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描写《苏轼》作文6篇

来源:榕意旅游网
描写《苏轼》作文6篇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头,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1 / 8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摘要: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

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

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

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

2 / 8

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

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代表作是他在徐州任上写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是多么温馨恬然的田园风光!这又一次拓展了婉约词题材,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

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展露无疑。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直观地透露出专属于他的智慧、自由和乐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我不断的探询和欣赏中,我发现以婉约豪放来判定一位词人,特别是一位空前伟大的词人,似乎有些牵强。我想苏轼也无心写豪放或是婉约,都是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的样式多样化,情感也是多样化的,他只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并善于表达这种美好的人罢了。浮华落尽,平淡归真,让我们携一壶香茗,在下午两三点的阳光下,品味茶的芳香,感受词人的本色,走进东坡那至真至朴的内心世界。

当苏轼遇上李白作文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 天若有情天亦老,遥遥幽恨难禁。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3 / 8

——题记

秋日,风卷林梢,夹着些许凉意。扶过碧波,荡起层层涟漪,虽是轻波微谰,却足以荡起绵绵秋意,只余下惆怅三分,两分失意,一分幽恨。

江晚亭边,淫雨霏霏,荡不尽离愁别恨;绵绵秋雨,落在指尖,令人寒意倍生。凄凄风雨,打在一张写满沧桑的脸上,打在一尾千年瑶琴上,却落在席中一杯浊酒里。他,凭栏而望,明亮的眸子却慢慢黯淡了下来,是看到了大宋悲哀的前景而自己又无力回天的惆怅,还是千年知己未到的叹息?抑或,都有吧。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浪漫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足音在霜风秋雨中显得格外好听,犹如一支小夜曲,轻缓,柔和,悠悠地回旋在空际,飘进了凭栏人的耳中,他知道是故友的来临,是自己等待了千年知己的到来。于是,苏轼慢慢转身,目光也渐渐明亮起来,但见李白袭一袭白衣而至,边走边歌。他,还是跟从前一样,苏轼心里想着,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如莲花般在苏轼面庞上缓缓绽放,仿若不曾有过哀伤和迷茫。他欣喜,因为李白的到来,因为知音的难求。他忙撑一把油纸伞迎上去,并向李白递去,而李白却将伞抛向空中,百转千回,划出一条灵动的弧线,而他却仰天长笑,大步走向亭中,尽饮一杯中清酿,连声赞道:“好酒!好酒!”

苏轼慢慢走向亭中,惟恐亭外的秋雨浸湿一片衣袂。他细细端详着李白那俊秀的面庞。他,还是从前长安街的游侠,脸上尽显不羁与豁达。“东坡兄,一别数十载,悠悠岁月难渡。闻君仕途坎坷,虽抱经天纬地之才,怀兼济沧海之志,却连遭小人陷害,不可谓不令人伤之。”李白的一席话将苏轼拉回了现实,沉吟良久,才缓缓道:“唉,君之言是也。变法图强固不可少,但仍循序渐进,否则,不但无益,反而生害。贬谪黄城,客居他乡,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如此,终抱用世之心,岂惜衰朽残年而不为国效力?”

李白慢慢斟上了一杯酒,随手拈起一朵残菊,放在鼻边嗅了嗅,自言自语道:“人应若此。”苏轼不解。

李白缓缓道;“菊,花之隐逸者也,向日渊明归故里,多咏其以抒己怀,喻

4 / 8

己之清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菊发于严寒之中,立于清秋之际,于猎猎西风中,临霜独立,傲视世间万物,不为世俗所动,不被红尘所染,宁可枝头抱香死,又何曾吹落于北风中。落木飘零,残菊犹立,片言无诉,将一缕清香溢于乾坤中,留于世人心房。休言举世无淡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人若效之,当于青山绿水间吟诗作赋,临古迹而抒怀。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柳绿如烟中笔墨生香,若此,足慰平生。”

苏轼闻之,默然无语,他想起了乌台诗案,想起了那场穿越十年生死的依恋,想起了仕途黑暗的难容。也许,他一开始就错了,他不应该出川,更不应该出仕。继而,他仰天长笑,笑自己的往昔,笑政治的腐败与无能,笑圣上不辨英才的愚昧。然而,他却清醒地感觉到脸上有一股清凉的液体缓缓流下,没错,是从他的眼角溢下。是的,他有太多的放不下。他放不下天下的百姓,放不下自己已热爱了几十余载的国家,放不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他不是李白,他没有李白的那份自信与浪漫。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寒门仕子。李白,身处盛世大唐,而自己又生不逢时,偏逢内交外迫之际,而自己又抱一身经天纬地之才,怎能坐视国家衰亡而独逍遥于天地之间?

“太白兄,君之言甚善。然轼身处国家动荡之时,焉忍着国覆而己之身存乎?值此国家危难之时,存亡之秋,虽芥末之士,犹思报国,而轼向以宋之士子自处,又岂能因国家祸乱而远趋之?”

李白听后,长笑不已,将手中的一只残菊抛入雨中,任流水凄风而逝。满饮手中一盏清酿,越过小桌,端坐于琴前,抚一曲千年古曲,奏一首翠绿的歌,歌中有高山,有流水,有古亭,也有他自己。一曲终了,他踱至案边,铺开一卷素白如雪的宣纸,用鹅毛墨笔轻轻书写:“笔缠情,墨牵魂,书画琴文,共留万代清风姿。”字迹如行云,如流水。

写毕,踏着一脚的清幽而去,边走边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他,也许只属于青山绿水,苏轼自言自语道。 苏轼呷了一口手中的浊酒。踱至案边,看罢,喟然长叹曰:“识吾者,惟斯

5 / 8

人矣。”他知道,这是李白在告诉他,为官处世应若菊花,千金不动其心,威武不移其志。想到此处,苏轼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秋雨依旧,小亭依旧,人物依旧,而情却不依旧。凄凄风雨,令人窒息,而亭中人目光如炬,琴声悠扬…

历史车轮滚滚西逝,流水,落花,人间,李白,苏轼,也许不期而遇终!

关于苏轼的作文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苏轼,我读懂了你。

6 / 8

我从苏轼那里学到的作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遍又一遍的读着这首《江城子》,直到泪水打湿了书本,模糊中,苏轼,这位千古奇才,向我翩翩走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仕途上却不甚如意,因此,与弟弟苏辙相隔两地,因此,挥毫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而我从你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收获感动,还有你的豁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个者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你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虽然能从中读出淡淡的忧愁,但你给我更多的,是你的“不辞长做岭南人”,是你的豁达,当然,还有豪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一游,此词一出,名动天下,你的豪放,是由你的豁达造成的,你开创的豪放派词风,是古今多少文人心目中的至宝,心中纵有剧痛,也被这词风淡淡的抹去了,消逝了,消逝在对百姓的关心中……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人说陆游的诗词最凄凉,谁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最雄壮,谁人说辛弃疾的《破阵子》最豪放,谁人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忧国?我看不见得,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道尽了天下多少爱国将士的心,那渴望奋勇杀敌之心,在酒后尽吐,虽然这世上容不下他苏轼,可他的这颗心,却容得下整个世界!天对它不公,他还于天的却是宽容!

我从苏轼那里学到的,不只是爱国,豪放豁达与感动,当然还有许多,依稀中,我仿佛又听见了他在赤壁前的朗声大笑……

苏轼蝶恋花读后感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

7 / 8

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