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前预习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前预习

作者:王孝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23期

摘 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也一样,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习。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的预习能力无疑是重要的。本文从提高预习认识,培养预习兴趣,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四个方面就课前预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预习 认识 兴趣 方法 习惯 一、提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

预习都是回家完成的事,让学生拿出他们想玩的时间自觉的预习,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预习的认识,知道预习的好处。有没有好处是要通过实践检验后体会到的。学生们通过预习强化训练后,自己都会明显的感觉到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可以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不用只是等着老师讲。而对自己不大懂的内容也能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集中精力去听;并且疑惑的地方由于自己思考过,因此教师讲解时更容易接受。此外,自己预习时已搞懂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照后,还能得到很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巩固。

二、激发孩子的预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 1.及时给与评价、激励预习过程

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学习充满信心。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发扬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 2.激励学生展示、体验预习成果

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课堂上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乐意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如《三角形边》一课。一上课我便问:“今天咱们学习什么内容?”学生答:“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桌先进行交流。学生用预习中制作的不同长度的小棒,边操作,边交流,总结发现的规律。接着进行汇报。A: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小棒,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并举例进行了说明)。师问:为什么呢?B:如果两边之长等于第三边,组不成一个三角形(边说边用小棒比划)。 C:如果两边之长小于第三边就更不行了(边讲边组拼三角形)。最后的结论是: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时还有几个学生急着发言。D:老师,长度分别为5厘米、6厘米 、1厘米小棒。5+6大于1呀!可它们也组不成三角形,所以我认为应该再完善一下,任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这样的三根小棒才能组成三角形。其他同学佩服的点头,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老师的及时表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发言。E:我还发现,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呢!其他同学也就很快的去验证,得出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这一知识的生成,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已知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度,确定第三边的长度的范围奠定了基础。根据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了这样的体验,预习就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促使他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

三、教给孩子适用的预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适合的预习方法是我采取的另一项措施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概念是思维的基础。 (1)找关键词。

(2)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画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3)动手实践,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计算是数学的重头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看懂例题,理解算理。新教材或老教材,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

(2)大胆尝试,加深理解。新教材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用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空间图形课的预习。空间图形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

(1)动手实践,感受知识。例如《圆的认识》预习,我让学生在身边找一些带有圆面的物体,并让学生动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尝试画圆,找出圆的半径、直径、感知周长和面积指的是哪一部分。从预习汇报和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认识比较全面到位。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方法迁移,对比内化。“方法迁移”是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梯形的面积》时,可以指导学生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对比。从而引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使用方法的迁移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统计与概率课的预习。这部分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预习时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所感兴趣的数据,然后到课堂上来交流,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

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益。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习惯养成的周期是28天,只要在这个周期内不断重复同一要求,习惯将会成自然”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非常重视预习作业的检查和督促,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在设计预习单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并“享受”“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并对这件事乐此不疲。这是我这学期以来最大的教育收获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来知识大门的“钥匙”。而课前预习正是这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金钥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