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榕意旅游网
宁波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历史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从已有的历史当中生产出新的历史来。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的基础,历史思维的价值就在其批判性。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如果沉浸在已有论述中不加怀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旧历史的囚徒,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没有选择能力,就不会有选择不同方式观察自己的能力,也就不可能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它们是在特定情形下、由特定作者因特定目的为特定读者写下的。批判和怀疑的品德帮助我们质疑陈说,提出论辩。论辩开掘出通向改变的道路。想象力是历史研究的另一大美德。历史给拥有好奇心的人提供“替代性经验”,我们在想象中经历前人的经历。历史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访问过去好比访问外国,那里的人们跟我们有点像也有点不像,观察他们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任何写下来的历史都仅仅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史家必须选择:他要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并基于这个判断来确定故事的起点与终点。因为历史教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可能、多种行动、多种方式、多个道路、多种结局。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抗辩和异议的工具,抗辩和异议,提供了改变现实的可能。历史学家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历史会影响我们的未来,但是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当前的立场、意志和选择,以及我们的行动。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摘编自罗新《历史学家的美德》)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不同于历史。前者是无比巨大、难以言说的,后者则是从过去挑选出来的赋予了秩序和意义的并被使用和讲述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B.被视作真实的历史有可能在未来被证伪,尽管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着求真的职业精神,还是难以避免神话和伪史的出现。C.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可能性的,人们会反复改写所知道的过去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D.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爱好,把握当前社会的未来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学家的职责首先是使用历史知识,其次是考察并确保所使用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以及防止错用和滥用历史的发生。B.“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等,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历史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伪史。C.“史料自己不会说话”“史料不是透明的、无辜的”,说明已有论述背后隐藏着旧历史的特定倾向,要通过批判和怀疑辨析本质。D.“让我们经历他人经历”,不是指再次经历前人的生活,而是指借助历史记录在想象中对前人经历进行重现、观察和认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划线句观点的一项是():“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A.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搜集史料,须审定史料的真假,须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B.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C.钱穆《国史大纲》:“历史的惰性寄生于多数人之中,所以,只有多数人观念的改变D.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才能战胜历史的惰性。”4.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兆光曾言:“作为专业学者,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去发掘或逼近历史真相。这个根本立场,作为学者我们必须坚守。”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在坚守历史真相的立场上,历史学者应当有怎样的作为?【答案】1.C2.A3.B4.①首先提出历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与人类的思维紧密相关,使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发展。②然后以历史学家的职责来引出历史学家应具有的美德,并说明“求真”是历史学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接着采取了总分式结构,分析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让我们在已知的历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怀疑,产生新的历史知识,认识共有的人性。④最后总结,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呼吁历史学家珍视、保护并培育三大美德。5.①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②秉持求真的精神,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③珍视、保护并培养批判、怀疑和想象力这三大美德,用以观察历史,提升认识,选择和组织历史素材,生产新的历史知识。④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确的立场、意志、选择和行动,参与现实,共建未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过去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可能性的”错误。由第五段“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可知,“过去”是“唯一”的。“多种多样”“充满可能性”的特点,是“我们所知道”的过去的特征,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历史学家的职责首先是使用历史知识”错,由第二段“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可知,“使用历史”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不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历史学家的职责是对“使用历史”进行把关,“对所使用的历史……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因为“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划线句观点是: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A.意为时代和条件变化,社会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绳今,而只能是尊重历史,尊重现实。C.强调通过认识过去的作用,可以认识、参与、改变现在。D.强调历史观的作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提出历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与人类的思维紧密相关,使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发展。②第二、三段,“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以历史学家的职责来引出历史学家应具有的美德,并说明“求真”是历史学的特性而不是美德。③第四-七段,采取了总分式结构,分析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三大美德的作用。第四段是总说“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接着分说“我们面对旧的历史知识,首先需要的是批判和怀疑”“历史是揭示人性的,但不是通过抽象的哲学方式,而是通过让我们经历他人的经历,认识我们共有的人性”,让我们在已知的历史面前保持批判和怀疑,产生新的历史知识,认识共有的人性。④最后总结,“历史学家为了现实、为了未来才去研究历史,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嗜古的偏好”“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和未来,呼吁历史学家珍视、保护并培育三大美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可知,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②结合“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可知,秉持求真的精神,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③结合“为此,作为历史学的从业者,应该珍视、保护并培育这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从古至今积累了巨量的历史知识库,今天研究历史、写历史的人,主要是面对这个巨量的知识库重新选择和组织素材,赋予目的和意义,这样就写出了新的历史。通过对已知的历史进行考察,确认或者否定前人的某些讲述,在新的问题意识之下生产出新的历史知识”可知,珍视、保护并培养批判、怀疑和想象力这三大美德,用以观察历史,提升认识,选择和组织历史素材,生产新的历史知识。④结合“为了确保当前社会走向期待中的未来,历史学家把过去邀请到现实中来,是为了看清楚我们究竟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这样,历史学家以回到过去、与过去对话的方式参与现实,以保护我们的未来”可知,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用自己正确的立场、意志、选择和行动,参与现实,共建未来。(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马之吻傅菲撇角每次看到黑马的眼睛,就会想起那个钓客的话:“你的马,眼睛里盛下了记忆中的整个草原。”撇角想从马的眼睛里找出那片草原,可他找到的是马的孤独,孤独是马眼睛里纯洁的液体。它的故乡在北方草原。它站在马厩里,或站在峡谷的某一处草坪上,不像一匹马,而更像那片樟湖,温柔,沉静,又热情澎湃。它健美的体形如湖中山影,它的眼睛明亮,眼睑优美,如湖一般深邃,深不见底。他每次给马洗脸,都会托起马头,凝视马的眼睛。他看见蓝天,①看见消失在远方的飞鹰,看见山野的四季,他看到马的心脏在怦怦跳动,看到马奔跑时摆动的臀肌。他用棉布巾给它轻轻地擦眼睛,擦耳朵,然后给它刷脸,它呼呼地打着响鼻,熏热的气息烘着他。撇角手头没事就会去马厩看马,马听到了撇角的脚步声,咴咴咴咴地低嘶。马熟悉他的脚步声,熟悉他的说话声,熟悉他的口哨声,即使他不发出声音地走近,它也知道是他来了。它要么打响鼻,要么咴咴嘶鸣,要么踢蹄子,若是在野外,它会跑过来靠近他,昂起头,用嘴巴拱他的身子。撇角坐在横栏上,马站在他身边,咴咴地叫,他在马的眼睛里,看见了一种奇怪的东西。那个东西像星空,星空并没有繁星,只有一颗白金色泛着黄晕的星星,天幕则是纯黑的,发出乌铁般的光泽。星空如一个旋涡,飞速旋转,形成的巨大气流拖曳着他陷入其中,他被深深地吸了进去。马的秘密藏在深不可测的眼睛里,但撇角不知道马有什么秘密,马无法说出自己的秘密。它扬起头,张开眼睑,露出整个眼睛,像心扉袒露。村子距公路远,一条五米宽的水泥机耕道用于出行,村里有人陆陆续续往镇上迁徙,买地建房,爱英和撇角也商量去镇上买地。“上哪儿去筹钱呢?”撇角说。“把马卖了吧。”爱英说。“我舍不得,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我不会卖马,马卖了,就回不来了。要不,我们把这栋房子卖了。”“卖马不影响生活,卖了房子,过渡用房不好找,东西搬来搬去,损耗也大。”撇角执意卖房留马,他放了很多线出去,要卖房子,可没有一条线有回音。是啊,大家都想卖掉自己的房子,谁会在偏僻的山间买房呢?他便只能牵着马去卖。他拉着缰绳,往机耕道走,马似乎知道他的心思,兀自立在那儿,不挪步。他用手掌抚摸着马的脸,说:“你怎么不迈开步子走走呢?我是没办法了才卖你。”马的眼睛一下子涌出了泪水,迈开步子走,撇角又用手掌绷紧它的脸,说:“你怎么这么笨,我是卖你,②你还要迈开步子走?”马的眼中滚圆滚圆的泪珠一直滴落着。镇里人都知道撇角养了一匹好马,买马人骑车来到村里,找撇角谈价钱,可价钱一直谈不拢。撇角说:“既然是好马,就得是好马的价钱,它又不是驮货的命,不能当作贱马卖了。”买马的人用鼻子哼哼,说:“你也是四十来岁的人,用你的脚后跟想想,买马不为了驮货,那买它干什么?如果买马只是为了看看摸摸,那还不如买一幅画挂在墙上。”撇角站起来,憋红了脸,说:“你这样说我的马,是侮辱我的马,也是侮辱我。”来了五个买马人,没一个谈成的。暑假撇角带两个孩子在珠三角游玩了一圈,回到家,发现马不见了。他问爱英:“马去哪里了?”“我们商量好了卖马,你卖不出去,我来卖啊。”爱英说。“你卖马,我没什么意见,但你得告诉我是谁买了。”撇角说。爱英知道自己的老公是个很较真儿的人,说:“李宅桥的喇叭牯买走了。”撇角骑上摩托车去了李宅桥,村里人说喇叭牯去荞麦湾驮货了。撇角又去荞麦湾,见马正驮着两袋水泥在山道上走。马挺着腰脊,步子很稳健地走着,被水泥袋子一颠一颠地压着,马咴咴咴低沉地嘶鸣了几声,快步冲过小片荒地,返身往下跑,向撇角奔了过来。喇叭牯被马突然奔下山的勇猛样子惊呆了,他甩着麻绳,骂:“③该死的马,不抽死就是有鬼!”撇角张开双手,嘘嘘嘘地吹口哨。马在离他十米的地方站住了,咴咴咴,嘶鸣声低沉,它看着撇角,撇角走向它,它后退。它的尾巴下垂着晃,它的腿部和背部裹着泥垢,它的鬃毛粘着灰灰的水泥粉尘。马又被撇角原价买了回来,与其说是买回来的,还不如说是抢回来的。喇叭牯不肯卖,撇角把钱往桌上一扔,吹了吹口哨,马跑了过来,撇角骑上马,马不停蹄地回家了。有一次,是月圆之夜,撇角睡不着。他骑着马,在峡谷里悠然慢走。月色如银,峡谷白亮又朦胧,山色青青,月色如湖水般漫溢,寂静的美丽如忍冬花一样盛开。马静静地站在山谷,他静静地坐在马背上,撇角第一次觉得马天生是孤独的。马长久的沉默变得无边无际,像山野一样深邃,马袒露的部分供人理解,而更多的部分深藏着,如头顶上灿然的星空,星星空无之处,是恒久的谜团。人也是这样,肉身是一座庙,心是一尊佛,佛供奉在哪里,谁又知道呢?他下了马,来到溪边掬水洗脸,在溪水中,他看到马的身影。马黑得如一尾乌鱼,鬃毛闪亮,泛着银灰色的光泽。马兀自昂着头,望着月亮,撇角突然觉得很悲伤,不知从何而来的悲伤填满他的胸膛。他抱着马头,马歪过头嗅他的脸。他的悲伤被马看到了。马的眼神柔和且充满仁慈,马踢了踢蹄子,咴咴咴咴地嘶鸣,他跨上马背,跑向峡谷更深处的山谷。花楸树的叶子轻轻抖落,溪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月光洗涤着树林,洗涤着空山。撇角哼唱起童年的歌谣,马踏出飞溅的水花,如黑夜一样疯狂、张扬。以前,撇角觉得生活特别无聊,上午收货下午打牌,孩子在寄宿学校读书,也不用他花精力多管,生活虽然充满了热望,但大多数时候让他垂头丧气。自从养了马,他觉得每一天都有意思。生活有意思,日子就过得快,像水流进樟湖一样。日子过着过着,湖水就满了,④满眼的澄碧,满眼的狂野。(节选自傅菲散文集《灵兽之语》)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马与撇角的情感并非单向的主导或奉献,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联结,撇角能读懂马嘶鸣声里的内涵,马也能读懂撇角的悲伤。B.撇角眼中的黑马不同于一般作为搬货工具的马匹,而是象征野性风采、高贵之美、与人类地位平等且富有审美意涵的形象。C.月圆之夜的景色描写富有诗意,月色漫溢,山色澄澈,整体营造出了静谧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而获取独特的心灵感悟。D.文章以“黑马之吻”为线索,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用明白晓畅又形象典雅的语言抒写作者的悲悯之思。7.对文中画横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消失”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现状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批判。B.句子②通过写撇角不想让马走,表现其内心的矛盾,为后文赎马的情节埋下伏笔。C.句子③中喇叭牯骂马与前文撇角的爱马形成对比,以他的斥马反衬出撇角的惜马。D.句子④中的“满眼”既指黑马眼中的澄澈与狂野,也指撇角的生活富有意趣与希望。8.文章画波浪线句子说“马的秘密藏在深不可测的眼睛里”,你认为马的眼睛里蕴藏着哪些秘密。9.作者在《灵兽之语》的创作手记中写道:“我大多时候远离自然现场,讲述的是人与哺乳动物的情感关系、互动关系、伦理关系。”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答案】6.D7.C8.①马的眼睛里有不被理解的孤独,纯洁而美好;②马的眼睛里有对人的温柔与热情、理解与仁慈;③马的眼睛里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野性的呼唤;④马的眼睛里有对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悲悯,触发人类对自我的反思。9.①文章通过撇角与黑马的情感互通与和谐共处,展现了人与哺乳动物的情感关系;②撇角理解黑马的孤独与善良,发掘黑马的不同价值,黑马理解撇角的悲伤,撇角骑马跑向峡谷更深处的山谷等,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③撇角感觉以前的生活很无聊,但自从养了马后感觉生活的意义不大相同,作者借此说明在人类陷入物质或精神困境,有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补救式措施或情感触动实现对人类的救赎,以此确证人性真善美的命题主旨,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D.“文章以‘黑马之吻’为线索”错误,“黑马之吻”并非文章的线索;“形象典雅的语言”错误,本文语言明白晓畅、清晰形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现状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批判”错误,对主旨的解读属于无中生有。B.“为后文赎马的情节埋下伏笔”错误。“你还要迈开步子走”说明此时撇角决定卖马,因此没有为后文埋伏笔。D.“‘满眼’既指黑马眼中的澄澈与狂野”错误。“满眼”是指黑马让撇角找到了生活的意趣与希望,并不指黑马眼中的澄澈与狂野。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你的马,眼睛里盛下了记忆中的整个草原。’撇角想从马的眼睛里找出那片草原,可他找到的是马的孤独,孤独是马眼睛里纯洁的液体”,马的眼里盛下了记忆中的整个草原,撇角找到了马的孤独:马的眼睛里有不被理解的孤独,纯洁而美好;“马熟悉他的脚步声,熟悉他的说话声,熟悉他的口哨声,即使他不发出声音地走近,它也知道是他来了。它要么打响鼻,要么咴咴嘶鸣,要么踢蹄子,若是在野外,它会跑过来靠近他,昂起头,用嘴巴拱他的身子”,马知道撇角来看它,要么打响鼻,要么咴咴嘶鸣,要么踢蹄子,靠近他,用嘴巴拱他的身子,表现了马对人的温柔与热情;“马的眼神柔和且充满仁慈,马踢了踢蹄子,咴咴咴咴地嘶鸣”,表现了马对人的理解与仁慈;“他看见蓝天,看见消失在远方的飞鹰,看见山野的四季,他看到马的心脏在怦怦跳动,看到马奔跑时摆动的臀肌”,撇角看到的蓝天、飞鹰、山野的四季和马的心跳,其实表达的是马对自由的向往;“花楸树的叶子轻轻抖落,溪水不紧不慢地流着,月光洗涤着树林,洗涤着空山。撇角哼唱起童年的歌谣,马踏出飞溅的水花,如黑夜一样疯狂、张扬”,在峡谷里,马踏出飞溅的水花,如黑夜一样疯狂、张扬,表现了马对野性的呼唤。可见马的眼睛里有对自由的向往和对野性的呼唤;撇角对马说是没办法了才卖你,马听到撇角的话后,“马的眼睛一下子涌出了泪水”“马的眼中滚圆滚圆的泪珠一直滴落着”,为了在镇上买地,撇角决定卖马,马知道后眼睛一下子涌出了泪水,还是迈开步子走,可见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悲悯,触发人类对自我的反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撇角能读懂马嘶鸣声里的内涵,马也能读懂撇角的悲伤,通过撇角与黑马的情感互通与和谐共处,展现了人与哺乳动物的情感关系;“撇角想从马的眼睛里找出那片草原,可他找到的是马的孤独,孤独是马眼睛里纯洁的液体”,撇角找到了马的孤独,马的眼睛里有不被理解的孤独,纯洁而美好,撇角理解黑马的孤独与善良,发掘黑马的不同价值;“他的悲伤被马看到了。马的眼神柔和且充满仁慈,马踢了踢蹄子,咴咴咴咴地嘶鸣,他跨上马背,跑向峡谷更深处的山谷”,他的悲伤被马看到了,马的眼神柔且充满仁慈,黑马理解撇角的悲伤,撇角骑马跑向峡谷更深处的山谷等,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前,撇角觉得生活特别无聊,上午收货下午打牌,孩子在寄宿学校读书,也不用他花精力多管,生活虽然充满了热望,但大多数时候让他垂头丧气。自从养了马,他觉得每一天都有意思。生活有意思,日子就过得快,像水流进樟湖一样。日子过着过着,湖水就满了,满眼的澄碧,满眼的狂野”,撇角感觉以前的生活很无聊,上午收货下午打牌,但自从养了马后感觉生活的意义不大相同。说明在人类陷入物质或精神困境,有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补救式措施或情感触动实现对人类的救赎,养马的生活有意思,日子就过得快,像水流进樟湖一样,以此确证人性真善美的命题主旨,展现了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墨子称:“景公问晏子以孔子而不对,又问三,皆不对。公曰:‘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也。’”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周旋乎陈宋齐卫。楚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孙胜以为白公,是时鲁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卫反鲁,居五年矣。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虽欲谤毁圣人,虚造妄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墨子曰:“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子路烹豚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剥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之。”诘之曰:“所谓厄者,沽买无处,藜羹不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饮酒,则何言乎厄?斯不然矣。且子路为人,勇于见义。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曹明问子鱼曰:“观子诘墨者之辞,事义相反,墨者妄矣。假使墨者复起,对之乎?”答曰:“苟得其礼,虽百墨吾亦明白焉。失其正,虽一人犹不能当前也。墨子之所引者,矫称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吾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尽乎。”曹明曰:“可得闻诸?”子鱼曰:“昔齐景公问晏子曰:‘吾欲善治,可以霸诸侯乎?’对曰:‘官未具也。臣亟以闻,而君未肯然也。臣闻孔子圣人,然犹居处倦惰,廉隅不修,则原宪、季羔侍;血气不休,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勤,则颜闵、冉雍侍。今君之朝臣万人,立车千乘,不善之政,加于下民者众矣,未能以闻者,臣故曰官未备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贵晏子者也。”曹明曰:“吾始谓墨子可疑,今则决不妄疑矣。”(节选自《孔丛子·诘墨》)10.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子路烹豚A孔子不问B肉之所由C来而食之D剥人之衣E以沽酒F孔子不问G酒之所由H来而饮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指反对、抵抗,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反”词义不同。B.矫,指假托,与陶潜作品《归去来兮辞》“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词义不同。C.谤毁,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与现在常说的“毁谤”“诽谤”义同。D.千乘,指拥有一千辆兵车中等诸侯国,子路曾说自己的志向就是治理这样的国家。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拉出晏子来批评孔子,既借重名人,又细节逼真,因此形成了很强的迷惑性。B.子鱼明确指出孔子在楚时间和白胜回国及谋乱时间,证据确凿,使谣言不攻自破。C.孔子与晏子关系一直都很亲密,墨子捏造事实,肆意挑拨,既失其正,又失其礼。D.本文针对墨子评价孔子的不实言论进行逐一批驳,逻辑性强,彰显理性精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孔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为贤圣也,今问于子而不对,何也?(2)纵有豚酒,不以义,不取之可知也,又何问焉?14.子鱼用了哪些方法来反驳墨子?有人根据文章最后一句话认为,他并没有说服曹明,对此你怎么看?【答案】10.ADF11.A12.C13.(1)在我面前言说孔子的人很多,都以为他是圣贤,今天向您询问却闭口不言,这是为什么呢?(2)即使是有猪肉和肉,如果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子路不要这是可以肯定的,孔子怎么还会问食物从哪里来的呢?(说出一种即可)14.子鱼运用了事实论证(举例论证也可)和道理论证来批驳墨子之言。不同意这种看法:①这不符合行文的逻辑,这篇文章叫《诘墨》,如果曹明最后不认同子鱼的观点,那么前面的辩驳都变得毫无意义了;②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是误解了曹明的意思,“吾始谓墨子可疑”说的是对墨子的话将信将疑,“今则决不妄疑矣”则是指现在决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路煮小猪,孔子不问肉从哪里弄来的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来换酒,孔子也不问酒怎么弄来的就喝了。“子路烹豚”主谓宾齐全,“子路”是主语,“烹”是谓语,“豚”宾语,在A处断开;“孔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之”“孔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之”结构相同,应单独成句,在DF处断开。故选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都可解释为“返回”。句意: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还是返回到根本上来吧。。B.正确。假托;/抬起。句意:都是假称晏婴的言论。/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关系一直都很亲密”“肆意挑拨”错误,文中子鱼只说孔子和晏子互相赞赏的例子有很多,并没有说他们“关系亲密”,另外,墨子与孔子、晏子生活年代不相接,“挑拨”之说无从谈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语”,说;“以为”,以(之)为;“对”,回答。(2)“纵”,即使;“豚”,猪肉;“以”,介词,通过。【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由“白公立一年,然后乃谋作乱。乱作在哀公十六年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可知白公回楚一年后,才图谋作乱,这件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余天了。从时间上看,不符合“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这一言论,运用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反驳墨子。不同意这种看法:文章节选自《诘墨》,目的是谴责墨子的言论,文中墨子批驳孔子非圣贤,孔鲋诘责墨子,曹明对墨子的话感到怀疑才询问孔鲋,前面的所有辩驳都是为了说服曹明的,如果曹明不同意,这不符合行文的逻辑了。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是误解了曹明的意思,“吾始谓墨子可疑”说的是对墨子的话将信将疑,“今则决不妄疑矣”则是指现在决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说明曹明已经被说服,以后决不再胡乱怀疑孔子了。参考译文:墨子说:“齐景公向晏婴询问孔子(的为人),晏婴却不回答,再三询问,晏婴还是没有回答。景公说:‘在我面前言说孔子的人很多,都以为他是圣贤,今天向您询问却闭口不言,这是为什么呢?’晏婴说:‘我听说孔子到达楚国,明明知道王孙胜的图谋,还将石乞推荐给他,鼓励臣子以下犯上,纵容他们弑杀国君,这并非圣贤的行为。’”孔鲋诘责说:“楚昭王在世时,夫子受昭王聘请到达楚国,因不被任用而返回,在陈、宋、齐、卫等国周游。楚昭王去世后,惠王继位。楚惠王十年,令尹子西才召回白公,此时为鲁哀公十五年,夫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已经五年了。白公回楚一年后,才图谋作乱,这件事发生在哀公十六年秋天,而此时夫子已去世一百余天了。墨子虽欲毁谤圣人,凭空虚造诬枉之言,但时间上不相符合,这又该怎么说呢?”墨子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受困,子路煮小猪,孔子不问肉从哪里弄来的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来换酒,孔子也不问酒怎么弄来的就喝了。”孔鲋诘责说:“所谓困厄,就是酒肉无处去买,一丁点食物都无处去寻,以致绝粮七日。如果能煮肉喝酒,那么怎能说是困苦呢?应该不是这样的。况且子路为人,勇于承担道义,即使是有猪肉和酒,如果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子路不要这是可以肯定的,孔子怎么还会问食物从哪里来的呢?”曹明问子鱼说:“看您诘责墨子的言论,事情的道理都与他们相反,墨者之说太虚妄了。如果墨子能够重生,您还会和他们辩论吗?”子鱼回答说:“如果能把握事理,即使一百个墨子我也能说服他。假如我丧失正理,哪怕是一个墨子我也辩论不过他啊。墨子所征引的,都是假称晏婴的言论。晏子赞同我先祖孔子,孔子他老人家也赞誉晏子,这些日常的事情怎么能说得尽呢?”曹明说:“我可以听听这些事情吗?”子鱼说:“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打算好好治理国家,可以称霸诸侯吗?’晏婴回答说:‘贤能之官还未完备,臣屡次向您禀告,可您不以为然。我听说孔子虽然是圣人,但在疲劳倦怠、品行不修时,就会召原宪、季羔侍坐;气血不通畅、志愿不能实现时,则由子路、子夏侍坐;德行不盛、行动不勤,则由颜回、闵子骞、仲弓侍坐。现在君主的朝堂上有臣子万余人,兵车千乘,但是,对百姓无益的政令太多了,而臣下大多都没有向您报告。所以我说贤能之官还没有完备啊。’这又是晏子在赞誉孔子。孔子说:‘晏子善于与人交往,交往时间越长,别人越尊重他。’这又是孔子在赞美晏子。”曹明说:“我开始的时候也觉得墨子的言论有些可疑,(听了您的话)现在我绝对不再胡乱地怀疑圣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绿头鸭·咏月晁端礼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烂银盘”即残损的银盘,代指有亏缺的月亮,既写实,又隐喻人事,与下片的“音尘别后”“如今别后”相观照,形象生动,耐人寻味。B.“对此应解相思”指远方的佳人看到这皎洁的月光,心中深沉的思念当会有所缓解。词人通过想象对方的感受表达了对其挥之不去的牵挂。C.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着力抒情。“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由景入情,与“念佳人”紧密衔接,过渡平滑妥帖,浑然无迹。D.化用前人名句抒情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如“乌鹊正南飞”即由《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脱胎而来,表达了词人的怀才不遇之情。16.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晁端礼这首词评价很高,认为它“殊清婉”。这种“清婉”的特点在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意象清新明丽,“琉璃”“银盘”“丹桂”“玉露”“金风”“瑶台”等都能让读者产生丰富而美好的联想;②意境静谧澄澈,在入夜的一片琉璃世界中,月亮逐渐升起,色泽银白,纯洁可人,十分唯美;③思想积极乐观,虽为望月怀人之作,但表现出来的并非痛苦消沉,从“一年无似此佳时”可以看出他对当下美景的喜爱,从“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也可以看出他对佳人的宽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④情感缠绵俳恻,细腻柔美,通过展现一系列动作(如“露坐久”“阑干凭暖”)和心理活动(如“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将作者对佳人的思念娓娓道来,虽不磅礴浓烈,却感人至深;⑤表达含蓄克制,通过化用前人诗词名句和想象远方女子在月光下对自己的思念等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对“烂银盘”的内涵理解有误,“烂银盘”为“光辉灿烂的圆盘”,代指“圆月”;B.“心中深沉的思念当会有所缓解”错,应是“懂得通过明月来寄托相思”;D.“怀才不遇之情”于文无据,“乌鹊正南飞”,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景物,显得深夜更加静谧。没有抒发词人的怀才不遇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琉璃”“银盘”“丹桂”“玉露”“金风”“瑶台”等可知,诗人选取清新明丽的意象,让读者产生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同时营造了静谧澄澈的意境。由“一年无似此佳时”“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等可知,诗人虽为望月怀人之作,但表现出来的并非痛苦消沉,词中既有他对当下美景的喜爱,又有他对佳人的宽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故思想积极乐观。由“露坐久”“阑干凭暖”“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等可知,诗人通过展现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将作者对佳人的思念娓娓道来,情感缠绵悱恻,细腻柔美。由“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可知,结句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想象远方女子在月光下对自己的思念等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很看重名誉和节操,希望以此打消晋武帝的猜疑。(2)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与《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接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兰”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笔端,古诗词中令你印象深刻的用“兰”来传情达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蓉①.本图宦达②.不矜名节③.有善始者实繁④.能克终者盖寡⑤.涉江采芙”两句表明自己原本就希图官职显达、⑥.兰泽多芳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宦、矜、扈、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爱默生说:“连贯一致是庸人骗人的戏。”关注世俗的《繁花》,显然对连贯一致兴味不高。在这本小说里,①,有的只是挨挨挤挤的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一个人引出另一个人,一场对话紧接着另一场对话,牵牵连连,似断非断。读《繁花》,仿佛在看一台不停改变频道的电视,不断变换的节目各自为政,毫无关联。要陪伴这些看似无关的节目很长时间,才能渐渐发现节目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慢慢积聚起来,在脑海中形成某种特殊的印象。在《繁花》里,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特征和自然景致,以致浓浓的居家气息,自然而言地收拢在一起,发酵,酝酿,传达出世俗的深味。而对于那些即将登场的人物,也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活泛开来,起床,伸懒腰,化妆,然后大大方方地走进小说的正文。正是这样的书写方式,让《繁花》激活了上海的体温与脉象,把城市从干枯冰冷的符号系统中还原出来,②。这样一座城市,不理睬理论赋予它的抽象命名,不管是魔都还是时髦之都。它不过是人物的置身之所,生存之地,因为居住日久,人就跟这座城市生长在了一起。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划波浪线的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很难找出一个贯穿全书的情节②显示出内在的活力和神采(3)“而19.(1)“以致”用错了,应该用“以至”(2)“发酵”和“酝酿”顺序应该换一下,不合逻辑。对于那些即将登场的人物”中去掉“对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关注世俗的《繁花》,显然对连贯一致兴味不高”可知《繁花》不注重连贯,根据“有的只是挨挨挤挤的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可知《繁花》有的事实见,没有连贯情节,可填“很难找出一个贯穿全书的情节”。②根据“把城市从干枯冰冷的符号系统中还原出来”可知横线处与“干枯冰冷的符号”相反,可填“显示出内在的活力和神采”。【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词语运用不当,“以致”,后面一般接不好的结果,此处应该用“以至”;二是语序不当,“发酵”和“酝酿”顺序错误,按照事理逻辑应该先“酝酿”再“发酵”;三是成分残缺,“而对于那些即将登场的人物”介词滥用导致缺主语,去掉“对于”。(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农民挑着一千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哞—咣—嘁咣嘁……喀啷喀啷……沿着莱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流,飞速旋转。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那红的、粉的和白的玫瑰,那紫罗兰和蓝蓝的毋忘我。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吹一声尖厉的哨子,惊得两个小小的黄鹂飞起,挎上小蓝,跟着大姐姐,去采撷灰灰菜,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兔,去捡鹌鹑的斑斓的彩蛋。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20.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其实有着很强的表意功能,请体会“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这两句话“!”和“?”寄寓的主人公的情感。21.第二段划横线的部分其句子结构和思维推进上有什么特点?22.请结合相关的句子赏析最后一段的修辞手法。【答案】20.“!”寄寓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寄寓了主人公对故土富饶的急迫和期待之情。21.都是运用了名词性短语的句子结构,思维推进是跳跃的(或者答成“意识流”的都可)22.如“挎上小蓝,跟着大姐姐,去采撷灰灰菜,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兔,去捡鹌鹑的斑斓的彩蛋”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来到大自然的兴奋心情以及欢快的节奏。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一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写出了白丁香的皎洁和灿烂。如“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这一句子,运用了排比、夸张、拟人(跳舞)、衬托手法,写出了欢快的情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这是两个抒情性的句子,表达了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与期待。标点符号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如用“!”寄寓了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不管是美丽还是贫瘠,都让主人公深切地爱恋;用“?”,看似疑问,实则表达应该如此,寄寓了主人公对故土富饶的急迫和期待之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思维推进特点的能力。“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的动人的呐喊,那红的、粉的和白的玫瑰,那紫罗兰和蓝蓝的毋忘我”,长句都是运用了名词性短语的句子结构,包括并列的名词短语、排比的的字结构、并列的名词性偏正短语等,这些名词词组的并列组合堆叠,形成意象组合体,画面组合,也见到思维推进的跳跃。【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如“挎上小蓝,跟着大姐姐,去采损灰灰菜,去掷石块,去追逐野兔,去捡鹑的斑斓的彩蛋”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来到大自然的兴奋心情以及采野菜时欢快的节奏。如“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一句子,运用了比喻“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写出丁香花的繁盛和雪白,同时也是用排比手法,写出了白丁香的皎洁和灿烂,体现作者的赞美之情。如“连每一条小狗,每一只小猫,每一头牛犊和驴驹都在嬉戏,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这一句子,运用了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草原上动物植物欢快自由的场景,同时也是衬托手法,以物衬人,写出了人们的欢快的心情。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林语堂在《悠闲生活的时尚》一文中提到:“有丰富的心灵才有悠闲的生活。”那么,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题目源自林语堂《悠闲生活的时尚》中的观点,“有丰富的心灵才有悠闲的生活”,我们需要先对这句话进行剖析。第一,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丰富的心灵”。丰富的心灵指的是一个人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等。一方面,丰富的心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环境和社会;另一方面,丰富的心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第二,“悠闲的生活”通常指一种没有压力、轻松自在、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其内涵包括了个体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被生活、工作或其他压力所困扰,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无功利性的阅读、说走就走的旅行、酣畅淋漓的运动、随心所欲的音乐或者毫无机心的朋友聚会。“丰富的心灵”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得“悠闲的生活”的前置条件,个人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个人能如鱼得水地应对各种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个人才能真正地宠辱不惊,过上悠闲的生活。但题目通过反问句“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吗?”引导考生思考,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不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换言之,丰富的心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而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在丰富的心灵是获得悠闲生活的条件之一基础上补全获得悠闲生活的条件。那么还有哪些因素呢?譬如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让人们无限接近悠闲的生活,让人更从容和自信地面对生活,从这个角度看,无论个体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或环境,都可以通过自我心态的调整来获得自由,获得悠闲。譬如物质条件,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可以让人们摆脱为生计而奔波的压力,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又譬如说环境的宽松和安全也会对个体的心情和生活状态产生影响,一个宽松、舒适、安全的周遭环境可以让个体感到轻松和自在,更容易保持悠闲的生活状态。再比如悠闲的生活还需要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在忙碌与休闲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一个拥有丰富心灵的人,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智慧,那么他就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考生可以发散出去思考,补全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写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条件,要注意学生写的条件和悠闲的生活的内在联系,凡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类似于前面说的视角都属于切合题意的。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一个人拥有悠闲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因为有丰富的心灵。然后阐释丰富的心灵对于悠闲的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但丰富的心灵并不是悠闲生活的唯一条件。接着可以以分论点的形式指出悠闲的生活还与其他条件有关,如积极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智慧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具体详实,如可以引用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的人生信条,论述悠闲的生活需要拥有生活的智慧,在忙碌与休闲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立身于世的我们应如何拥有悠闲的生活,活出精彩人生。立意:1.拥有悠闲的生活更需要具备生活的智慧。2.陶冶丰富心灵,选择舒适环境,拥有悠闲生活。3.丰富的心灵固然重要,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不可忽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