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综述
作者:鹿群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1期
摘要:本文引用大量文献,从鲍照的籍贯和家世、生年研究、诗文研究以及鲍照作品的渊源和影响对鲍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对鲍照研究方面的成果做一个清晰的脉络梳理,并指出没有被研究或未被深入研究的一些领域。
关键词:鲍照;籍贯和家世;诗文研究;影响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17-02
鲍照诗文在其去世20多年后被虞炎奉敕编撰成集,为《鲍照集》。《隋书·经籍志》著录《鲍照集》10卷。今传有明代毛校宋本《鲍氏集》10卷,薛应旂刻《鲍氏集》8卷本,汪士贤刻《鲍明远集》10卷本,张溥刻《鲍参军集》2卷本。此后直至晚晴时期,钱振伦首先为《鲍照集》作注(六卷),后黄节为钱注的诗歌部分作了补注,为《鲍参军诗注》(四卷)。1959年钱仲联增补并出版了《鲍参军集注》(六卷)。在此期间,虽然有人对鲍照及其诗文有所评价,但不能形成系统。到20世纪初期,吴丕绩、刘大杰、饶宗颐等均有成果发表。稍后的20世纪后期,曹道衡、丁福林等也各自发表了研究成果。关于鲍照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专著7本,论文有200多篇。这些成果分别从籍贯家世、生卒年、诗文及其影响等不同方面对鲍照进行解析。
一、关于籍贯和家世 (一)鲍照籍贯
《鲍照集序》是第一次记载鲍照的家世和籍贯的现存文献。虞炎称鲍照“本上党人”。而《宋书》和《南史》并没有专为鲍照作传,其本传是附在《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和《南史·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后,称鲍照为“东海人”。《南齐书·幸臣传论》亦如是说。于是,鲍照到底是上党人还是东海人这一话题,20世纪初就一直被研究者所关注。1979年张志岳在《文学评论》中发表文章《鲍照及其诗新探》。文章认为鲍照的籍贯是东海而非上党,原因有二:1.东海是指北洲的原籍贯,也就是指汉晋时期山东剡县的东海郡,这便于鲍照自称“臣北洲衰沦”的说法一致。2《南史》中有个鲍泉,与鲍照同姓,也是东海人,又同样出身寒微。《元和姓纂》将他列入东海剡县的鲍氏条下,系齐国鲍叔之后。可见鲍泉原为山东世族,后才迁徙到江南。而鲍照与鲍泉相去不过数十年,应该也是出身山东剡县。曹道衡不同意此说。他在《关于鲍照的家世与籍贯》(《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一文中认为,虞炎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的“本上党人”实际不误。上党鲍氏的一个分支曾迁到东海郡。虞炎的“本上党人”是指鲍照的祖籍而言。 (二)鲍照家世
鲍照出身是世族还是庶族,至今学术界仍有不少分歧。萧涤非、罗根泽等认为鲍照家世贫贱,地位低下,生平所担任的官职也很卑微。张鸣年、张云年在2001年发表《谈鲍照身世及其作品的评价》中赞同此观点。季广贤、贾瑞青《鲍照家世新议》中也认为鲍照出身寒门庶族无疑。张志岳《鲍照及其诗新探》(《文学评论》1979年第一期)则指出鲍照被称或自称的“贫贱”是相对于高门望族的,是当时门阀制度定型化的结果。其家世“仍非后世一般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所能比拟”。 马钦娟、黄鹏在2009年发表《鲍照其人其诗探析》(《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季南在2005年发表《鲍照“出身寒门”考论》(《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丁福林《鲍照年谱》亦认为鲍照实属寒门世族之列。 二、鲍照诗文研究
钱仲联增补的《鲍参军集注》是目前研究鲍照诗文最有价值的参考版本。据此书记载鲍照现存作品有:赋十篇,表疏十篇,启八篇,书一篇,颂两篇,铭四篇,文一篇,诗歌二百零四首,其中乐府诗八十六首。研究者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诗文写作年代
鲍照诗文的写作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鲍参军集注》中详细考证了很多诗文的创作时间。凌迅《鲍照作期考》(《文史哲》,1988年第三期),丁福林《鲍照诗文又辩考》(《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一期)、《鲍照几首诗歌写作时间的再认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一期)和《鲍照诗文系年考变》(《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一辑),侯安国《鲍照组诗写作年代考证》(《贵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二期),曹道衡《鲍照几篇诗文的写作时间》(《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7月版),付希亮等《钱仲联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第一期)以及王秀明《鲍照新探》(《乐山师专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二期),王菊芹《鲍照十八首的作年探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五期),张小夫、张屏《鲍照作年考》(《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四期)等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是,由于资料有限,仍有大量的作品无法确定具体年系。 (二)乐府诗
乐府诗是鲍照诗歌的代表。在二百零四首诗歌中,乐府诗八十六首,占了鲍照诗歌的三分之一有余,王夫之《古诗评选》称其为“乐府狮象”。鲍照的乐府诗研究成果有:丁福林《鲍照研究》(凤凰出版社,2009年12月版),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版),沈玲《鲍照乐府诗之浅文化素质研究》(《云梦学刊》2004年3月第二十五卷第四期)和《从刘宋朝帝王政策看鲍照乐府诗创作》(《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四期),刘长耿《论鲍照及其乐府诗》(《殷都学刊》,1987年第三期),葛晓音《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二期》,郭竞芳《论鲍照对乐府诗的贡献》(《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孔庆蓉《浅谈鲍照的乐府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六期),王卓玉、赵佚《乐府狮象,独秀于南朝——鲍照及其乐府诗创作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等。乐府诗中又以《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最为有名。所以,对于此组诗的研究也颇多:孔令新《关于鲍照的》(《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1982年),赵丽萍《红颜零落岁将暮——论鲍照十八首中的生命意识》(《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等。 三、鲍照作品渊源和影响 (一)鲍照作品渊源
钟嵘《诗品》指出鲍照源于二张,即张协、张华。清代王世祯的《渔阳诗话》反对这一观点。毛庆《论鲍照诗歌对屈骚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四期)、柏俊才《鲍照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一期)、李鹏《屈原诗歌在鲍照诗风形成中的作用》(《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白崇《鲍照诗歌渊源考》(《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二期)指出鲍照诗歌深受汉魏风骨和楚辞的影响。而鲍照又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发展自己的诗歌。 (二)鲍照的影响
对鲍照的研究,主要是从家世籍贯、作品分析、影响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者们也从文学本身,文史结合多个研究角度对鲍照进行探讨。然而,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如下:1.鲍照世庶考2.鲍照具体生年时间3.鲍照一些诗文的写作年代4.在刘宋时代,为什么鲍照会写出大量乐府诗歌,为什么会受民歌影响。为什么鲍照被称为“险俗”的诗歌会成为三派之一?这些问题还尚待发掘。
参考文献:
[1]萧子显撰.南齐书[M].中华书局,1972. [2]沈约撰.宋书[M].中华书局,1974.
[3]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殷雪征.鲍照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丁福林.鲍照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 [M].中华书局,2006. [7]丁福林.鲍照研究[M].凤凰出版集团,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