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换

来源:榕意旅游网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困难,实践证明,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但到了课堂上,仍然是教师在唱着“独角戏”,学生是那“热闹”之外的看客,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学生忙来忙去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哪有什么自主性可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确实做到角色转换。换言之,就是教师不敢放手,不愿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此看来,新课改,首先要改的就是“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做个永远的“新”教师。鉴于这个观点,个人有一些心得,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师生合作

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了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百年来教师都扮演着“传道者”的角色。如今,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师“传道者”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还能否坐稳“传道者”的位子?答案是否定的。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了师生间和谐的互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谓师生合作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两者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应学知识、积极思维、提高能力。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教师要想跟上“课改”的步伐,首先应该从我做起,“改”字当先,由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改进”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程改革后,必修课阶段,每学期要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教学内容增加了很多,如果固守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怎么办呢?要“改”,改原来的“面面俱到”为“适时指导”,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该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放在首位,在教学中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适时地给学生以指导,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摸索经验,进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合作教学课堂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变思维信息的单向传递为思维信息的多边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维信息的转化率。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多向立体结构的,应给学生创造同教材、课外阅读、教师、同学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把从教师和教材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和文本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把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模式融为一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学生独立阅读、听写、思考、讨论、评价、思维等活动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仅仅在“课上”下功夫还远远不够。我们既然要让学生

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其效果是不容小视的。

例如,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给他们充裕的时间来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这种方式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收集资料,有的在图书馆一泡半天,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我并不是对此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

另外配合教学适时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能够从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信的好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典诗篇,利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学生举办了 “传颂经典,永诵华章”的诗歌朗诵比赛。从初赛一直到最后的决赛,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我想在他们细心的准备,反复的练习中,我们的教学任务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他们用青春的激情抒发了对历史的见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深情演绎博得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参赛选手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勇气,提升了信心,很多没有参赛的学生也通过这次比赛爱上了诗歌,爱上了朗诵。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与教

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三、营造和谐环境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使教师拥有了高高在上、不容侵犯的“尊严”。而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愉悦和谐课堂环境的基础。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严师出高徒”这句话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并不绝对。老师不应该一味居高临下,这样不但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疏远,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会喜欢学 习你所教授的课程的。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微笑带进

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是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课堂真正的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异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课改中,教师也要尝试角色的转换,由传统的“良师”转化为新型的“益友”。“益友”型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是必不可少的,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不需要劈头盖脸地责骂和不通情理的惩罚。每个孩

子都有自尊心,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是学生的普遍渴求。过多的批评训斥只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他们需要的是成功时的真诚祝福和失败后的鼓励,老师充满爱意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胜过千万句的责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我们作为学生的“益友”有责任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新课改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得契机,同时也把一些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地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在新课改之路上扬帆远航,谱写我们的教育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