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P119
(1)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差异:①专家在如何表征问题上不同于新手。新手分类更多地依赖于问题的表面信息,即以客体和关键词为参照,肤浅地在问题表层上表征问题;而专家分类问题则以解决问题所需涉及的主要原则为依据,专家运用经验从问题的更深层面和更精细加工的水平上表征问题。
②专家用以表征问题的图式比新手的图式包含更多抽象的信息和更多组织起来的子图式。③专家与新手解题时运用不同的策略。
(2)动机强度,动机强度并不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比相关。太低的动机强度自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激活个体思维活动。过高的动机强度会产生很大心理压力,反而抑制思维活动,降低解题成效。越是复杂的问题越,其动机强度的适中点越是偏低些。
(3)思维定势,问题解决者依赖于过去成功运用过的策略的倾向称为解决问题的定势 。 (4)功能固着,对一个客体只局限于考虑它最经常的用途和最明显特性的特点,就称为功能固着。
(5)迁移,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作用。 2、述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80
(1)生理需要是人们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等生理需要,它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也是力量最强的。
(2)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追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够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表现为一个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和关系,并能够为特定的团体所接纳,有所依靠,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与加一个团体并被团体的其他成员所认可。 (4)尊重的需要表现为人们希望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高评价,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对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充满自信,表现出较高的创造力;丧失了他人的尊重和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面对问题的时候缺乏信心。
(5)认知需要包括好奇、探究、求知和理解。马斯洛认为,学习和发现的愿望,以及探索新异事物与未知世界的愿望是人的本性之一。
(6)审美需要是人们对事物对称、秩序及美与和谐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之一。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潜能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并求使之达到完善化。 3、你认为在组织教学时如何应用学生的注意特点 P44
(1)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学习的高效率是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的监控和学习内容的精细加工来实现的。根据特定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学习的内容,同时还能够对于学习无关刺激的干扰加以抑制,这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2)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①使用活动目标激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 ②采用选择性注意,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选择性注意专注的是注意的“有意”和“聚光”性。③把注意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际操作越复杂,对随意注意的要求也就越高。 (3)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注意力训练后,明显出现了注意力改善的趋势。在对学生展开的注意力训练活动中,包括保持警觉或专注、对视觉或听觉刺激物的敏感以及保持接受命令或自愿的控制等项目。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用自我监控的方法来调节注意,如自我提醒、自我命令的
1
方法都对组织注意起作用。
案例:1、学生正在听老师讲新课,突然另一位老师进来找东西。这时,学生的眼睛一齐转向这位进来的老师,而老师讲什么他们都没有听进去。想一想这是引起了学生的什么注意?教学过程应该怎样利用或避免这样的注意? P39 答:(1)上述案例的情况是引起了学生的不随意注意。 (2)教学过程中应保持随意注意:首先,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随意注意是服务与活动任务的注意,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完成任务关系越密切,也就越能引起和保持人的随意注意。
②培养间接兴趣。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是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作用。
③合理地组织活动。有些智力活动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如果缺乏实际操作的配合,集中注意就变得比较困难。越是复杂的认识活动,越是应当把智力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地区分出随意注意的对象,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④排除外界干扰。人们在随意注意时,可能会到一些外界刺激干扰和人的主观状态的干扰。要克服干扰,除了需要事先采取措施,去掉一切可能妨碍工作和学习的东西,创造良好的工作或学习环境外,还要以坚强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
2、分析四种常见的气质类型的特点与因材施教 P208/P236
(1)胆汁质的人具有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急躁、直率、热情。因此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制力、镇定的品质,戒骄戒躁的作风,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敏感性高、反应速度快等方面的长处。
(2)多血质的人具有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向性、喜欢与人交往、活泼、好动。对于这些学生要培养他们踏实认真的作风,发展真挚的感情,培养恒心。 (3)粘液质的人具有反应缓慢、安静、注意稳定而不易发生转移、具有内向性、情绪不外露、稳重、沉默寡言。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要鼓励他们用于创新、防止形成懒惰的不良习惯。 (4)抑郁质的人具有感受性高、行动迟缓而弱、情绪体验深刻、具有内向性、善于觉察细节、孤僻。因此对于这类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于降低它们的敏感性,已达到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对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的学生在必要时候可以进行严厉的公开批评,而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应避免公开批评,以保护它们相对敏感而脆弱的心理。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要依靠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个性中的不良因素,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
简答题:1、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P240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所属范畴不同。能力和知识都是个体中顺利完成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其中,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类心理活动、内容与结果。第二,来源不同。能力是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第三,发展不同步。发展能力要比获得知识困难。某些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强阶段性特征。有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逐步上升,到一定的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知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积累,是无此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二者的联系表现:首先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其次,知识的掌握发过来有可以促进能力的发展。人们正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能力。但能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2
名词解释:
1、注意 P38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知觉 P5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3、想象 P133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4、情绪 P142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5、动机 P184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选择题:
1、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 个性心理特点:性格、气质、能力 3、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4、 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5、 不随意注意客观因素: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对比性、变化性、新异性
6、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视。
8、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某种情感和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过去的一些幸福经历的记忆,
对过去曾经受过的一次惊吓的记忆,或对过去曾做过的错事的记忆等等。 9、 增进记忆的策略:1复述策略,复述次数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2组织策略 归类和语义组
织 3精细加工策略 10、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况性两个基本特征。
1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人逢喜事精神爽 12、动机的作用:1激发动能 2指导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13、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其气质表现与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中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