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长,而是效率有多高。拿我的经历来说,课前进行预习 ,把有疑问或看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课中认真听课,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老实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外,我没有做过其他课外辅导书籍的题目.如果能够认真、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付考试就已经足够了.这样做,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重要的一点是,做练习时要多想,要举一反三,切忌死做题.通常,比较重要的考试考的全是新题,适合爱想的同学而非爱做的同学.
课前预习有点像作战时的战前侦察. 哪儿是明碉,哪儿是暗堡,哪儿是最坚固的地方,哪儿是薄弱环节等,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这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学生课前预习的几点好处
新课程的改革无疑对老师的冲击是很大的,很多老师都在困惑或思索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该不该预习?怎样预习?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所探讨的问题!
学生上小学,功课比较简单,大多数同学用不着预习,因为小学课程进度慢,老师讲的比较细致,学生提前预习了对知识反而没有新鲜感了,还会影响听课效果,可能大部分老师都有同感,我却觉得小学数学同样有必要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语文课提前预习非常必要,同样数学课也有预习的必要,学生预习之后的教,与学生没有预习的教,是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所教学生上六年级了,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近两月,我看到了学生预习过后的“希望”增长点,至少提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能培养自主能力
因为预习是学生独立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分析,这就需要学生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预习时,有些地方不懂,课堂学习时就会有侧重点地去探究,一旦理解了,印象是很深刻的。有时虽然提前预习了,但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再次探究学习对深化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2、预习能增强记忆力
学生在预习时,无论是看得懂还是没看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了独立思考阶段,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印象,课堂上经过探究分析对自己学习的进一步的提高、理解会更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容易记住,通过预习,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对比、联系,使学生易形成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
3、预习能激发求知欲
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学习,能较好地启动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预习了,学生感觉比较自信,上课自主合作的情绪非常高,这与平时不预习的同学恰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带着问题思考,人的求知欲望一定很高,求知欲强了,思考才会深入,收获才会大。预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互助合作能力。
4、预习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预习中,能慢慢发现自己对知识的遗漏,通过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可以弥补漏洞,使自己上课时的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教会学
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更重要,至少小学数学,从四年级起,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预习的好与坏往往能决定一节课效率的高与低,至少老师的定位就不应该停留在同一个起点上,学生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布置必须应让学生明确预习什么,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才能更好地有效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树立一个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观念,小学如果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到了初中,功课难度增大了,再想重新培养预习习惯,会给学生增加很大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能快速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好这座快速启动的“桥”。
1、通过预习,就可以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听得更加认真,并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究及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2、课前进行预习 ,把有疑问或看不明白的地方标记下来,形成期待老师解析及小组合作的心理定势;课中认真学习,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讲课及合作探究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小组的合作能积极思考,大胆参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