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平 马 杰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9期
周 平,马 杰
(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威宁马铃薯产自毕节市乌蒙腹地,平均海拔2 200m,生长环境与安第斯山原产区最为接近,冷凉气候条件,品种退化慢,品质自然与众不同。富含淀粉、粗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胡萝卜素和维C远超其它粮食作物,更兼低脂低热,提供与众不同的均衡营养。充分挖掘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紧抓全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机遇和契机,将给威宁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现状;威宁
1 发展现状
1.1 优势分析
1.1.1 气候优势。威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热、水、土、气等自然条件与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非常有利于马铃薯这类喜凉性根茎类作物生长。
1.1.2 交通优势。威宁地处川、滇、黔交通要塞,326国道、内昆铁路穿过县境,为马铃薯向大中城市销售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1.1.3 种薯、品质优势。威宁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食用口感好,淀粉及干物质含量较高,每生产1t马铃薯淀粉可节约原料1.5t以上,是理想的淀粉加工原料和鲜食产品。从过去的米拉洋芋、粉果洋芋、乌洋芋等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品种,尤其是宣薯2号、威芋5号、费乌瑞它、威芋3号等种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覆盖率达80%。
1.1.4 市场优势。组建了46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成了雪山镇、草海镇等一批马铃薯交易市场,加大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形成“农户-经纪人-客商”和“公司+基地+农户”销售网络。威宁县马铃薯已销售到省内外各大城市。开发加工潜力巨大。马铃薯加工处于初级阶段,加工能力小,技术水平低,开发精深加工的空间巨大。
1.1.5 人力资源优势。2012年威宁县农业人口130万,其中外出务工10万余人,60万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
1.1.6 发展机遇良好。2011年农业部韩部长来威宁考察提出:要把贵州马铃薯打造成以威宁为主的南方最大的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2012年贵州省农委把威宁定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等,为威宁马铃薯产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 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工作开展情况
1994年,农业部投资76万元建成威宁马铃薯脱毒中心,直接加快了威宁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步伐。威宁马铃薯依靠科技进步,利用现有科技成果,以脱毒种苗、微型薯作为基础材料,建立了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级种扩繁基地,二级良种扩繁基地,对基地生产档案规范管理,
生产的种薯用于进一步扩繁和大田生产,确保了健康种薯的有规律供应。2011年,引进威宁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以原原种生产为主的威宁马铃薯科技园区,2012年投入生产,年生产原原种1 300万粒,生产的原原种全部由威宁县境内种薯扩繁企购买,用于种薯扩繁;2013年生产2 000万粒,进一步完善了脱毒种薯扩繁体系,完成种薯扩繁基地2.42万hm2,总产量55.1万t,总产值15.9亿元。
3 主要措施
3.1 加强马铃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各级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拉动加强了队伍建设、育种基地建设、微型薯生产设施设备建设和贮藏设施建设,推进马铃薯科技能力的提升。
3.2 加强种薯繁育技术研究
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和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威宁县山地特色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兄弟单位加强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档次。同时利用国家加大马铃薯繁育体系建设的契机,加快良种繁育推广和专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组培快繁;集成组装配套技术,做好种薯基地的品比筛选工作;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展脱毒原原种的节本增效快繁新设施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依靠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生产能力;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病害检测实验室和种薯检验室,确保种薯质量,提高增产效果。
3.3 加强马铃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着重从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贮藏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入手,结合新品种示范推广,形成标准化技术。
3.4 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积极引进支持省内外种薯扩繁企业在威宁开展种薯扩繁工作,安排专业人员全程配合做好基地规划落实和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对种薯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分品种、级别、实施地点等在威宁种子管理站进行备案,严格按照脱毒马铃薯种薯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分别在苗期和花期邀请贵州省、毕节市种子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对于达不到脱毒种薯质量田间表现要求的田块,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能作为脱毒种薯销售和使用。马铃薯收获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合格基地进行临田测产,出具产量证明,并帮助提供信息外销。
4 存在问题
4.1 品种结构不合理
虽说威宁马铃薯品种资源丰富,可许多品种存在共祖关系,有些品种一品多名,反而给生产上带来了严重的混乱。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商品量不高,常规种植的品种仅有威芋3号、威芋5号、宣薯2号、费乌瑞它、合作88等品种,在销售上主要以商品薯为主,对种薯的生产和销售重视力度不足,近几年农业部门在种薯生产上做了大量工作,建了不少基地,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过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种薯还是农户自繁自用。
4.2 认识水平不足
部分群众对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马铃薯当作次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看待,对其广泛用途了解不够,商品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4.3 耕作粗放,种植水平不高
经过多年的努力,马铃薯配套增产技术基本普及,种植水平普遍提高,但因诸多因素,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边远落后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人均耕地相对较多,对马铃薯生产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更换品种比例低,配套技术应用差,施肥管理水平滞后,导致单产水平低,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
4.4 种植手段落后,劳力投入多,播种质量差
马铃薯生产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式,还无机械化操作;在播种上,一是人挖穴播种,二是牛耕播种,机械化耕种普及率较低,难使土质彻底疏松,难以控制行株间距,难以保证所需密度,难以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在收获上同样人挖牛犁,劳动强度大,机械损伤严重,直接影响外观质量和贮藏。
4.5 宣传力度不足
对外宣传、推介、招商活动较少,通过抓市场促生产的意识不强,消费者对威宁县作为马铃薯主产区的认知度还不高。“威宁洋芋”还未能在全省乃至全国消费者中推广开来,知名度不足。
4.6 加工企业滞后,鲜薯价格漂浮
就目前现状,威宁年产鲜薯280万t,农户自食、养畜、留种约40%,剩余60%均要外销,销售渠道主要是云、贵、川及南方几省的大中城市和规模县内淀粉生产厂家。销售的数量及价格完全被市场需求控制,波动太大,薯农发展生产的经济效益无法保障。如2011年销售价从1.2元/kg升至2.0元/kg又降至1.0元/kg,2012年最低价格降到最低0.40元/kg上升至2.00元/kg,价格浮动如此之大,广大薯农难以预测,严重挫伤了薯农的积极性,影响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4.7 经费短缺,运作艰难
农业科技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性工作,通常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相关费用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威宁经济薄弱,文化落后,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和各项事业经费的投入还不够,农业推广,科研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设施较少,农技人员工作十分被动,相关的试验研究、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示范推广举步维艰,发展滞后;由于经费紧缺,在职技术人员难以寻找提高理论水平的深造机会,知识老化、业务不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培训农民、指导农民工作中,涉及面窄,技术普及率低。另外,品种更新换代缓慢,优良品种难以及时扩繁应用。
5 建议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威宁县马铃薯已初步形成了生产有基地,流通有市场,加工有企业的生产格局,但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产业化发展水平差距还很大。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积极组建马铃薯产业协会,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逐步实现品种优质化、布局区域化、加工系列化、销售订单化的目标,争创高原马铃薯优势品牌。到2015年,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稳定种植面积10.67万hm2,其中专用商用薯基地3.33万hm2。实现鲜薯产量300万t以上,年向社
会提供商品薯120万t以上。二是建立繁种基地6.67万hm2(其中原种基地666.67hm2以上、一级良种基地666.67hm2以上,早熟菜用型专用马铃薯种薯基地占50%以上),年提供种薯130万t,将威宁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三是通过老企业扩繁改造和新建加工企业,使全县马铃薯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t以上,超过目前全省马铃薯加工的平均水平。突出抓好以下7个方面:
一是加大马铃薯优良品种资源引进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度。突出引进一批高淀粉、低还原糖、薯形好、适合淀粉、全粉和油炸食品加工及鲜薯出口需要的新品种,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原种和一二级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力度。二是扩大企业规模,更新改造现有设备和加工工艺流程,提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引进马铃薯全粉加工工艺新技术设备,开发马铃薯淀粉加工新技术;加快马铃薯系列化新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实现后续加工产品规格化、标准化。三是加强马铃薯产业领域的市场预测工作,健全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立马铃薯市场销售及加工数据库,进一步扩大销售半径。四是规范种薯市场,建立健全商品薯销售网络。在较为集中的产地建立商品薯收购网点,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创品牌,吸引全国各地客户,使我县马铃薯生产形成规模,走向全国。五是积极研究推广马铃薯模式化丰产栽培技术,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六是加强对马铃薯从种薯繁育、基地摆布、栽培措施到销售、加工的全程质量安全监测,生产出质量保证、消费安全的无公害有机食品,树立马铃薯优势品牌。七是大力推广采后处理,搞好分级、包装、保鲜和储运,提高品质,创立名优品牌,参与省内外竞争。
参考文献
[1] 肖昌智,樊家云,陈海燕,等.威宁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简述[J].农技服务,2008,25(9):146,156.
[2] 赵庆洪,王荣方,董恩省,等.浅谈威宁马铃薯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21):64-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