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2mo年第4期 资源与环境科学 威宁气候与农业研究 张艳 肖昌智 张君龙 柯莉萍 ( 贵州省威宁县气象局,贵州威宁553100; 威宁县农经站) 摘要分析威宁气候资源、地域分布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对策和种植业发挥优势的合理布局。 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4—0319—02 关键词 气候:农业;贵州威宁 中图分类号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能源,是作物产量形成的 主要因素,农业的丰欠受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制约。了解 威宁喀斯特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威 宁喀斯特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增产潜 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自然概况 威宁自冶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地处滇东北高原的 顶端,有贵帅1屋脊之称。全县平均海拔2 220m,2 O00m以上 的面积占83%,2 300m以上的冷凉气候区面积占30%,半凉 山温凉湿润气候区约占53%,河谷温和气候区只占17%。 威宁中部为较完好的高原面,四周山高谷深,水系发育、 地形破碎。三条山脉在本县中部横向贯穿,在高原面形成丘 陵景观,并从西北到东南形成分水岭和冷空气的屏障线,使 云贵准静锋在该县中部一带摆动,低层大气环流再分配,导 致威宁气候南北西东差异极大;灾害频繁,具有“一山分四 季,十里不同天”和“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冬”的独特气候。 2气候特点 按地理纬度,威宁处亚热带,高海拔;按热量条件划分, 该县大部分地区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凉山地区属 中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西部1 800m以下河谷为亚热带气 候。其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但较冷,夏季温凉宜人,年温差 小、曰温差大,冬春干旱,夏秋潮湿,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 显。按气候均温划分1 900m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由于 云贵准静止锋在该县中部摆动,致使冬半年东北半部多为阴 寒雪凌天气;西南半部多为连晴天气,冬暖如春,春旱严重。 夏半年除降水的地形差异外,光照和热量资源在水平方向 上趋于平缓。威宁县的光能资源为全省之冠,光能的季节分 配是春夏多秋冬少。由于雨季开始晚,雨水落后于光能。加 之生长季气温低,热量不足,故喜温作物的光合效率低。但 利于喜凉作物、药材和牧草的生长繁殖。 2.1气候资源优势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县气候资源的优势是:日照多、辐射强、光质好、日 温差大,利于作物营养的积累。6-9月暗雨相间、阳光和煦、 光能丰富、温凉湿润、光合效率高,是喜凉作物生长旺盛、果 实膨长的季节。 2.2气候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气象灾害以低温霜害为主, 冰雹、风灾、干旱极为常见。威宁是温带水果之乡.水果花期在 作者简介张艳(1972一),女,贵州威宁人,工程师,从事气象与农业研 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0—02—08 3月中旬到4月中旬,3月下旬到5月上旬倒春寒伴雪凝霜 灾,易造成花期冻害和幼果脱落,据60年资料统计,半凉山 2 000~2 300m出现0℃以下最低气温倒春寒天数占39.6%, 特重的占13.2%;近l0年来重的r与50%,特重年占2O%。 夏季低温容易对玉米、水稻、烤烟造成危害。初夏低温 冷涝使作物生长缓慢、生育期推迟,为延迟型冷害,此冷害占 统计年的41.5%,近20年有所减少,只有20%的年份发生危 害。8月低温则对玉米扬花灌浆造成危害,60年中,有39.6% 的年份发生低温危害,18%的年份低温严重。近2O年来严重 低温减少,仅占10%。冰雹风灾在近20年有所加重,重雹灾 年占45%,几乎2年一遇。重雹灾年每年经济损失在4 000 万元以上。近20年暴雨减少,平均每年1次,但乡镇单点暴 雨增多;特定小流域(如二塘河、哈喇河)大暴雨增多,造成 局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由特定地区生态失调、空气 热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所造成的。 威宁县东南季风影响晚,所以春旱特别严重,影响播种 和出苗,严重春早占34%,3年一遇,特重春旱占19%.5年 一遇。夏旱对玉米造成勒包干危害,近20年来夏半年雨水 减少,夏旱频率增加,高原面30%的年份有夏旱,20%的年 份夏旱严重,西部水西河谷50%的年份夏旱严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大力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耕 地和林地要适当配置,特别是石山周围和高原面的北方风 口地带,南北向槽地的两头应造好防风林I 。森林覆盖率增 加,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森林扰动可增加低空云 雾,减轻霜害;森林的合理布局可拦切山洪,有效预防地质 灾害;森林增加可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热力梯度减小,可 减轻热对流;防风林可减轻大风的冲击力,从而可减弱对流 性天气和风灾。搞好防雹也是减轻风雹灾的有效办法。 3区域气候与农业调整 3.1半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中部高原面缓丘盆坝区海拔2 000~2 320m、北部1 880~ 2 250m、南部山区2 000~2 400m之间统称半凉山区,该区年 平均气温10.0~12.4 ̄C,5 ̄9月平均气温15.3~l8.O ̄C,≥10℃ 的积温2 100~3 200%,年曰照时数1 600~1 900h,年总降水 量900~1 O00mm,生长季降水量770~870mm。该区目前种植 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养子、豆类、果树为辅。该区夏半年 气候温凉湿润,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马铃薯有喜凉 的习性(光合适宜温度15~18℃,比玉米低5-6 ̄C),不受低温 影响,且马铃薯在半凉山区生育期长,吸收有效光辐射多, 光合效率高,加之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故半凉山区的 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因此半凉山区应以马铃薯生产为 319 资源与环境科学 主。为适应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玉米生产的比重 应作如下调整:2 OO一2 lOOm为6:4;2 100—2 2OOm为7:3: 2 200~2 300m为8:2。南部和西部1 900~2 lOOm,夏季气候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4期 第2个亚区为南部可渡河谷、西南部哈喇河河谷温和湿 润气候区,南部1 800m以下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该区年平 均气温12.0~16.4 ̄C(夸都),夏季平均温18.5~22.O℃,≥1O℃ 的积温3 000~4 650 ̄C,年日照时数1 500~1 850h,年降水量 800~930mm。该区1 800~2 O00m的山坡,常为山腰暖带,霜 温和湿润、光质好、光热水匹配恰当,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 应大力建设精品苹果基地I 3l。2 200m以上荒山坡和退耕还林 地带应着力发展花椒、山楂、弥猴桃、杜仲等经济林,以遏制 山地石漠化发展。 3.2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威宁县2 300m以上为凉山冷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4— 寒害轻,利于温带水果、特产的越冬,应大力发展苹果、梨、 核桃、弥猴桃、花椒、山楂、生漆等经果林,应建立精品苹果 基地。耕地应采取夏烤烟、玉米冬菜豆的轮作模式。1 800m 以下河谷温暖半湿润可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 第3个亚区是海田、水西河谷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水西 河谷包括中水镇和玉龙乡,该区年平均气温12~16℃,年日 照时数1 700~1 850h,年降水量570(玉龙)一780ram,该区 6.4'12,≥10℃的积温2 100-2900 ̄C,年日照时数1 500~1 800h, 年总降水量950—12oomm,5-9月平均气温13.0~15.5 ̄C。该 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冷凉湿润.风大、多云雾。因热量不 足,种玉米品质差、产量低,适宜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生 长。马铃薯、苦荞生育期比半凉山长,吸收的光辐射多,品质 和产量不亚于半凉山,而且不受低温危害,因此凉山区应大 力发展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牧区耕地应采取马铃薯和 饲料作物轮作 。畜牧业应以圈养为主,计划轮牧为辅,以提 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河谷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1 800~2 OOOm的山坡适宜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等经果 林。耕地应大力发展烤烟、玉米生产。1 800rn以下温暖半干 旱区可大力发展杜仲、油桐、山茱萸、花椒等经济林。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充分利用威宁独特的气候优势,适时调 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使绿色农副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标准 化生产。对威宁新农村建设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能起到有 力的推动作用。 5参考文献 【l】1谢立勇,郭明顺,刘恩财,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展望叨.农 业经济.2009(12):35—36. 河谷区分3个亚区,第1亚区为北部河谷、东南部河谷 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1.6~14.0℃,夏季(6~8) 平均气温18.5—20.O ̄C,≥10℃的积温2 800~3 800℃,年日照 时数1 300~1 6OOh,年总降水量930~1 200ram,该区冬季多 阴寒雪凝天气,夏半年温和多雨湿润,二塘河流域夏季多大 【2】宗晓鸿,孙卫卫,朱霞.沾化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明.现代 农业科技,2009(21):236—237. 暴雨,常出现特大山洪泥石流灾。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 经果林,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耕地应采取冬油菜豆、 夏半年烤烟绿肥玉米轮作模式。 【3】郭安红,李森,赵秀兰,等.2009年夏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啪.中 国农业气象.2009(4):632—634. [4]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侯条件变化 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1.灾害学,2009,24(4):102—106. (上接第318页) 小H-q。这也使得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最大,月平均气温次 之,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最小。 7小结 气象局业务楼,在市区的东南方向,而冬季冷空气大多来自 西北方向,更加增大了城市热岛效应。特别是近l0年来,随 着城市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建筑物的增多、增高,城区迅 速扩大,使老站址周围的环境受到一定影响,城市热岛效应 越来越明显;而新站址位于枣庄市石岭路振兴村驻地,观测 (1)枣庄新站址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 最低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均比老站址偏低,但各月偏低程 度不同,11、l、2月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偏低明显,趋 场东面为树木、公路,南面为学校平房,西面为居民平房,北 势一致,而月平均最高气温偏低不明显,趋势也不一致;夏 半年偏低较少,最热月7月偏低最少。说明气温越高,新址与 老址差别越小;气温越低,新址与老址差别越大。 面为启民平房,在市区的东北方向,当冷空气来临时受城市 热岛效应的影响较小,这也就是气温越低,新址与老址差别 越大的原因所在。有研究表明,以城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以 及年最低气温作指标与临近参考站的同类变量作比较,大 致可以消除气候的自然变化趋势,突出城市热岛效应对气 候变化的影响【l l。说明新站址观测场地较规范,周围环境较 (2)在使用2个站的资料时,应考虑迁站前后气象要素 的差异,保持资料的连续性。预报上,在有冷空气来袭时,最 低温度的预报应充分考虑新站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老 站址的温度差别,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预报误差。 8参考文献 [1]沈定成,王文.十堰ZQZ—CⅡ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对 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OO9(33):16438—16439. 好,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小;老站址观测环境受城市热岛效 应影响较大,已不能真实反应实际的环境温度。薛德强f3]研 究济南城市热岛效应与周围测站的差异,结果表明:凌晨02 时差值最大,白天14时差值最小,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夜间 大于白天,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夜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 在白天。因为夜间大气层结稳定,使得工业排放的大气污染 物覆盖在城市上空。阻碍热量的扩散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射 出,起到保温的作用,造成城乡温差增大;而白天大气层 【2]赵宗慈,徐国昌,王琨玲.都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L玎.气象科技, 1991(1):71—78. [3]薛德强.济南的生态环境与热岛效应L玎.山东气象,1994(4). [4]奚秀芬,郑世芳.济南市新老站址气温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们.山东气 象,2003(4):29—31. [5】卢素花,刘光飞,王文波,等.怀集新、旧气象站部分气象要素的差异 [J].广东气象,2oo8(s2):74—76. 【6]张洪英,张勇,李君,等.淄博市新旧站对比观测资料差异分析 .安 徽农业科学.2009(22):10569—10572. 结多不稳定,城区低层的热量迅速向周围扩散,城乡温差减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