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 (5分) (2020·黔东南) 根据所给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3) ________,________。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4) 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5)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正面揭示了自己与征人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又不愿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6) 地处现代都市武汉的黄鹤楼是美的,唐代诗人崔颢在其《黄鹤楼》中通过著名诗句:“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缠绵无尽的乡愁;今天的黄鹤楼依然是美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抗疫“逆行者”们齐集武汉,践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使命,将个人的思念与乡愁深埋心底,留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将跨越时空的黄鹤楼再次定格成为一道令世人惊叹的别样风景。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2. (3分) (2020九上·渭滨期末) 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2) 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三、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1分)
3. (11分) (2020·淅川一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第 1 页 共 14 页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①不申② , 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③。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矣。今王动④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选自《战国策》)
(注)①焦:皱缩。②申:通“伸”。③大行:大路。④动:行动、举动。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于是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B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C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我欲之楚 (2) 把语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 语段(一)中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邹忌进谏成功并取得巨大成就。结合文段做简要分析。 (4) 结合两个语段简要分析邹忌和季梁的进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 课外阅读 (共1题;共3分)
4. (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故不错意也: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
第 2 页 共 14 页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 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5.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乡野高人
①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②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③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④跟随老汉来到他家。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 望正面的墙壁。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我一时无言,沉默。突然,他指着相框,说:“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⑤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⑥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 思。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⑧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于是,回家练。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⑨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他开始画父母。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⑩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⑪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⑫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我这 一辈子最不孬的地
第 3 页 共 14 页
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⑬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当我称他为“高人;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
⑭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⑮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
(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第21期,有删改)
(1) 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空格处。 料定——________ ——________ ——惊愕
(2) 分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3)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⑭段。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4) 阅读全文,概括老汉的性格特征。
(5) 老农的朴素愿望是什么?你有什么愿望,为了实现愿望你打算怎么做? 6. (21分) (2019九下·常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枯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
第 4 页 共 14 页
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档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1) 文中写了许多有关“柴禾”的事情,你觉得哪一件更感人?说说你的理由。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3) 文中第⑥段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看见了”,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 两位读者围绕“柴禾”的留与扔展开了争辩,读者2会说什么来证明他自己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帮他说说理由。
六、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
7. (2分) (2020八上·浦东期末)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根据这个统计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第 5 页 共 14 页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文学名著 武侠小说 时文杂志 卡通画 人数 26 30 32 112 百分比 13% 15% 16% 56% (1)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 (2) 看了这一统计表,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7九上·东台期中) 作文。
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让我们的眼明亮,让我们的心温润,……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 本人的姓名、校名;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第 6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答案:1-4、
答案:1-5、
答案:1-6、考点:解析: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3分)
答案:2-1、
答案:2-2、考点:解析:
第 7 页 共 14 页
三、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1分)
答案:3-1、 答案:3-2、答案:3-3、
答案:3-4、
考点:解析:
第 8 页 共 14 页
第 9 页 共 14 页
四、 课外阅读 (共1题;共3分)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答案:4-4、考点:解析: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答案:5-1、答案:5-2、
答案:5-3、答案:5-4、答案:5-5、
第 10 页 共 14 页
考点:解析:
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考点:解析:
第 11 页 共 14 页
六、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
答案:7-1、
答案:7-2、考点:解析:
第 12 页 共 14 页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8-1、
考点:解析:
第 13 页 共 14 页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