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绪 论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解决城市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城市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与总体布局的关系。
4、了解城市规划中的道路、绿化、工程规划与经济因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学知识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四、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22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参考。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乡规划的底线纲领----永续城市 城乡规划的高线纲领----和谐城市
第一章 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发展的规律
3)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2、掌握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镇化的含义 城市的定义
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要求
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居民点的形成 二、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
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四、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
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3. 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
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 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第三节 城 镇 化
要求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 、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 2. 中期阶段 3.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
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二、选择题(单选)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 )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学家把城市化看作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据此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才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分析,60%的流动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4强流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仅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5%,足以证明上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弱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赖地缘关系,因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 )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答案:A
解析: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而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可见,城市化并不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