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肌分为浅、深两群,浅层多为阔肌,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层主要为竖脊肌。 1.浅群肌
(1)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一侧呈三角形,两侧合并为斜方形。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肌束向外集中止于锁骨、肩峰和肩胛冈。收缩时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收缩提肩胛骨(耸肩),下部肌束收缩降肩胛骨。斜方肌瘫痪可出现“塌肩”。
(2)背阔肌(latissmus dorsi):为全身最大的阔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的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如背手姿势。
(3)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呈带状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收缩时上提肩胛骨。
(4)菱形肌(rhomboideus ):位于斜方肌中部深面,菱形,收缩时牵拉肩胛骨移向内上方。
2.深群肌 主要为竖脊肌(erector spinae),又称骶棘肌,位于背部深层全部椎骨棘突
两侧的总沟内,为两条强大的纵形肌柱,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份,向上分出多条肌束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和枕骨。竖脊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收缩时使脊柱后伸。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包绕竖脊肌,形成该肌的鞘,分前、后两层,后层在腰部显著增厚,并与背阔肌起始处腱膜紧密结合。 (二)胸肌
胸肌分两部分,一部分起自胸廓,止于上肢骨,收缩时运动上肢,称为胸上肢肌;另一部分起、止点均在胸廓,收缩时运动胸廓,称为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
(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位于胸壁浅层,起自锁骨、胸骨和上6个肋软骨,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下方。收缩时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当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并协助吸气。
(2)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位于胸大肌的深面,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3)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位于胸廓侧壁,起于1~8肋,肌束行向后上方,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其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角外旋,助臂上举。
2.胸固有肌 位于肋间隙内,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1)肋间外肌:位于浅层,起于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位肋骨上缘。 (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于下位肋骨上缘,肌束斜向前上,止于上一位肋骨下缘。
肋间肌是呼吸肌。其中肋间外肌收缩,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收缩,降肋助呼气。 (三)膈
膈(diaphragma)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其周围部为肌质;中央部为腱膜,称为中心腱。其起点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第7~12肋内面;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第2~3腰椎体前面。三部肌纤维向中央集中,止于中心腱。在上述三部起点之间可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没有肌束,只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腹部脏器有可能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
膈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约平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中心腱上约平第8 胸椎水平有腔静脉孔,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舒张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缩小,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呕吐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参与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1)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为位于中线两侧的一对长带状肌,表面被腹直肌鞘包裹,起自耻骨嵴,向上止于剑突和第5~7肋软骨。腹直肌纤维被3~4条横行腱划分隔,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
(2)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为一宽扁的阔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端呈锯齿状,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斜向前下,近腹直肌的外侧移行为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止于腹前壁正中的白线。 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
该韧带的内侧端还分出一小束腱纤维止于耻骨梳,称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在腹股沟韧带 内侧端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分裂形成一近似三角形的裂口,称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3)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的外侧半,肌束呈扇形展开,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并分为两层,包绕腹直肌,终于白线。
腹内斜肌下部肌束呈弓形,跨越男性的精索和女性的子宫圆韧带,与腹横肌腱膜结合止于耻骨梳。此部纤维为腹股沟镰,亦称联合腱。
(4)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位于腹内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横行,起自下位6个肋骨、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肌束向前延续为腱膜,经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终于白线。
腹前外侧群具有保护、固定腹腔脏器的作用;收缩时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腹压增加还可使膈穹隆上升,协助呼气。腹肌又是背部伸肌的拮抗肌,收缩时可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2.后群 腹肌后群主要为腰方肌和腰大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位于腹后壁两侧,起自髂嵴,止于第12肋,收缩时牵拉第12肋,使脊柱侧屈。 3.腹肌的肌间结构
(1)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包裹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构成。但在脐下4~5um处由于三层阔肌的腱膜全部移至前层,故后层下缘形成一凹向下的游离缘,称为弓状线。此线以下的的腹直肌内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2)白线(linea alba):由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交织而成。白线血管较少,中部有一脐环,是腹壁薄弱处,易发生脐疝。
(3)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为腹前壁3层阔肌之间的一条斜行肌间裂隙,长4~5cm,男性的精索、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由此通过。
腹股沟管有两口和四壁。两口:内口称为腹股沟管深(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成;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是腹壁的薄弱区,为斜疝的易发部位。
4.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此三角区也为腹壁的薄弱区。
在病理情况下,腹腔内容物若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腹股沟斜疝;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是从腹股沟三角处膨出,则成为腹股沟直疝。 (五)盆底肌
盆底肌是指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亦称会阴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
1.肛提肌(levator ani muscle)漏斗形,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肛提肌起自小骨盆的前壁和外侧壁的内面,肌束向内、向后止于直肠壁、阴道壁和尾骨尖。肛提肌构成盆底,承托盆腔脏器,并对肛管、阴道有括约作用。
2.肛门外括约肌(Sphincter ani externus) 围绕在肛管的最下部与皮肤紧密结合;向上与肛门内括约肌重叠,可分为深、浅和皮下三部分。
肛提肌的上、下面分别被盆膈上、下筋膜覆盖,共同构成盆膈,有直肠通过。 3.会阴深横肌 位于小骨盆下口的前下部,肌束横行附着于两侧的坐骨支。
4.尿道括约肌 位于会阴深横肌的前方,在男性环绕在尿道膜部周围,形成尿道膜部括约肌,在女性环绕尿道和阴道,称尿道阴道括约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