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五年高考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意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要“理解”的内容一般包括两点,即“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如《说“木叶”》中作者对“木叶”“树叶”等意象的辨析以及对“‘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的阐释。 (2020浙江,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
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
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❶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 (2分) (2)材料三: (2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五年高考练
1.D “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错误。原文为“语言是线性的……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由此可知,“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技法指导
理解概念二要领
①弄清概念考查的角度
先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题目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然后进行解答。 概念的内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信息一般集中在文中的某一段落,有比较具体的解释说明。概念的外延指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范围,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一般分散在文中的不同段落。回答考查概念的外延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准找全有关信息。 ②联系具体语境理解
任何一个词语在文章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来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说,上下文语境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或制约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题时,要有整体观念,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 理解句意四要领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一个句子的准确含意,是这个句子本身的表层含意和上下文语境为其规定的深层含意的结合,理解句子首先要理解文意。另外,关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把握其含意;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分析其含意;如果是过渡句,就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含意。
②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
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挖掘其语境意义。把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搞清楚了,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容易了。 ③从句子的结构入手理解句子
有许多句子,可通过分析其结构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首先要抓主干,找准主、谓、宾,明确陈述对象;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性成分。对于复句,要先分清句子的层次,然后要辨明关系,最后借助分句间的关系来把握这个复句的意思。
④从修辞手法入手理解句子
对于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该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句子的含意,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等。
2.C A.“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错误。根据原文“在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慢慢壮大”“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可知,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由此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中生有,只能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言简义丰,委婉含蓄,不能说“明确告诉”。D.“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为“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成为新的文化仪式”,选项把推断说成肯定,说法绝对;且选项中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背离文意。
3.答案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到材料中去筛选有关“图像阅读特点”的语句,再进行整合概括。材料二,根据“久而久之……领会图像意义”“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可知,图像阅读具有整体性;根据“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一种创造性的领悟”可知,图像阅读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材料三,根据“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概括出影视图像阅读被动接受的特点;根据“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可概括出影视图像阅读提供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