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4卷增刊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J,Zhejiang Wat,Cons&Hydr,College Vo1.14 Supplement 2002年6月 Jun,2002 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肖 丽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6) 摘要: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体育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通过简要分析现行体育教育弊端,提出几点教育改革意见,特别是以健康为核心以及快乐体育的改革思路可以使大家换一个 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改革更深入,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36X(2002)S0—0022—02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PE Courses in Colleges xlAoLi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Hydropower olClege,Hangzhou 310016,China) Abstract:What kind of labors tO educate for the 21 century is a big subject which the high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at present,Physical du—e atic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developing high quality labors.After bfidfly analyzing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this article rai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f PE teaching reform,especially the health-oriented pleasure PE,80 that people can think of questions in a different point and deepen the reform.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PE);teaching reform;health—orientd;epleasure PE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沿用了原苏联教学体系模 式,总是以文本形式严格规定了教学内容,基本上一成不变.它 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 么,教学与形势变化、学生需求等脱节,没有注意研究体育课在 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潜在的重要作用,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和爱好,教与学的侧重点完全颠倒.近几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 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 体育学科,确立体育课程的新理念,应对体育与健康的实质进 行分类,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构成全新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2推行课内课外教学一体化 按原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1周2节体育课是远不 够的,也达不到真正锻炼身体目的,我认为必须实施课内外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内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作如下安排:①大学 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大学生健康意识与习 惯不强,与21世纪所需新型人才有较大差距. 年级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 选修课,每人可以选修1~2项,把田径等基础技能训练融入球 类运动中;②大学二年级开设形体健美、力量健美、棋牌等内容 的选修课,把体操、力量训练等内容结合到选修课中;③开设体 育保健课,对有伤病或残疾的学生开设,以气功、太极拳及医疗 保健知识为主.课外教学课程系统主要包括①体育俱乐部以满 足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介绍新型体育项目,可采用专职有经 验教师辅导的方式,选择建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 美、棋牌、网球等俱乐部,可激发学生参加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还 可开展一些裁判辅导讲座;②早操和群体竞赛建立早操考勤制 度,纳入课程管理,建立以系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群 体活动,并定期安排比赛,激发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深感改革之紧迫,必须努力探索一条 较为科学的、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和校情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才能有所作为. 根据自己近几年摸索,我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进行改革, 1以健康为核心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身体素质是 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而身体素质又包括力量、毅力、耐力、灵 敏、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内涵.所以,体育教育应跨越“重运动技 术,轻身心健康.”这道门槛,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2—03—20 作者简介:肖丽(1964一),女,浙江黄岩人,讲师 3确立快乐体育教育观 在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注意培育和激发学生从学习中得 到快乐,从快乐中增长兴趣,同时,在教育中培育学生认识到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4卷增刊 肖丽.高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23 育也是艺术,培育学生逐步学会如何认识美、欣赏美、培育正确 的美学观.把体育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使同学们发现体 育、文化、艺术原来是这样美,世界和生活是这样美1 健身、娱乐、休闲方式转变.积极推行“快乐体育”降低原有的难 度标准,侧重学生喜欢的、便于操作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较显 著的活动项目,减少竞技项目,增加健身项目.打破教师教什 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模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充分发挥学 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变因材施教为因人施 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天赋、潜力得到发展. 近年来,根据上述改革思路,我们进行了多方面尝试,也取 4实行动态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意识的很大变 化,体育已被人们所重视,学校体育已不是单纯的学生在校期 间的教育活动,而变成为帮助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社会接轨的 终身教育活动.体育课程必须真正从需求出发来确立一种在教 师正确思想指导下,以满足学习主体的客观需求为主要目的的 主动学习方式,培养爱好和兴趣.因此教学中心要由传统的以 技术为中心向以运动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中 tL,转移.这方面, 首先要解放思想,创建新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和良好轻松的 体育活动范围. 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内外各种形式并 存方向转变,学生由封闭的固定的学习方式向开放的、自由的 得一定成效,对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我们充满信心.高校体 育改革任重道远,但关键还是要大胆去试,大胆去改,光纸上谈 兵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使自己的 思想适应改革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 育理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大胆创新,卓有 成效地开展工作,推动学生自觉进行健康投资,从而终生受益. 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况,进而推动学校体育工 作改革向纵深发展. 浙江省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 1、采取水土保持、河道疏浚、建库筑堤、分洪滞洪等综合措施,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起安全可靠、科学规范、反应灵敏的高 标准防灾减灾体系,实现八江安澜、千库无险,解除洪涝灾害的心腹之患. 沿海重要海塘达到50年一遇以上防洪御潮标准,一般海塘达到2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钱塘江河口两岸海塘达到100年一遇 以上防洪御潮标准.钱塘江等主要江河干堤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县以上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 嘉兴、湖州、台州、舟山等重要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乡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杭嘉湖、萧绍宁、温黄、温瑞等主要平原 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生产要素聚集的小流域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依法规范建设、管理、使用分滞洪区,建立起合理的分滞洪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分滞洪区等非工程措施的防灾减灾作用.全省雨 情水情工情测报和洪水预报自动化,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智能化,防汛抢险专业化和群众性活动相结合,防灾避灾、抢险救灾制度化, 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下的社会防洪保险机制. 2.以流域和区域为基本单位,开源节流并重,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统筹调度,建立起蓄、引、排、灌、供、用的高水平水资源配 置网络,实现水资源时空配置的最优化. 统一规划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农业节水灌溉为主导,结合工业和生活节水,积极新建水源工程,满足全省经济社会 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优先开发清洁的、可再生的水电资源,充分发挥水电综合开发利用的效能.以节水灌溉和灌区配套改造为重 点,渠道全部达到硬化防渗,水利用系数达到0.7 1.3 ̄t-,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农业灌溉保证率,减少农业用水总量,使有效灌溉面积和 旱涝保收农田面积略有增加,分别达到90%和70%,为现代效益农业提供良好的水利条件.城镇生活给水工程的水源优先保障,根 据供水发展需要和水源条件变化,搞好水源工程配套建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水源紧缺地区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 展.积极发展农村生活给水工程,有条件和较大村落建设集中式给水系统,乡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90%,山区、海岛等水源紧缺 地区喝上清洁卫生充足的饮用水.大力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强化取水许可证监控手段,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全部计量化,推广安 装节水设施.全省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建立流域内和跨流域的水资源互调互剂网络,运用计算机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测、分析、调度 体系,实现天上水、地下水、过境水的优化配置. 3.以水土保持和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注重水工程环境建设,使水生态环境与山川秀美的生态省建设相协调,城镇水环境普遍 美化,乡村水环境整治和美化取得显著进展,逐步建立起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基本实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 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全面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消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全面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全面 疏浚河道,基本清除河道淤积,使河道达到设计标准,恢复和提高河道的综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