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无限山河泪, 2.知否,知否? 3.
。 (《别云间》) 。 (《如梦令》)
,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钱塘湖春行》)
4.乱花渐欲迷人眼,
5.孔子向子贡解释孔文子的谥号,借机教育他要勤学好问的两句话是:
,
。 (《孔孟论学》)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甲乙两文作者同处北宋时代。甲文作者是 《
》。(2分)
(3分)
。乙文作者是欧阳修,选段出自课文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运用了典故。
B.甲乙两文中都有“酣”字,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C.甲文比乙文更直接地抒发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D.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都重在表现游玩之乐。 9.甲文抒写词人
的豪情壮志,乙文表现作者
的旷达情怀。(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①大中中,王式为晋州刺史。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称。
②徙安南都护,蛮兵入掠,式使译者开谕。一昔去,谢曰:“我自缚叛者,非为寇也。”.初,安南数有变,相率夜围城。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大中:年号 ②特峨胡:少数民族 ③善最:指优异的政绩 ④安南:古代地名 ⑤旝(kuài):作战时用的一种发石器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会河曲大歉( ) (2) 谢曰( ) ..11.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拉着家僮登上城墙要求让步。 B.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率领家僮背靠城墙斥责反叛者。 C.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 D.王式慢慢披上盔甲,拉着家僮凭借城墙地势要求让步。 12.从第①段看,王式“以善最称”表现为
和
。
⑤
④②
③
①
从第②段王式对蛮兵和叛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倾听”闲话
的特点。(6分)
①什么是闲话?顾名思义,多半指的是闲暇时非正式场合说的话。对待闲话,如果能养成“倾听”的习惯,是个不错的主张。
②围炉烹茶,茶水孰涩孰香,全凭火候。“倾听”者置于“闲话”,急缓轻重,深入浅出,也得拿捏分寸。如此,一席“茶座”才有了意趣盎然的味道。
③所谓“倾听”,涵养三则,不知是否亦然。
④其一,,气定神闲。与人“闲话”,能够安安静静把别人的话听完,几乎是常人眼中的准君子。这其中,听者的姿势态度很重要。李太白同朋友酒酣诗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倘若岑夫子、丹丘生之辈衣冠不整、斜躺歪坐或借酒撒泼,对言者不xiè一顾,横竖插一杠子的话,我们也许就听不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千年遗响。
⑤“倾听”既是尊重言者,更是尊重自己。□□闲话难听,□要正视言者,洗耳恭听。 ⑥其二,,养心助听。多读书以达世事洞明,有助于“倾听”。会“倾听”的人,多半浸淫于读书养心,营造知书达理、独立判断的心界。读书滋养思想,温润心灵,用耳朵听实乃是用心在品,“心顺”方“耳顺”。书读得多了,识见必旷达,鉴赏也精明,好话坏话自然一听就懂。闲话十有八九“含金量”不会太高,“倾听”过后,自不会作茧自缚。
⑦读书之于“倾听”,好比为自身的耳感官按上一架“搅拌榨汁机”,剔去的是余渣残滓,留下的才是提神益脑的“精华”。
⑧其三,闻过则喜,闻喜则警。闲话其实不“闲”。有的“闲话”难听,闻过则喜尚属不易;也有“闲话”似美言,闻喜则警就更难。倾听者若飘乎乎而不知其所止,一旦痴迷于喜,甚而癫狂,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微信时代,不少人生活在朋友圈里,把眼睛充当了耳朵,“倾听”的闲话全是点赞,浏览其间,权当顺耳悦心,如果成天沾沾自喜,岂不成了“机不可失”的痴呆子?
⑨《礼记·乐记》有言:“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⑩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
(作者戴民 选文有删改)
1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不xiè( )一顾(2分) 14.填入第⑤段方框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才 B.如果……就
C.既然……也 D.即使……也 1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能够“倾听”闲话是尊重言者、尊重自己的表现。 B.善于“倾听”闲话是知书达理、独立判断的结果。 C.微信时代,“倾听”朋友圈闲话点赞让人顺耳悦心。 D.“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是说不要和不懂音乐的人讨论乐理。 16.有人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4分) 17.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①作者提出涵养“倾听”闲话的三点主张是:其一,,气定神闲;其二,,养心助听;其三,闻过则喜,闻喜则警。
②本文论点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写作与语文
①我之爱读爱写,实在是由于爱语文啊!
②在算术和语文之间,对于普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本是不太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而我更爱上语文课。也许只不过因为聚精会神背手端坐一上午或一下午,心理上是很巴望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那无疑是对精神疲惫的缓解。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其实都是一次结构美学的经验过程,而好的造句则尤其如此了。
③我对语文的偏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斩断了我对语文的偏爱。于是..习写成了我爱语文的继续。在获全国小说奖以后,我曾不无得意地作如是想——那么现在,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直至近年,我才意识到想错了。
④读《雪桥诗话》,有“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句,我便想当然地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凭高远眺,十万人家历历在目之境。但心中委实也常犯嘀咕,总觉得历历在目是不可以缩写为“历下”二字的。所幸同事中有毕业于北师大者,某日有兴,朗朗而诵,其后将心中困惑托出,虔诚就教。答曰,“历下”乃指山东济南。幸而未引入写作中,令读者大跌眼镜……
⑤儿子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前,曾问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出自何代诗人诗中。我肯定地回答,宋代翰林学士宋子京的《鹧鸪天》。儿子半信半疑,爸,你可别搞错了,误导我呀!我受辱似的说:什么话!结果,儿子丢了五分。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若是高考,五分之差,有可能改写了儿子的人生啊!众所周知,那当然是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⑥几年前,我还将“莘莘学子”望文生义地读作“辛辛”学子。有次在大学里座谈,有“辛辛”之学子递上条子来纠正我。条子上还这么写着——正确的发音是shēn,请当众读三遍。我当众读了六遍。自觉自愿地多用拼音法读了三遍,从此不复读错。
⑦我爱读诗词,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还有一非常功利之目的——多识生字。没人教我这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作家再学语文了,只有自勉自学了。
⑧一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人,能识多少汉字?不过三千多个吧?从前以为,凭了所识三千多个汉字,当作家已绰绰有余了吧。我不是已当了不少年的作家,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了嘛!如今则再也不敢这么以为了。三千多个汉字,比经过扫盲的人识的字多不到哪儿去呀。所读书渐多,生词陌字也便时时入眼,简直就不敢不自知浅薄了。
⑨一个实际上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男人成了作家,就一个男人的人生而言,算是幸事;就作家的职业素质而言,则是不幸吧?起码,是遗憾吧?写作的过程迫使我不能离开书,要求我不断地读、读、读……读的过程使我得以延续初中三年级以后的语文学习。
⑩我是一个大龄语文自修生。 (作者梁晓声 选文有删改)
18. 第③段中加点的“斩断”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9.第④-⑥段中写了“我才意识到想错了”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① ②
③我讲课时读错字音,纠正后反复读。 20.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 我更爱上语文课,只是因为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 B. 我的小说获奖了,却因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不得不自叹浅薄。 C. 我爱读诗词,是因为读诗词可以自言自语,还可以多识生字。
D. 我读书越来越多,却发现知识浩瀚无比,而不敢不自知浅薄。 21.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2.第⑩段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5题(12分)
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23.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4分)
① ②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24. 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
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
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5. 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4
分)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四、写作(60分)
26.题目:这,并不平凡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上海市青浦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无限山河泪, 2.知否,知否? 3.
。 (《别云间》) 。 (《如梦令》)
,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钱塘湖春行》)
4.乱花渐欲迷人眼,
5.孔子向子贡解释孔文子的谥号,借机教育他要勤学好问的两句话是:
,
。 (《孔孟论学》)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解答这类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谁言天地宽
(2)应是绿肥红瘦(注意“瘦”的书写) (3)一鼓作气
(4)浅草才能没马蹄(注意“蹄”的书写)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9题(12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甲乙两文作者同处北宋时代。甲文作者是 《
》。(2分)
(3分)
。乙文作者是欧阳修,选段出自课文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文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运用了典故。
B.甲乙两文中都有“酣”字,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C.甲文比乙文更直接地抒发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D.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都重在表现游玩之乐。
9.甲文抒写词人 的豪情壮志,乙文表现作者 的旷达情怀。(4分) 【分析】译文: (甲)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乙)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
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这类题主要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非常必要记住关键性的文学常识不如:作者及其朝代,出处,及相关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休于树,在树下休息。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A.有误,甲是词,乙是散文,乙没有运用典故。
B.有误,甲乙两文中都有“酣”字,表达的意思一样的,都是尽情地喝酒。 C.正确。
D.有误,甲文写“出猎”,乙文写“出游”,甲文重在表现游玩之乐,乙文重在表现与民同乐。 故选:C。
(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难度较大,一般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甲)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词中的名句,“天狼“是天狼星,这里指西夏的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乙)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答案:
(1)苏轼;醉翁亭记。
(2)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C
(4)渴望报效朝廷(杀敌卫国);与民同乐。 【点评】乐:
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钟鼓乐之(使……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快乐)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12分)
①大中中,王式为晋州刺史。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亦饥,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称。
②
③
①
②徙安南都护,蛮兵入掠,式使译者开谕。一昔去,谢曰:“我自缚叛者,非为寇也。”.初,安南数有变,相率夜围城。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大中:年号 ②特峨胡:少数民族 ③善最:指优异的政绩 ④安南:古代地名 ⑤旝(kuài):作战时用的一种发石器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会河曲大歉( ) (2) 谢曰( ) ..11.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拉着家僮登上城墙要求让步。 B.王式逐渐被盔甲(所累),于是率领家僮背靠城墙斥责反叛者。 C.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 D.王式慢慢披上盔甲,拉着家僮凭借城墙地势要求让步。 12.从第①段看,王式“以善最称”表现为
和
。
⑤
④
从第②段王式对蛮兵和叛者的不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 的特点。(6分)
【分析】译文:
大中年间,王式任晋州刺史,正逢河曲严重欠收,百姓流亡迁徙,别的州都不接纳,唯独王式慰劳赈济他们,救活了数千人。当时特峨胡也遭遇饥荒,准备进犯汾、浍,听说王式戒备森严,不敢经过他的辖境,在他们部落中传报说:“晋州刺史,我们应避开他!”王式以政绩优异著称。
后来王式被调任为安南都护。后来蛮兵入侵锦田步,王式派翻译开导晓谕,蛮兵一天之中就离开了,并道歉说:“我们是在追捕叛乱的獠人,不是来侵犯的。”当初,交阯多次出现叛乱,夜间一起来围城,王式慢慢穿上甲衣,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他们,这时弓箭石头一起发射,叛乱的人逃去。第二天,抓住叛乱的人全部杀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正逢河曲严重欠收。会:恰好,遇上。 ②句意为:道歉说。谢:道歉。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徐,慢慢。甲,盔甲。引,率领。句意为:王式慢慢披上盔甲,率领家僮登上城墙斥责反叛者。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①段“他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可以看出王式体恤灾民;从“将入侵,闻式严备,不敢道境”,可以看出他戒备森严;从文中第②段“蛮兵入掠,式使译者开谕”,可以看出王式对蛮兵采取开导晓谕的方法,“式徐被甲,引家僮乘城责让,矢旝(kuài)交发,叛者走。翌日,尽捕斩之”可以看出王式对叛者采取的态度很强硬。 答案:
(1)①恰好,遇上;②道歉。 (2)C。
(3)体恤灾民;戒备森严;治理边疆因时制宜。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倾听”闲话
①什么是闲话?顾名思义,多半指的是闲暇时非正式场合说的话。对待闲话,如果能养成“倾听”的习惯,是个不错的主张。
②围炉烹茶,茶水孰涩孰香,全凭火候。“倾听”者置于“闲话”,急缓轻重,深入浅出,也得拿捏分寸。如此,一席“茶座”才有了意趣盎然的味道。
③所谓“倾听”,涵养三则,不知是否亦然。
④其一,,气定神闲。与人“闲话”,能够安安静静把别人的话听完,几乎是常人眼中的准君子。这其中,听者的姿势态度很重要。李太白同朋友酒酣诗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倘若岑夫子、丹丘生之辈衣冠不整、斜躺歪坐或借酒撒泼,对言者不xiè一顾,横竖插一杠子的话,我们也许就听不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千年遗响。 ⑤“倾听”既是尊重言者,更是尊重自己。□□闲话难听,□要正视言者,洗耳恭听。 ⑥其二,,养心助听。多读书以达世事洞明,有助于“倾听”。会“倾听”的人,多半浸淫于读书养心,营造知书达理、独立判断的心界。读书滋养思想,温润心灵,用耳朵听实乃是用心在品,“心顺”方“耳顺”。书读得多了,识见必旷达,鉴赏也精明,好话坏话自然一听就懂。闲话十有八九“含金量”不会太高,“倾听”过后,自不会作茧自缚。
⑦读书之于“倾听”,好比为自身的耳感官按上一架“搅拌榨汁机”,剔去的是余渣残滓,留下的才是提神益脑的“精华”。
⑧其三,闻过则喜,闻喜则警。闲话其实不“闲”。有的“闲话”难听,闻过则喜尚属不易;也有“闲话”似美言,闻喜则警就更难。倾听者若飘乎乎而不知其所止,一旦痴迷于喜,甚而癫狂,众叛亲离也就不远了。微信时代,不少人生活在朋友圈里,把眼睛充当了耳朵,“倾听”的闲话全是点赞,浏览其间,权当顺耳悦心,如果成天沾沾自喜,岂不成了“机不可失”的痴呆子?
⑨《礼记·乐记》有言:“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⑩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
(作者戴民 选文有删改)
1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不xiè( )一顾(2分) 14.填入第⑤段方框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才 B.如果……就
C.既然……也 D.即使……也 1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能够“倾听”闲话是尊重言者、尊重自己的表现。 B.善于“倾听”闲话是知书达理、独立判断的结果。 C.微信时代,“倾听”朋友圈闲话点赞让人顺耳悦心。 D.“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是说不要和不懂音乐的人讨论乐理。 16.有人认为,第②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4分) 17.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①作者提出涵养“倾听”闲话的三点主张是:其一,,气定神闲;其二,,养心助听;其三,闻过则喜,闻喜则警。
②本文论点是。
【分析】本文第①②段引出论题,简述作者观点;第③至⑧段从三个方面论述倾听需要的涵养:端正态度,气定神闲;饱览群书,养心助听;闻过则喜,闻喜则警。第⑨⑩段在引用《礼记》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心论点: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读准字音、写对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加强日常的识记和积累。“不xiè一顾”写作“不屑一顾”。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此题要在理解语句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关联词语。第⑤段强调的是要“正视言者,洗耳恭听”,“闲话难听”是假设的情况,因此两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应使用“即使……也”。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由原文“浏览其间,权当顺耳悦心,如果成天沾沾自喜,岂不成了‘机不可失’
的痴呆子?”可见,作者对“倾听”朋友圈闲话点赞并非持肯定态度。 故选:C。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围炉烹茶,茶水孰涩孰香,全凭火候。‘倾听’者置于‘闲话’,急缓轻重,深入浅出,也得拿捏分寸”,烹茶全凭火候,倾听闲话得拿捏分寸,两者有相似之处,烹茶对倾听闲话有比喻论证的作用。此段“‘倾听’者置于‘闲话’,急缓轻重,深入浅出,也得拿捏分寸”上承第①段的内容,下接后文关于倾听需具备的涵养的内容,有过渡作用。由此可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删去。
(5)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掌握。第①题要根据语段内容补充分论点。由第④段“能够安安静静把别人的话听完,几乎是常人眼中的准君子”“听者的姿势态度很重要”、第⑤段“要正视言者,洗耳恭听”可见,倾听时要有尊重对方的态度,因此第④段分论点可补充为:端正态度。第⑥段由“多读书以达世事洞明”“书读得多了,识见必旷达,鉴赏也精明,好话坏话自然一听就懂”等语句可见,可补充分论点为:饱览群书。第②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中心论点通常是一句完整的判断,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寻找上述位置,可发现文章末尾“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概括了作者的观点,最适合作为中心论点。 答案: (1)屑 (2)D (3)C
(4)不能。第②段以烹茶与火候关系为喻,形象地写出了倾听闲话要掌握分寸,引出下文倾听涵养三点主张的论述。 (5)①端正态度;饱览群书。
②对待闲话,以德“倾听”,必有大得。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20分)
写作与语文
①我之爱读爱写,实在是由于爱语文啊!
②在算术和语文之间,对于普通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本是不太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的,而我更爱上语文课。也许只不过因为聚精会神背手端坐一上午或一下午,心理上是很巴望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那无疑是对精神疲惫的缓解。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每一个汉字的书写过程,其实都是一次结构美学的经验过程,而好的造句则尤其如此了。
③我对语文的偏好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斩断了我对语文的偏爱。于是..
习写成了我爱语文的继续。在获全国小说奖以后,我曾不无得意地作如是想——那么现在,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直至近年,我才意识到想错了。
④读《雪桥诗话》,有“历下人家十万户,秋来都在雁声中”句,我便想当然地望文生义,自以为是凭高远眺,十万人家历历在目之境。但心中委实也常犯嘀咕,总觉得历历在目是不可以缩写为“历下”二字的。所幸同事中有毕业于北师大者,某日有兴,朗朗而诵,其后将心中困惑托出,虔诚就教。答曰,“历下”乃指山东济南。幸而未引入写作中,令读者大跌眼镜……
⑤儿子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前,曾问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句,出自何代诗人诗中。我肯定地回答,宋代翰林学士宋子京的《鹧鸪天》。儿子半信半疑,爸,你可别搞错了,误导我呀!我受辱似的说:什么话!结果,儿子丢了五分。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若是高考,五分之差,有可能改写了儿子的人生啊!众所周知,那当然是唐朝李商隐的诗句。
⑥几年前,我还将“莘莘学子”望文生义地读作“辛辛”学子。有次在大学里座谈,有“辛辛”之学子递上条子来纠正我。条子上还这么写着——正确的发音是shēn,请当众读三遍。我当众读了六遍。自觉自愿地多用拼音法读了三遍,从此不复读错。
⑦我爱读诗词,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还有一非常功利之目的——多识生字。没人教我这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作家再学语文了,只有自勉自学了。
⑧一个只有初三语文程度的人,能识多少汉字?不过三千多个吧?从前以为,凭了所识三千多个汉字,当作家已绰绰有余了吧。我不是已当了不少年的作家,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了嘛!如今则再也不敢这么以为了。三千多个汉字,比经过扫盲的人识的字多不到哪儿去呀。所读书渐多,生词陌字也便时时入眼,简直就不敢不自知浅薄了。
⑨一个实际上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男人成了作家,就一个男人的人生而言,算是幸事;就作家的职业素质而言,则是不幸吧?起码,是遗憾吧?写作的过程迫使我不能离开书,要求我不断地读、读、读……读的过程使我得以延续初中三年级以后的语文学习。
⑩我是一个大龄语文自修生。
(作者梁晓声
选文有删改)
18. 第③段中加点的“斩断”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9.第④-⑥段中写了“我才意识到想错了”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① ②
③我讲课时读错字音,纠正后反复读。 20.下列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分)
A. 我更爱上语文课,只是因为可以有大声地集体朗读的机会。 B. 我的小说获奖了,却因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不得不自叹浅薄。
C. 我爱读诗词,是因为读诗词可以自言自语,还可以多识生字。
D. 我读书越来越多,却发现知识浩瀚无比,而不敢不自知浅薄。 21.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2.第⑩段意味深长,请作简要分析。(6分) 【分析】本文第①至③段写“我”因遭遇文革而中断语文学习,后来成为作家而生得意之感;第④至⑥段写了“我”因语文知识不足而遭遇尴尬的三件事;第⑦至⑩段写“我”认真反思,自觉学习。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此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考虑其语境义。“斩断”本义是砍断,切断;由“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可知,这里是强行中断语文学习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照“人+事+结果”的模式作答。第④段主要人物是“我”;事件是“我”望文生义,后来请教同事;结果是知道自己原有的理解是错误的。第⑤段主要人物是“我”;事件是“我”告诉儿子诗句出处,弄错了;结果是“我”感到羞愧。可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有误,由第②段“倘还有原因,那么大约便是-算术仅以对错为标准,语文的标准还联系着初级美学”可知,本项表述错误;
B.有误,由第③段“就语文而言,我再也不必因自己实际上只读到初中三年级而自叹浅薄了”可知,本项表述错误;
C.有误,由第⑦段“除了觉得比自言自语让人看着好些”可知,本项表述错误; D.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着手,“我受辱似的说:什么话”是语言描写,表现出“我”的自信。“我不禁嘿嘿然,双手出汗”是肖像(神态)描写,表现出“我”知道弄错后心中的羞愧。人物描写的运用使语言表达生动、细致。回答时要说出赏析的角度、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什么内容或表达了什么情感。
(5)本题考查语段的赏析。“大龄语文自修生”在内容上写出“我”虽然年纪大,但坚持自学语文,表现出“我”自知知识有限后谦虚的态度,也可见“我”热爱语文之情。独句成段,有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可据此回答。 答案:
(1)彻底中止,强行中断。
(2)①“我”望文生义,请教同事后,才知自己理解错误。 ②“我”误导儿子,弄错诗句出处,感到羞愧。 (3)D
(4)该句通过对“我”的语言和肖像描写(“受辱似的”和“嘿嘿然”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我”指导儿子时确凿坚信到知道自己误导儿子后紧张不安的心情变化。
(5)写出“我”即使年龄较大,但仍坚持自学语文。独句成段,突出“我”自知语文知识有限而谦虚进取的态度,表达“我”对语文的热爱。 【点评】描写的定义和分类:
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2、描写角度: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 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5题(12分)
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24.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4分)
③ ④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25. 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
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
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5. 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4分)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分析】(1)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表的内容,按照三种书各占的比例,联系题干,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比如: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或者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最后得出结论。
(2)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画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联系题干,结合人的姿势、每本书和人的形状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如: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本题考查演讲主题的选择。演讲主题的选择要符合演讲者的身份,要与他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比如心理医生的演讲主题选择要与书籍对心灵的作用有关系,据此,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图书馆馆长---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学生家长---陪伴,为爱共读;知名作家---阅读和写作;心理医生---让书香温暖心灵。 【解答】答案:
(1)①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
②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
当下,人们阅读的形式更多样化,数字化阅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示例: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
【点评】图文转化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的细节。图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他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画中的字、图下的“注”等。③把握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四、写作(60分)
26.题目:这,并不平凡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分析】本篇作文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这篇命题的题目“这,并不平凡”,其中的“这”,所指代的东西在平时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很平凡的,但是经过长时期在某些人的身上得以坚持,就成了“不平凡”,如环卫工人长期地默默付出、“小站人”的孤独坚守等。又或是在特殊时刻,平时普通的行为,在那一刻也就变成了“不平凡”,就如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刚获救的婴儿喂奶的女警察、抗击新冠肺炎中护士们“光头明志”的做法等。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
【解答】这,并不平凡
一个普通人,默默无闻。即使并不起眼,但她有并不平凡的心,那就是不平凡了吧。午后,我坐在楼下的椅子上,想着…… 我面前的,是住在楼下和蔼可亲的老奶奶。“沙沙--”我坐在一边,安静地看着她扫地。
突然,她抬起头,望着和煦的阳光,目光爱怜地抚摸着冒出芽儿的小草,以及她种在草地上的花。眼神中,似乎在喃喃地说着:“春天,来了吧。”目光中,有着孩童般的期待,皱纹翘了上来,更加和蔼了。虽说是满头银丝,却泛着亮亮的光泽,嘴角慈祥地笑。乐观,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我看着她,不知该说什么好,小心翼翼地搭讪:“您老有六十了吧。”“不是的,嗯……我嘛,是个‘70后’。”她冲我笑笑,放下扫帚,坐在我身边的板凳上。“您住这儿多久了?”我一时找不着话题,只好用这句话来打破沉默的局面。没想到她立刻和我聊天,“大概……20年了吧,很久了。”说着指了指面前的草坪。“这些花花草草都是我种的。”“您为什么要种呢?”我脱口而出的这句话顿时让我后悔了。她不紧不慢地说:“小姑娘,当你种的花开出来,给所有的人欣赏,那多美好!”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深感这个平凡人的不平凡。默默无闻,却乐于奉献,这,并不平凡。老奶奶爱怜般地抚摸着迎春花的花瓣,仿佛那花朵是她的孩子。她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说:“这儿挺好。前两个月我儿子还说要把我接到海南。我舍不得呀!一院子的花草怎么办?我要是走了,会变荒芜的。让周围的人看到漂亮的花,看到他们脸上的笑,我才开心呢。”老奶奶说着,进屋倒了杯茶。几个路人走过,看到这春暖花开,满园芬芳的景象,都不由得展开了紧锁的眉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随即脸上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
真的很美呢!回眸,老奶奶也正入神地望着花园,欣慰和喜悦交织在她的脸上。乐观,勤于奉献,这,并不平凡,就在我们身边。我这样想着,心头开满了迎春花。
和煦的阳光洒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瓣上,充满花儿献给春的清香。整个院子,洋溢着春的芬芳……
【点评】本篇记叙文叙写了“住在楼下和善可亲的老奶奶”的几个场面,条理明晰地写出了老奶奶的无微不至以及细腻中的不平凡。构思很好,层次安排也非常明确。全文对于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细致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