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蔬菜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0年上半年出现干旱,昆明市区蔬菜告急,从外省调菜,菜价超高;2011年3—4月,由于2010年菜价好,菜农1—2月盲目种菜,云南省叶菜类蔬菜卖不掉,有的菜农直接用拖拉机把菜打碎在田地里,出现了地里菜农卖不掉菜,城里市民买菜仍贵的现象;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市民吃菜中毒事件发生;由于过量施用化肥,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等问题依然存在。
1云南省蔬菜基地建设现状
1.1现代蔬菜基地建设
建设现代蔬菜基地,加快科技兴菜步伐,打“绿色牌”、唱“特色戏”,云南省蔬菜2010年种植面积达74万hm2,产量突破1 490万t,产值251亿元。蔬菜出口额达4.67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4.6%,首次超过烟草,成为全省最大类出口农产品。
2008年以来,云南省共投入资金2.46亿元,建成现代蔬菜生产基地65个,共34万hm2,产量占全省蔬菜产量的60%以上。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蔬菜无公害技术规程逾1 000项,至2010年底,全省共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达到24.67万hm2,无公害产品335个,创建了元谋、建水2个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生物农药等为主的生物、物理防控面积达20万hm2以上。
1.2蔬菜品种
加快冬早菜、夏秋菜、设施蔬菜发展步伐,形成了基本均衡的季节性生产结构。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的繁荣景象,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拉动着云南省的菜市。“十五”以来,全省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300个以上,其中有2/3的品种进入规模推进阶段,蔬菜主栽品种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5%,蔬菜种植从以青白菜、番茄、辣椒等为主,逐步向精细菜、特色菜、野生菜等方向共同发展。目前,全省种植的蔬菜有茄果类、瓜类、叶菜类、根菜类、薯芋类、豆类、葱蒜类等13大类,逾100个小类,主要有大白菜、小白菜、菜用马铃薯、洋葱、番茄、菠菜、洋白菜、西兰花、生菜、莴笋、芹菜、香菜、大葱、大蒜、蒜苗、韭菜、青椒、茄子、黄瓜、苦瓜、白萝卜、胡萝卜、生姜、莲藕、慈菇、荷兰豆、豆角、豌豆尖、甜脆豌豆等小类[1-2]。耕作制度得到优化,从1年种1~2茬至1年种3~4茬,全省蔬菜产量、质量和整体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1.3经营方式
在经营模式上,“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形式,引领着“云南菜”迈向大市场。全省从事蔬菜生产营销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等达900家以上;蔬菜加工企业达347家,加工能力达150万t。种菜不愁销,激发了农民种菜的热情,全省蔬菜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继元谋、通海、呈贡等传统
产区之后,建水、丘北、麒麟、嵩明等一大批县区迅速成为云南省蔬菜生产的新兴产区;一些过去很少种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走上了种菜增收之路[3]。据了解,云南供港蔬菜数量居全国第一,每年供港澳蔬菜在50万t以上,占整个香港市场的1/3。
2蔬菜基地发展特点
截至2010年底,全省建有蔬菜生产基地65个,蔬菜种植面积34万hm2,上市各类新鲜蔬菜1 232万t,产值242.1亿元,平均产量36.24 t/hm2,产值71 220元/hm2。
2.1基地建设日见成效
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产生规模效益,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鼓励菜农连片规模种植。昆明市以安宁、富民及晋宁、呈贡、官渡的部分基地为城市保障型蔬菜基地,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蔬菜基地,山区、半山区、贫困地区为订单加工型蔬菜基地。同时,昆明市决定从2011年1月1日起恢复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启动2.67万hm2蔬菜基地建设,其中新建蔬菜基地1.80万hm2,改造提升老基地8 666.67 hm2。随之,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反时令、无公害、名特优新品种的各类蔬菜、瓜果相继落户云南省。
2.2设施栽培迅速发展
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蔬菜基地的供给能力,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高产、高效设施的投入使用。钢大棚、竹大棚、喷滴灌、微灌、防虫网等设施迅速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现代化蔬菜基地规模2.07万hm2,播种面积达6.20万hm2。
2.3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坚持以优质高产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西兰花等经济型蔬菜被不断地引进,既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2.4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依靠科学技术、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种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蔬菜品质、全省对新技术进行了大力推广和应用。一是加快了蔬菜品种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测土配方肥、新农药[4-5]。“十五”以来,全省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超过300个,其中有2/3的品种进入规模推进阶段,蔬菜主栽品种的良种覆盖率已达95%,蔬菜种植从以青白菜、番茄、辣椒等为主,逐步向精细菜、特色菜、野生菜共同发展。二是普遍推广地膜、大棚、防虫网等先进技术。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蔬菜技术培训。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发展,蔬菜基地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从单产和总产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蔬菜批发、零售市场不畅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不畅,出现“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的怪圈。值得关注的是,一方面是直线下滑的蔬菜批发价格,一方面却是零售终端高居不下的菜价。以卷心菜(包菜)为例,来自通海金山蔬菜批发市场2011年4月20日价格信息,卷心菜最高价0.20元/kg,最低价为0.10元/kg。而昆明各大农贸市场卷心菜售价为2.0~2.5元/kg,整整涨了10倍。农民种菜亏本,收购商贴本,运输商叫苦,批发商不赚钱,商贩也说赚不到钱。通过调查了解发现,问题出在农贸市场、超市这一环节,商贩、超市在进蔬菜时控制数量,刚好够卖或者不够卖,就造成供不应求的假相,蔬菜卖价不降,市民买不到低价菜,要吃菜,只有买高价菜。
3.2运输成本增加
由于云南省内市场不畅,导致该省要从省外调菜,使运输成本增加。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家富指出:2010年上半年昆明从广西调青笋、海南调豆角,但昆明市每天都要往广西发20多车青笋,往海南发豆角,昆明每天外调近300 t蔬菜,仅汪氏企业每天要外销的蔬菜达1 000 t,足可以满足3个昆明市场。汪家富还表示,昆明最应该解决的是市场平台问题,而不是一味舍近求远调配蔬菜。由于菜贩联手垄断经营,通海的蔬菜根本进不了昆明市场,只能往外省销售。
3.3信息不畅
信息不畅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目前,云南省农业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市场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菜农由于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品种选择上盲目跟从,这不仅影响了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2010年上半年云南省由于干旱,蔬菜价格很高,2011年第1季度菜农大量种植蔬菜,“菜贵伤民”才渐平息,“菜贱伤农”又现端倪。据省商务厅城市生活必需品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第1季度,云南省蔬菜批发价格与2010年同期比较,呈下跌态势。进入4月后,由于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云南省蔬菜批发价格与3月末相比,连续4周下跌,且跌幅逐渐扩大。4月第1周至第4周,均价环比分别下跌0.32%、4.14%、13.01%和10.85%。其中跌幅最大的是叶菜类,其次是果实类。从蔬菜品种价格看,在所监测的20种蔬菜中,第4周除白萝卜和苦瓜价格比上周有所上涨外,其余18种蔬菜价格均比上周下跌,其中跌幅在20%以上的有7种蔬菜,占38.9%。
3.4分户经营缺乏规模效益
目前,云南省蔬菜生产仍多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6]。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
3.5农药残留、污染影响生产发展
目前,云南省绿色无公害蔬菜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仍显滞后。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占蔬菜总种植面积的比重还比较低。菜农在农药使用上,仍存在着安全间隔期不够,使用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等现象,往往造成上市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不但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隐患,还影响了生产的持续发展。
3.6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基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2010年的特大干旱,表明云南省的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云南省水资源丰富,却造成2010年蔬菜因干旱严重减产,主要是由于云南省是工程性缺水,水利设施投资跟不上蔬菜生产的需要。
3.7蔬菜营销企业与菜农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
一是现有企业与营销大户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信誉度差,履约率低,市场不好时就不按单收菜,菜农利益受损,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部分菜农风险意识和信誉度差,在市场销售好时,不能履行合同而自行销售,严重阻碍订单农业发展。
3.8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型的发展模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缓慢。品种结构方面,低档菜品种面积仍然较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4发展对策
要保持云南省蔬菜基地健康发展的好趋势,必须从科技推广、市场营销、加工转化、基地布局、政策扶持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蔬菜基地的经济效益,为菜农创收,让市民吃上安全、适价的蔬菜。
4.1加强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重视和增强对蔬菜基地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将蔬菜基地生产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对蔬菜基地生产予以支持,充分调动广大菜农的积极性。要利用全省每年改造13.33万hm2中、低产田地,15年改造200万hm2中、低产田地的项目资金,以及中央、省投资蔬菜建设的资
金,10年内改造13.33万hm2蔬菜基地,新建20万hm2蔬菜基地,累计蔬菜基地达54万hm2。完善田间渠系,做到渠、路、桥、涵、闸配套,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达到能排能灌。设施蔬菜要达到4.67万hm2,保证1年2~4茬蔬菜的种植。
4.2提高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
要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提高蔬菜种植水平,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扩大反季节蔬菜面积。要有针对性地引进蔬菜新品种,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生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推广应用新型节能日光温室、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测土配方施肥、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
4.3实施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
要克服重视蔬菜生产而轻视蔬菜加工和流通的思想观念,对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检测等实施统一管理,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提高蔬菜基地的经济效益。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至2020年,建蔬菜营销、加工、运输等企业650家,建保鲜冷库1 900座,年加工鲜蔬菜600万t。把优化蔬菜基地发展布局作为提高蔬菜基地和菜农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重点抓好不同栽培设施、不同类型、不同品种蔬菜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重点在蔬菜发展差的县市区规划发展蔬菜基地,根据土壤、气候、海拔确定哪个乡镇适合种何种菜,1个乡镇种1类菜,建1个基地,面积超过666.67 hm2,即叶菜类1个乡镇种;瓜菜类1个乡镇种;块根、块茎类1个乡镇种;茄果类1个乡镇种;葱蒜类1个乡镇种;菜用豆类1个乡镇种;水生菜1个乡镇种;其他蔬菜1个乡镇种。
4.4加强市场信息营销体系建设
应重视蔬菜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市场网络。合理规划蔬菜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扩大市场覆盖面,1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批发市场,多的要达2~4个,建立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为各地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5加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确保蔬菜产品安全
强化蔬菜产品安全意识,加强以生物、物理防治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化肥的施用上,要根据土壤的化验分析,科学施肥,要少施氮肥,防止亚硝酸盐污染。在农药的使用上,尽量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国家严禁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在建基地前,一定要对土壤取样化验分析,如果重金属超标,就不能种蔬菜。建多少蔬菜基地,就要认定多少无公害蔬菜基地,即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44.67万hm2以上。每个
县市区都要有蔬菜种植基地,保证本地大宗蔬菜的供给量,降低运输成本。每个县市区要根据本地的人口、人均大宗蔬菜需求量来确定最低蔬菜种植基地面积,人均要有66.67 m2耕地,20万人口的县要有蔬菜基地1 333.33 hm2以上。就地种菜、就地销菜,减少运输成本,降低菜价,使菜农有钱赚,市民不嫌菜贵。当天收菜,当天就到市民的餐桌上,既新鲜,又减少浪费。
4.6进一步强化“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州市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设立办事机构,明确职责,形成部门联动、分工合作的长效机制。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菜篮子”工程的组织领导,保证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各地要对生产、流通各环节进行综合考核,将菜地和种植保有数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作为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的内容,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防止“菜贵伤民”、“菜贱伤农”这类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全省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要求,强化政策调控措施,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以落实。省农业部门要将发展蔬菜基地和种植保有数量、主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市场供求稳定、平抑价格、蔬菜产品质量合格率等重要指标进行量化,作为年终考核行政一把手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4.7扶持蔬菜加工企业树立品牌
要在全省扶持建立如“汪家富”、“晨农”、“龙城”、“宏斌”这类名牌蔬菜冷藏、加工企业50家以上,分布要合理,每个州市要有1个以上的大型龙头蔬菜加工企业,要有带动性,带动当地农户种菜。重点保证本地本省蔬菜需要量,其次出省、出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要以滇中为依托,以金沙江低热河谷、滇西南为补充,滇东南、滇西北、滇东北交通沿线为突破,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冷凉蔬菜等反季蔬菜的生产并大力发展精细蔬菜。要充分利用云南立体气候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要重点建设蔬菜良种繁育中心、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无公害优质蔬菜商品出口基地。保鲜、速冻、脱水、烘干、腌渍、膨化食品处理的有机蔬菜占有率可达95%,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4.8加强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网点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监控,建立台账,实行准出、准入制度,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4.9制定蔬菜基地发展规划,完善蔬菜流通设施
至2015年,全省建蔬菜基地95个,共45.33万hm2,产量1 632万t,人均占有蔬菜347 kg,其中,无公害蔬菜44.67万hm2,产量154万t;至2020年,
全省建蔬菜基地150个,面积54万hm2,产量1 944万t,人均占有蔬菜389 kg,其中,无公害蔬菜46.67万hm2,产量1 610万t。加强社区生鲜菜市场建设。按照居住人口、辐射半径及周边农贸市场配备情况,建社区生鲜菜市场(生鲜超市)。改建和新建一批蔬菜批发市场。对城区原有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帮助业主做好市场建设的选址、搬迁等协调工作。按照居住人口、辐射半径新建一批蔬菜批发市场。
5参考文献
[1] 郝永丽,曲宝茹.赤峰市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几点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4):118-119.
[2] 郑文华,陈晓.面向市场推进蔬菜科技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33-34.
[3] 郭宏文,申昌优,罗国庆.赣州市推进现代蔬菜产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4):165-167.
[4] 周贤东.景宁县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6):233-234.
[5] 甘元海.兴山县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77-378.
[6] 吴玉峰,时飚,其日格,等.包头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12-14,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