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并不是教师所有心理品质的总和,而是指那些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唐迅等人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社会文化素养、教育专业才能和人格心理品质。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教师心理素质包括知识素养、心理效能、个性品质、道德情操、职业禀赋、社会成熟水平等诸多方面,通过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经验、组织能力、行为效能等体现出来。根据现代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功能的价值取向范围,可以将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概括为文化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和人格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一、文化心理素质

著名教育家、院士杨叔子说过:“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文化心理素质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历史成果在心理结构中内化和积淀的文化素养和个体心理品质的综合。它既是人的心理潜能素质的文化化,又是文化历史成果的素质化。包括学习心理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二、社会心理素质

首先是角色心理素养,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社会角色期待和角色情景判断,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事角色活动,并能适当处理各种角色冲突,从而提高扮演多重角色的社会心理素养。其次是社交心理素养。最后是管理心理素养。

三、专业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的专业性和智能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应主要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和辅导心理素质等内容。

1.职业道德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它的心理成分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师爱、为人师表等得以体现。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这种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更多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以及这一职业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注重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工具性价值需求,并未关注教师内在的自身发展需求,因而教师本人难以感受到因此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尊严与快乐。

2.教学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学心理素质包含一般教学能力、教学技能、辅导学习技能、教学监控能力等。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能动力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保证,如教师的智能、言语能力、非言语能力等。教学技能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如掌握教学大纲、运用教材、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等技能。辅导学习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辅导学生解决一系列学习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辅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通过教师辅导,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会定制计划、会预习、会听课、会做作业、会复习、会应考等。

3.辅导心理素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主体教育价值理念的弘扬,当代教育走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从而赋予教育者以辅导的教育职能。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一个心理辅导者。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和

服务,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互助关系。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自觉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心理辅导素养。

四、人格心理素质

1.教师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教师的需要受社会条件和教师职业、教师本人文化修养等的制约,因此,教师的需要既有历史传统的特点,又有时代的特点;既具有物质需要,又有更多的精神需要;既有教育学生的需要,又有教育自己的需要。它是个多层次的极其复杂的需要系统。教师的动机是促使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教师动机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教师成就动机的体现,教师成就动机则是教师人格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它决定这教师教学工作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教师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倾向性,影响着教师行为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2.教师的性格 教师的性格是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逐步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人格的集中体现。教师人格心理素质在性格方面的体现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对知识渴求的“责任感”,既对教育事业勇于创新、善于探索,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教师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既有助于自身人格心理素质的完善,又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在许多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中,教师性格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具有良好性格的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会在学习生活中有意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并积极合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性格对学生人格特征具有较大影响。

3.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是指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的,通过自我意识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积极自觉的调节和控制的心理活动。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的自我

调控是教师人格心理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调控达到良好状态,而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关键在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才能使人格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格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一?四中学小学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