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竖弯和竖弯钩
2,通过单钩临摹、双钩描红等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竖弯和竖弯钩的写法。 3,学习书法知识,初步感受欧颜柳赵楷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思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竖弯和竖弯钩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掌握笔画转弯和出钩的写法。 2,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开课
1.同学们今天在这么大的场合上课,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心情激动吧? 2.能不能用三言两语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3.下面老师来写一写你的姓氏,(边写边讲解)你介绍的很好刘老师把你的姓氏写下来送给你。还有谁想介绍?
4.你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历史名人,百家姓也让我们记住了这么多的姓,老师也很高兴认识了你们,并且通过汉字把这些姓氏都记录下来。
二、课的开始
好,同学们可以上课了么?上课,起立,问好,请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白鹅图片,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副图片,来,看看这幅图你会有什么联想?
2.的确!在书法家眼中,这美丽的白鹅又像你所说的竖弯钩,今天我们练的笔画就有竖弯钩。竖弯钩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浮鹅钩,要写竖弯钩要先写好竖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竖弯和竖弯钩的写法。(贴板书)
2.新授竖弯
1.看了浮鹅钩,我们要怎样写好竖弯和竖弯钩呢?观察这个笔画。(贴板书)
2.今天要学的竖弯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几个笔画组成的?(贴笔画)我们回忆下竖和横怎么写的?
3.竖弯是竖和横组成的,那我们直接把竖和横搭起来是不是就是竖弯呢?它们有什么不同?
对了,转弯就是竖弯最难写的地方。 4.写基本笔画有三个步骤,那三个步骤?
5.来,现在看老师写一写(用红色手套书空),仔细观察我的动作和笔锋的变化,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出示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口诀。 写前练习:
1.老师带学生书空,学生自己书空练习。 2.观察老师范写。
3.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这张双钩描红纸,双钩描红是我国传统的书法练习技巧,要求做到书写时墨不超过双钩轮廓,一笔写成。
3.写前双姿练习(音乐起)
1.坐姿:写之前请同学们调整坐姿,腰背挺直,头抬起来,两手自然弯曲放于桌上。调整好你的呼吸,吸气,呼气慢慢的把心静下来。
2.执笔:现在左手扶纸,右手放松,把手扒在桌上,轻轻的,好像抓起了东西,找到这个感觉,再去抓笔,注意笔杆垂直于纸面。边写边默念起笔行笔收笔这三句口诀。
4.写一写
1.开始写2个,写完把笔放下来,刚才写的时候,那些同学做到了边写边默念口诀,书写时笔杆始终垂直于纸面?做到了举手。
2.好,你们真不错,那么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再写1个,同桌互看,注意要求(边说边示范批改),1,起笔是不是斜着顿下去的,做到了圈出来给一颗星2,行笔转弯的地方是不是写的弯弯的圆圆的,做到了得第二颗星3,收笔回头望一望做到,三颗星4,书写过程中是不是笔杆垂直于纸面。同样给一颗星(课件出示4点要求),如果有没有做到的地方,给他圈出来,打个小叉,这4点要求,不仅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的时候更要清楚。
3.现在同学们拿出红笔,拿到同桌的作业,一一对照上面的四条进行评价。 4.把笔放下,我请两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评同桌作业的?
5.你们已经学会了评价别人的作业,拿出单钩临摹纸再写2个,单钩临摹在双钩的基础上要求把笔画的粗细写出来。
5.新授竖弯钩
1.竖弯会写了,那么竖弯钩能写好吗?(板书,贴笔画)同学们看一看,你觉得在这个笔画中哪个地方最难?你觉得呢?
2.你想知道怎么写好它吗?看老师写,观察出钩的地方是怎么写的? 老师起笔了,谁知道起笔的地方怎么写?行笔呢? 3.谁注意到了老师刚才收笔的动作?
4.好,我们来写一写,伸出右手写一遍
5.来,看老师写一写,你们念口诀我来写。(完了拿出双钩描红纸,边写边默念口诀,注意笔杆垂直于纸面,)
6.写前双姿练习
1.音乐起:请同学们调整好坐姿,左手扶纸,右手放松,轻轻的抓起来,像抓着一个东西,再去抓笔,注意笔杆垂直于纸面。
7.写一写
1.开始写一个,现在同学们竖弯钩写完了(拿一个学生的作业上他讲评),你觉得该怎样评一评他写的好不好,咱们评什么?课件出示4个标准) 2.好,现在同学写一个,之后拿出红笔对照标准自己评自己的。 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评自己作业的。 请拿出单钩临摹纸再写2个。
8.生字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了竖弯钩,想不想把笔画运用到生字中去,我们来学写元字? 2.来,看老师写,斜着盾一顿,笔锋变一变,回锋望一望,请同学们拿出双钩描红的元字写一写 展板展示学生写的元字
9.欣赏
1.这是同学们写的元字,其实,书法艺术贵在得法并无定法,历朝历代各个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当中都出现了元,他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把竖弯钩演绎的异彩纷呈,,各有各的姿态,咱们一起也来赏一赏。
欣赏:一张一张出示:王羲之浮鹅钩,欧颜柳赵的竖弯钩
你能就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字体谈谈你的感受吗?(说到那种就出示作品)
10.总结
是啊,正是因为字体这些有了独特的笔画风格,才让碑帖有了不一样的神韵,才能够流传千古。而这背后既有这些书法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重点读),也有他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感悟的结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书写中勤学苦练,做生活的有心人。写好每一个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