaulDauglas提出了生产函
数这一概念,并导出了著名的C一D 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以农业生产经营成果为目标,描述了农业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过程的客观实际。C一D生产函数被认为是很有用的生产函数,一般形式为: Y=cKaL?M?,Y为产出,c为常数;K、L、M为资本、土地面积、劳动力投入;α、β、γ为资本投入、土地面积和劳动投入的生产弹性。用C-D生产函数来计算农业产出具有一定的优点。首先,该函数具有可线性化的特点,方便简单,并且在进行参数估计时,可以不考虑投入要素的单位;其次,在测算时,把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变量,反映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构成水平,经过等式两边取对数线性变换后,就可以计算出在既定投入水平下农业生产的理论总收益;最后,根据边际收益的计算公式,土地的平均边际收益为:dY/dL=β×Y/L,它的经济学意义是: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当其他生产要素比例保持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土地所引起的农业总收入的增加,即土地对农业产
出的贡献,其在数量上相当于农用地土地纯收益。 3、计量经济学方法
主要运用C一D生产函数,以粮食作物产量为因变量,以各种要素投入量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投入要素对产量的产出弹性,并判断其是否达到了资源
的合理优化配置。 三、研究成果
1、水稻的投入产出分析
靖飞(2008)以水稻生产为例,根据扩展的生产函数构建江苏省农户水稻生产数学模型,从农户的微观生产角度考察耕地、化肥、劳动力投入、机械、种子、灌溉以及品种认知、农业生产决策者个人特征等因素对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影响作用。他得出结论在水稻生产的投入要素中,土地是最主要的影响要素,化肥投入次之,在水稻种植中仍在发挥比较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劳动、农药和机械费用投入的边际产出呈现负值,它们的边际产出远远小于耕地的边际产出。江苏省目前水稻生产存在劳动力浪费现象。农药的超高、高频率使用,会不断提高水稻害虫
的抗药性,降低药效,因此由水稻害虫带来的危害就会加大,
从而造成水稻产量下降。由于当前农村仍存在部分剩余劳动力的现象,劳动力还未能人
尽其用,大量使用农业机械会使产量下降。
杨凡、齐振宏、王景旭、周未(2011)采用产业结构对经济贡献的影响分析模型来进行西南4 省( 区) 资源贫乏地区水稻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化肥、土地、种子、灌溉成本、农药和补贴等传统投入要素对西南地区的水稻生产有积极的正向作用,而且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作用。机械总动力对西南地区水稻产出作用比较小。
1
陈风波、丁士军(2007)对江苏和湖北共287块稻田投入产出和182户稻农技术需求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中最主要的开支,其次是化肥投入, 农药和物化劳动成为仅次于化肥的投入。稻农要素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效率,肥料和农药施用过量;肥料、农药投入以及除喷药以外的劳动时间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由于受到病虫害的严重影响,喷药时间对水稻产量有着极显著影响,喷药时间或次数越多,产量越高。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省工技术成为稻农最关注的技术,在品种技术中,稻农最关注的是产量,其次是稻米品质,最后是品种的抗逆性。推广劳动节约型技术特别是插秧机或收割机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施肥技术也应该得到重点关注。
2、小麦的投入产出分析
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2004)以粮食作物中的小麦为例,应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采用2002年北方的山东、陕西和山西三省农户的横截面数据,从耕地、化肥、劳动投入和其他农业投入要素及灌溉条件、地形状况等其他主要因素研究要素投入对小麦产出中的影响作用。他们得出在小麦生产的要素投入中,土地是最主要的要素, 土地质量越好,土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程度越大。水电、机械等要素投入次之,而劳动和化肥的边际产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呈负值,他们的边际产出远远小于耕地的边际产出。农业劳动力投入存在浪费现象,化肥在当前农业生产
中有过量和使用不当的现象。在小麦生产的影响因素中,灌溉条件和地形状况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灌溉条件对小麦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而劳动力人均耕地、小麦在农户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户主的年龄和教育水平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甚小。
安徽省的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建立了小麦示范区,王光宇、孔令聪、胡永年(2008)运用C-D生产函数对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旱地小麦与稻茬小麦生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了综合分析。他们得出化肥在示范区和非示范区都有利于小麦产量提高。单位种子用量的提高对小麦籽粒单位产量影响不大,示范区已经达到了种子用量最高量,增加种子的用量对小麦的产量影响很小,而在非示范区,种子的弹性为负值,存在种子过剩现象。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费用在示范区已经达到最大值,而在非示范区,增加农药的用量还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农业机械、畜力等不能增加其投入量,而应完善农业机械的服务体系。
3、玉米的投入产出分析
周伟娜、蒋远胜(2009)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其扩展形式研究玉米增长,常规投入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肥料、机械、农药等因素。气候条件是一个外生变量,而且难以量化,受研究条件的不考虑气候因素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其他的影响玉米产量因素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制度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等。他们以中国1990——200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认为影响中国玉米产出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排除气候因子的影响,玉米播种面积所代表的直接物质投入、土地投入和种子用量所代表的资本投入、由有效灌溉面积所代表的水利技术要素对于中国玉米产量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从数据中可得出,所分析的要素对于玉米产量增长的影响程度不高,可得知被排除的气候因子是影响玉米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杨国磊、颜廷武(2010)以山东省东部一个社区部分农户2008 年玉米生产的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C-D生产函数,对该社区的玉米生产投入和产出的主要经济指标建立模型,研究该社区玉米生产中各要素投入与其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该社区玉米产业
2
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劳动力投入过量导致效益下降,但是由于玉米生产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所以该社区增加玉米要素的投入能带来产量的增加。
陈建梅(2009)应用C-D生产函数的扩展形式,分析1983——2005年的粮食作物的投入产出,研究农业生产资料各投入要素变化,对粮食作物产出的影响程度。他得出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化肥投入量是粮食作物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1983——2005 年间,我国粮食增长主要是靠化肥的投入获得的,增加化肥投入量对粮食作物总产量增长的作用程度是 139.745 ,是所选取的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其二,农业劳动力数也是粮食作物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在1983——2005年间,我国农业生产多采用“大量投入人力、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而农业劳动力数投入对粮食作物总产量增长的作用程度为- 17.144%,说明农业劳动力数的增加也是增加粮食作物产出成本的重要因素。
胡冰川、吴强、周曙东(2006)利用1996——2003年江苏省13 个城市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生产要素数据, 根据 C—D函数构建粮食生产的模型,研究江苏省粮食作物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他们从模型中得出结论,在各方案下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弹性都在0.9 以上,由此说明江苏省粮食产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土地的减少。通过该结果, 可以发现在现有状况下土地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产出弹性非常大。其原因是: 相对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而言, 土地的供给数量是相对低的,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土地这种投入要素的低供给条件下, 产生一个高的产出弹性是合理的。种植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弹性固定效应为正, 表明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有积极影响。根据模型结果,还反映出化肥和机械对粮食生产都有正的影响, 而化肥对粮食产出弹性为0.018, 该估计值偏小的原因可能在于现阶段农户在进行粮食生产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对化肥认识的不科学性——认为化肥施用越多则产量越高, 因此造成在耕作过程中化肥往往远远超出正常施用量, 从而导致化肥对粮食产出弹性估计值偏小。另一方面机械动力对粮食的产出弹性
为0.012, 表明化肥对粮食产出也有正的影响。
董彦龙(2011)选取中国粮食产量最大、人口最多的河南省,1978—2009年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从业人数、农业机械动力作为分析指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数据显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的指数α+β=1,意为规模经济报酬不变,亦即生产效率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河南省单位面积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是以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为条件,粮食种植业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明显。河南省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对粮食产出贡献很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促成了种植业发展成为省内经济的重要支柱。
费玉娥、代献国(2006)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总体上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总体来说,19年至2003年是农业投入规模报酬递增时期。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最大,可看书劳动力人数对产出的重要性,符合地广人稀的特点。化肥的使用已经饱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从数据上可看出农用电的使用量经历了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过程。这说明了农用电也趋于饱和 ,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所以在未来的年份中,农用电应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农业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一直大于1,还处于上升趋势,但其中部分生产要素已趋于饱和,对这些相对饱和的生产要素来说 ,在未来几年内可以保持在目前水平上,或略有下降,就不加大投资。而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投资仍然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应加大投资力度。
3
四、与总结
为了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合理配置资源,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由于存在劳动力投入的浪费现象,因而今后应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向城市的有效转移,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第二、由于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基本上呈现负值,因此应推广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避免过度使用化肥而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第三、当前机械和水电等投入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适
度进行机械、水电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第四、由于耕地是粮食生产中最主要的投入要素,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很大,因此应大力保护和开发耕地。
前人梳理了促进粮食作物增产的一些影响因素,总结出劳动力投入、土地、资本投
入(化肥、农药、机械等)是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主要要素。但是前人研究较为单一,只针对一个地区,一种作物进行研究,没有进行相同作物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也没有不
同作物同一个地区之间的比较,在粮食作物要素投入的差异性方面上研究甚少,系统关
联性较弱,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作物的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伟娜、蒋远胜.1990—2005年中国玉米产出增长的主要影响要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2)
[2]王光宇、孔令聪、胡永年.安徽省小麦生产投入产出及资源合理配置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3]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4)
[4]吴海浪,何海兵.常德市农业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5]董彦龙.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于河南省粮食种植产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
[6]胡冰川、吴强、周曙东. 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
4
[7]杨国磊、颜廷武.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玉米产业发展实证分析——以某社区30户夏玉米种植户为例[J].中国种业,2010(9)
[8] 李萍萍、章熙谷、卞新民、陆建飞、谭立军.江苏如皋玉米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9]靖飞.江苏省水稻生产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8,27(2)
[10]陈建梅.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作物产出影响因素的相关验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11] 黄季焜、王巧军、陈庆根. 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1995,9(1)
[12]陈风波、丁士军. 水稻投入产出与稻农技术需求——对江苏和湖北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7(6)
[13杨凡、齐振宏、王景旭、周未. 西南4 省(区)水稻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4)
[14]廖洪乐.中国南方稻作区农户水稻生产函数估计[J].中国农村经济,2005(6)
[15]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7一62
[16]费玉娥、代献国.农业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J].区域经贸,2006(1)
[17]Adam Zhuo Chen, Wallace E. Huffman, Scott Rozell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Montreal, Canada, July
27-30, 2003.
[18]McNamara,K.T. and C.Weiss. FarmHousehold Income and On-and
5
Off-farm
Diversification
[J].
JournalofAgriculturalandAppliedEconomics.2005, (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