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6年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炼字型教案 常德朗州高级中学 雷忠秋

• 教学目标:(齐读)

1、了解炼字题型的提问方式;

• 2、了解并掌握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及步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

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炼字尤其重要。考纲也把这点列为重要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考情直击 • 2016年 • 全国卷3 • 天津卷 • • • • 重庆卷 广东卷 山东卷 湖北卷 • 内宴奉诏作【宋】曹翰 •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 】王维 • • • • 好事近【清】黄之隽 早过大通驿【清】 查慎行 卜算子【宋】张元干 劳停驿【宋】欧阳修 • • • 2015年 • 2014年 • 湖北卷 • 四川卷 • 福建卷 • 早发【唐】罗邺 • 秋暮吟望【清】赵执信 • 双调·蟾宫曲 自乐【元】孙周卿 •

• • • • • • • • • •

三、常见题型(齐读)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四、典例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点评后再讲解) 例一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 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5分)

答:

例二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

的理解。 (5分)

• 答: • •

• 步骤:学生完成后选一个学生的答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打分后,老师再点评打分。 • 由学生总结答题步骤(板书) •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释字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 (描景象/摹情态)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 点技巧+析形象+表情感。(析效果)

五、牛刀小试(独立完成)

早 发

[晚唐]罗邺

•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2014湖北卷) 【提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5分) 答:

六、真题演练(讨论完成)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2016全国卷3)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提问】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

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

七、课堂练习(独立完成)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2015广东卷)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

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提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5分) 答:

小结(板书)

炼字要解诗中味,释字述句赏全篇。 联想想象填留白,关注分值踩好点。 巧析个中妙佳语,草拟答案按步骤。

整理整合精检查,缓缓落笔细细书。(学生小结后师再小结)

八、课后作业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2016天津卷)

【提问】“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

由。(5分)

答:

清溪行

李白

•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是天宝十二载( 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