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酒和散文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 龚冰月
饭后,女孩拿着杯甜酒和同学一起走进了书店。此时的书店堆满了人,似乎空气也变得躁动。门口收银台旁的女子用尖细的嗓音喊出“不要看书,买完就走”的警告,大家都充耳不闻。
同学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散文集,正翻着目录,女孩不经意地瞟到目录右侧空白处的一句词: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归去来”三字倒勾起了女孩的兴趣,“你看,这词不是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照搬来的吗?虽然都是田园隐逸风,我倒喜欢这词,多上口啊!”同学没说话,女孩便打趣道:“只是不知是哪个风骚的词人写的?”
同学指着被女孩忽略掉的角落里的注记:“马致远的词。”
女孩点点头:“带笔了没?”同学不解,但也随即摇了摇头。
“这词挺合我心意,本想把它记下来的。”女孩淡淡地解释着,目光却仍留在词上。
同学玩笑道:“你背吧!我相信你。”
女孩没好气地瞪了同学一眼,猛地往肚里灌下几口甜酒,忽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行,一起背!”
书店里仍然喧闹,嘈杂的声音如一张细密的网将两人细碎的读书声盖了个严实,终于两个人悲哀地意识到背下整首词不现实。女孩放下书,用吸管搅甜酒里的糯米,看着那些小白粒儿在水里打转,可是完全没有再喝的欲望,也许是晚饭吃得太饱吧。
甜酒被女孩塞入了一旁的垃圾箱。
同学知道背书是不可能了,便问:“这书贵吗?”
女孩说:“不贵。”
同学接着问:“那你买吗?”
女孩不假思索:“不买。”
这时同学问道:“甜酒多少钱一杯?”
女孩说:“三块五。”
“那散文集呢?”
“四块。”
静默了一会儿,两人相视一笑,“好好,我买。”女孩拿起散文集,转身走向收银台。
(指导教师:雷坤)浓浓的母爱:第一次
那年我还在读小学三年级,因为前一天父母晚归,他们竟狠下心来让我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去学校。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一边刷牙洗脸,一边不情愿地嘀咕,可最终还是抓起一把足够买早点和坐公交车的零钱下了楼。
吃完了早饭,我便来到公交车站等车,不一会儿,8路公交车便缓缓驶来,当时我内心充满了第一次单独出门的恐慌。
手中紧紧攥着一元钱,汗水湿润了我的脸颊,我心中像藏着个兔子怦怦直跳。上车后,我将一元钱投入了自动投币器中,看到座位上男女老少严肃的脸,不难将他们与坏人相联系,心中不免打了一个冷战。
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许多诱骗儿童案,这些案件的发生,总是因为儿童独自玩耍、出门啦……想到父母竟然不顾我的安危,泪水便在眼中打起了转儿。
我尽量将身体靠在一个看起来较和蔼可亲的阿姨旁边,希望她可以冒充我的母亲。那位阿姨不解地看了一直凑过去的我一眼。
“呵,小妹妹,你一个人坐车吗?”
“是……是啊!”
“是去学校上学吧?”
“哦……”我似乎心不在焉地回答着。
“实验小学站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我飞快跑到了后门口,令我吃惊的是,后面座位上坐着许多一个人上学的同学,他们竟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紧张不安的。
车门慢慢打开,我下了车,奔入学校大门,十分自豪地向遇到的同班同学讲述一个人战胜恐惧乘车的故事。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羡慕、惊讶,我内心别有一番滋味。
几年以后,我也慢慢淡忘了第一次乘公交车的经历,也不再因一个人坐公交车而胆怯了。如今,当我寻找全家福时,在抽屉偶然搜出了几张照片,是我在公交车站等候到上车再到车远去的背影画面,这时,我才想起了这件事儿,翻转照片,也发现了照片背后有着妈妈的笔迹:
“今天是女儿第一次乘公车!”
“不知她是否可战胜恐惧?”
“她能顺利到达吗?”
“……”
我不禁泪流满面,浓浓的母爱填满我的心间。
如果我是家长作文
江苏高邮经济开发区中学世纪风文学社 周静
和许多孩子一样,我对爸爸妈妈的一些做法不满时,常常幻想: “如果我是家长,我一定会……我一定要……”唉,如果我是家长,该多好!
那天,期中考试成绩公布了。班主任通知晚上开家长会,我忐忑不安地想:“这下完了,考得那么糟,如果我是家长,也会沉下脸来教训孩子,说不定还要制定些惩罚措施,更别提一向对我要求严格的父母了,他们会怎么样……”
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爸爸开完家长会回来后,没有预料中的一脸冰霜,没有猜测中的一顿说教。爸爸的笑容充满慈爱,语调也很平静: “考得不好没关系,好好总结一下,争取下次考好!”
奇怪,妈妈的表现竟然也比我的“如果……”好!
“一点儿也不奇怪!”我脑海里突然涌出一个念头: “如果我是家长,说不定还不及爸爸妈妈呢!”此刻,我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小时候,我常生病,半夜三更挂急诊是家常便饭,爸爸妈妈不知为我受了多少累。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冬天我输液时,妈妈见冰冷的药水流进我的体内,心疼极了,就用体温把输液管焐热。如果我是家长,我能这样细致入微,这样不顾一切地爱孩子吗?
以前,我喜欢边做功课边听音乐,爸爸妈妈只是耐心地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告诉我他们支持我对音乐的爱好,相信我自己能处理好,而不像一般家长那样采取强硬措施。如果我是家长,我能做到用心与孩子沟通吗?
“如果”太多了,将心比心,我渐渐地悟出了点儿什么——做家长不容易,做好家长
更难!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还常常为教育孩子的问题困惑,既要揣摩十几岁孩子的心理,还要为他们的成长把握方向,特别是看到孩子走错方向或误入歧途时,家长怎不恼火,怎不烦心?克制自己的感情,理智地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如果我是家长,不知我的孩子会不会像我这样逍遥自在。
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我是家长,我一定拜你们为师。
(指导教师 赵桂珠)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作文2200字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叫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
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日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并且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
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