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曾供职于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 现为四川省营山县教育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兼任多家教育报刊通联人员。先 后参与农村作文教学研究、素质教育探索、小语“多恩”、国学课程实验等多个 国家、省级课题研究,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对教学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 了解。 仁爱之教育 兼议“国学”的弘扬 又 各国的青睐,孔子学院如雨后春 笋一般在世界各地发展壮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传统 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国 学”复起至今,无不体现出今人 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当 下的任务,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 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 重新定位。 国学,在众多大师眼中,就 是自然国学、生命国学、家庭国 学、公益国学,“孝、悌、慎、信、爱、 仁、文”数千年的品质传承,无 不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之荣耀 围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 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El、j 尚文化,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 始太初,传承于历史现实,活着 的正在继续的中华文明、和谐文 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 和追求,是数干年来中国人思维 ‘‘ 臼 墨 专旱蓦 茎 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 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 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 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 …一 和大地。 。 敢? 为 ‘ 与1三, 岂 以爿∈_ 奎娄 不 , 不 。 。 ’I1N西-,-,则可谓云尔已矣’, 的极2。‘ , 喜 多年来振聋发聩的“中华民 族复兴”的口号,引领我们对 限 “复兴”与“振兴”的思考:昔 日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昔日中华 文明影响世界,由此,带来中国 经济繁荣于世界。 每一次社会的大发展,民族 的大跃进。都源于文化的大推动、 ,, 实现社会黼谐发展。博 思想的大变革。两方世界一次文 艺复兴,带来了经济社会持续的 繁荣;我国一次“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迎来了30年改革开 放的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儒学,崇尚的不是神道,不 是君道,而是仁爱之道。“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 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道即为“仁道”。孔子认为“仁” 的今天,一场文化复兴,正是推 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引擎。在日本 历史学家的“崖_jI论”中、在“孔 子哭了”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 爱人,只有具有仁爱之心才是最 公正的,才会真正知道好恶,才 会有正确的爱恨。只有这样的礼 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 有信。 在我国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 的反思中、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与 紧迫性。 的实践中,无不展示出对传统优 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 国学当弘扬什么,成为了教 今天,弘扬以仁为本的思想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认为“不 育人思考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 的高速发展,单纯依靠科技进步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优秀 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精 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 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 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 神粮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有平 应侧重于“道”的弘扬.品德的 滋养。 和心态和不易志向,有洞明之识 见,解决难题之智慧。“苟志于仁, 无恶也”,人们立志行仁,既不 狭义的国学观点认为,国学 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 文化与学术。儒学思想主导了中 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 骄奢淫逸,有利于国家,有利于 人民。 ‘‘ 多年来振聋发聩的‘中 华民族复兴’的口号,引领 我们对‘复兴’与‘振兴’ 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修养.“半 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迈,阐 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释了儒学之道的精要。孔子认为 “道”,就是个人的主张,有“君 今天,弘扬以仁为本思想具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在继承国学人文 子之道”与“小人之道…‘朝闻道, 价值基础上,积极建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正本清源、 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 的思考:昔日中国文化引领 世界,昔日中华文明影响世 界,由此,带来中国经济繁 荣于世界。 夕死可矣。”他希望人们把求道、 活动的中心。他也梦想有一种大 谋道、为道、行道作为自己一切 扬清激浊、革故鼎新,传承中华 道,能成为所有个人与国家的生 民族文化自信,维护国家文化安 活方式,它包括了所有的德行、 真诚、正义、慈爱…… 全,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积 极提升国民入文素养和创新能 24 绘图 长籍匀 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 展质量,使得中国实现科学可持 续发展。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基本要 求,把德育放在了首位,提出了 七条理想人格标准。而一本《三 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 学阶段开始,有针对性地、有计 划地开展国学系列教育实践活 动,以国学启蒙涵盖立德讨人目 标,以国学启蒙补充语文教学内 切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着 文化复兴的重任,当以弘扬中华 文化之美德为己任。孔子一生对 仁的追求不懈,“若圣与仁,则 善”,倡导善行的社会要求,这 容,以国学启蒙引导、促进家庭 应当是我们的教育责任。 教育,以国学启蒙丰富地方、校 本教材。让团学在学校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行修 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则可谓云尔已矣…‘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 全矣…‘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我们 养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中庸为基 既传承又创新,既尊重经典,又 本处世之道,以耕读传家为本的 治家之道,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 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以 主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根据现代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 来理解经义,使国学精髓能够 创造性地运用于学生道德品质、 人格情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上,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当以自省、自 励、自修的切合点。 在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然而,这一切的继承与发扬、 吸收与摒弃,需要我们有选择 性地让国学精粹走进学生的日 更加丰富对新课标教材的领会 和贯通,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 熏陶,使国学与时俱进,焕发出 新的时代光彩。五 孔子提出了“弟子人则孝,出则 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常生活,影响其行为习惯。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