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萦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厉彦林/文 有删改)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章第②段中加点(挂)字的作用和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与结尾画线句相呼应的那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据语境推断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文章的记叙对象;②全文的记叙线索
2.①倒叙;②不行,先开篇点题,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待以引起读者的关注,然后引出回忆。 3.形象传神:①写出山的高和坡的大,暗示了村庄周围的环境。②写出村庄的僻陋。 4.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5.①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②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6.这里形容的是灯火忽明忽暗的情形。
7.反衬母亲的伟大,突出母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
(二)给公交车鞠躬的少年 朱砂
⑴周末的黄昏,我乘坐开往市里的公交车回家。公交车上,乘客摩肩接踵,拥挤异常。 ⑵公交车路过位于市郊的第19中学时,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背着书包从前门挤了上来。 ⑶少年的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英语单词。
⑷我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孩子是个上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在我的印象里,走在路上还想着背诵英语单词的一定是即将面临重大人生选择的孩子。
⑸车内的灯光很暗,只一会儿,少年便无奈的将小记事本放进了口袋,转身背靠在甬道旁边的椅子上。他刚想眯一会儿,忽然有人拉了一下他的胳膊。少年扭头去看,竟是隔着一排座上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个子不高,头发灰白,脸上长满了老年斑。老先生冲少年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来。少年一脸惊喜,快速地挤了过去。老先生站起身,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少年,然后自己向后车门挤去。
⑹汽车继续向前走,人群沉默着,只有车厢里的喇叭偶尔提醒着大家上下车,下一站又将到哪儿。
⑺少年也许是太累了,小小的脑袋靠在窗玻璃上,不一会儿,竟然睡着了。那一刻,我真的替那少年庆幸,庆幸他能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
⑻窗外华灯初上。马路上,一辆辆大大小小的汽车像一群群等待迁徙的甲壳虫,步履维艰却秩序井然地在如流的车道上行驶着。
⑼过了半个多小时,车子终于驶进了市区,人们陆陆续续地下车,车厢里渐渐松了许多。 ⑽我正盘算着晚上吃点什么,突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从旁边的人行横道上横穿过来。司机眼疾手快,猛地向右打了一下方向盘,巨大的惯性使毫无防备的人群齐刷刷地向左倒去,车厢里本能地发出一阵惊叹。 ⑾车里的喧哗惊醒了昏睡中的少年,少年下意识地睁开眼,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不再睡觉,而是把头扭向了窗外。
⑿又过了几站,少年站起身往外走,看上去像是要下车了。然而,少年并没有挤到车门口,而是愣愣地瞅着车门旁边,脸上写满了惊讶。
⒀顺着少年的目光我看到那个刚才给少年让座的老先生竟然还在车上!原来,老人并没有下车,而是一直站在了后门旁边。
⒁下车的人群推拥着少年向前,路过老先生身边,老先生轻轻地冲少年笑了笑。 ⒂车门关上了。站在路边的少年如梦初醒般冲着发动的车子深深地鞠了一躬。(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⑸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⒀中加点的词“竟然”是一个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请结合文意,分析该词在这段话中的表达效
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老先生和少年,没有一句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是通过什么描写展现出来的?请选择一个人物举例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一个即将面临中考的初中生,放学后乘坐公交车;(1分)车上一位老先生见少年由于学习带来的压力
显得很疲惫,主动给少年让座;(1分)少年下车时突然发现老先生为了给他让座自己一直站着,感激万分,
下车后,面对启动的公交车深深地鞠了一躬。(1分) 2.(4分)为后文做铺垫。(2分)对老人的外貌描写,说明老人已经年事已高,乘车应该坐着,而他却给少年让座,更能激起少年对他的感激之情,激发人们对老先生的敬重之情。(2分) 3.(4分)①增加了“我”的吃惊程度;②在让“我”明白老先生良苦用心的同时,更增加了“我”对老先生的敬佩之情。(一点2分) 4.(5分)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分,写出2种即可)例如写少年,通过外貌描写,明确少年的身份;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推想少年是个初中即将毕业,学习压力很大的少年;文章结尾
少年深深鞠躬,动作描写,写出少年对老人的深深地感激。(3分,能正确找出对人物的一处描写,分析说明正确即可。) 5.(5分)半开放题。结合文章内容(2分)谈体会(3分)。可以从老先生和少年任何一方或双方的行为谈起,
如老先生疼爱少年,为其让座而自己站着;少年明白真相后深深鞠躬,表达对老先生的真诚感激。(谈感悟,
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思想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三)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战乱时期,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文章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4分)
___________——放贼——送鱼——___________
2.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请你从下面摘录的语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4分)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
③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我选第 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呼应上文哪一句?请将这一句摘抄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祖父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你同意祖父将入室的窃贼放走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家已经有点家徽,根据你对本文的阅读感悟,参照示例,请为“我”家作一则“家训”。(3分)
示例:只争朝夕,奋发图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捉贼 刻鱼
2.示例:①这句话从贼的神态和动作两方面形象的表现了贼当时恐惧的心理、冷的程度和视粮食如生命的情状;②“眼眶却红了”形象的写出了贼被祖父感动的神态;“低着头”形象的写出了贼当时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愧的神态;③“跪”“磕”形象的写出了贼当时对祖父感激之情极深。 3.“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或“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4.祖父是一个宽容、善良、不贪心、富有生活经验的人
示例一:我赞成祖父的做法。生活中,人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人,有时反而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祖父的做法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示例二:我反对祖父的做法。这个小偷虽然只是偷了一袋米,但也是偷窃的行为,如果宽容了贼的这种做法,就会产生从“偷针”到“偷牛”的后果
5.示例一:宽以待人 知恩图报 示例二:宽容 感恩
(四)
①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如同他劳作在夏日酷暑下的稻田里,正值灼热难耐之际,忽然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帖着他的心灵。那种无比幸福的感觉,融进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周身,这种幸福的感觉从此几乎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②袁隆平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
③当他来到南红农场时,恰好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④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⑤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为了它,他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为了它,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⑥好一个“野败”,总算找到你了。 ⑦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⑧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⑨我朝思暮想的“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⑩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
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11“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12自然与人原本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那“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13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14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
1.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下面句中的“情人”具体指谁?
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的“终于”写出了袁隆平怎样的心情?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2分)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B.三穗“野败” C.走近袁隆平 D.“野败”的故事 4.阅读下面语句,请分析其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5分)
(1)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父亲突然好想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
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的美丽迷人 2.(1)袁隆平 (2)期盼、兴奋的心情 3.B
4.(1)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袁隆平为他的“野败”授粉时地认真、细心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表现菲
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小子就是于勒时的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
(五)外祖父的白胡须 琦君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①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小帮工阿喜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得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洋钱,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他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元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外祖父是读书人,进过学,却什么都没考取过。后来就在祠堂里教私塾,在地方上给人义务治病。 冬天,他最喜欢叫我端两张竹椅,并排儿坐在后门矮墙边晒太阳。夏天就坐在那儿乘凉,听他讲那讲不完的故事。妈妈怕他累,叫我换张靠背藤椅给他,他都不要。那时他七十多岁,腰杆挺得直直的,没有一点佝偻的老态。
坐在后门口的一件有趣的工作,就是编小竹笼。外祖父用小刀把竹蔑削成细细的,教我编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笼子。笼子里面放圆卵石,编好了扔着玩。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金龟子塞在里面,外祖父一定要我把它放走,他
说虫子也不可随便虐待的。他指着墙角边正在排着队伍搬运食物地蚂蚁说:“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的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才回家的。”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角,坐在那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世上什么都是好玩儿的。
要饭的看见他坐在后门口,就伸手向他讨钱。他就掏出枚铜钱给他。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他再掏一枚给他。一直到铜子掏完为止,摇摇手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我换了铜子你们再来。”妈妈说善门难开,叫他不要这么施舍,招来好多要饭的难对付。他像有点不高兴了,烟筒敲得咯咯地响,他说:“哪个愿意讨饭?总是没法子才走这条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女乞丐向外祖父讨了一枚铜钱,不到两个钟头,她又背了个孩子再来讨。我告诉外祖父说:“她已经来过了。”他像听也没听见,又给她一枚。我问他:“您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她明明是欺骗。”他说:“孩子,天底下的事就这样,他来骗你,你只要不被他骗就是了。一枚铜钱,在她眼里比斗笠还大,多给她一枚,她多高兴?这么多讨饭的,有的人确是好吃懒做,但有的真的是因为贫穷。我有多的,就给他们。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自己从前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钱的功效就很大了。”他喷里口烟,问我:“你懂不懂?”
“懂是懂,不过我不大赞成拿钱给骗子。”我说。
“骗人的人也可以感化的。我讲个故事给你听,我们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是位最慷慨、最不计较金钱的人,他自己没钱的时候,人家借给他钱,他不买吃的、穿的,却统统买了书。他说钱一定要用在正正当当的地方。所以他宣传革命的时候,许多人向他借钱,他都给。那时他的朋友劝他说:许多人都是来骗你钱的,你不可太相信他们。他说没有关系,这么多人里面,总有几个是真诚的。后来那些向他拿过钱,原只是想骗骗他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动,纷纷起来响应他了。这一件事就可证明,人人都可做好人;而诚心诚意待人,一定可以感动对方的。”他讲起国父来就眉飞色舞,因为他最钦佩国父。
他忽然轻声轻气的问我:“你知不知道那一次财神爷吓走了小偷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
“你别告诉别人,那个白胡子财神爷就是我呀!” “外公,您真好玩,那个小偷一定不知道。”
“他知道,他不好意思说。故意那么告诉人的。我给他两块银元,劝说他一顿,他以后就去学做手艺,没有再做小偷了。”
这一段有趣的故事,使我一直不会忘记。“施比受更为有福”,这是中外古今不变的真理,外祖父就是一位专门赐予快乐给人们的仁慈老人。
记得最后那年腊月二十八,乡下演庙戏,天下着大雪,冻得足手都僵硬了。外祖父点起灯笼,穿上钉鞋,对我和小帮工阿喜说:“走,我们看戏去。”
“我不去,外公,太冷了。”
“外公都不怕冷,你怕冷?走。”
他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灯笼,阿喜背着长板凳。外祖父的钉鞋踩在雪地里,发出沙沙的清脆声音。戏开锣了,正殿里冷冷清清不到三十个人。台上演的戏是我看厌了的“投军别窑”②,一男一女哑着嗓子不知在唱什么。武生旧兮兮的长靠③后背,旗子只剩下两根,没精打采地垂下来。可是唱完一出,外祖父就拼命拍手叫好,并给台上递去一块银元
回家的路上我埋怨道:“什么破戏,看它干什么?”
“你不懂,戏班子怪可怜的,台下没有人看,叫他们怎么演下去,所以我们得捧场。” “你还给他一块大洋呢。”
“让他们打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
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 如今外祖父早已仙逝多年。每当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有删改)
注释:①财神爷:迷信指可以给人带来财运的神。②投军别窑:指薛仁贵和王宝钏的故事。③靠:戏曲中穿着铠甲的武将背后插的三角形绣旗,通常有四面。简称“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私塾( ) ②竹签( ) ③斗笠( ) ④钦佩( ) ....
2.作者笔下长着雪白胡须的外祖父慈眉善目,这个形象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阅读第1自然段说说作者对她可
爱的外祖父外貌进行了怎样的描写?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童心会让一个人永不老去。文章“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见世界上什么都是好玩的“。结合第
5自然段内容回答,外祖父的哪些举动表现了他的童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以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外祖父的故事。本文除了写外祖父的
童趣,还写了他乐善好施的一些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两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外祖父是个读书人,对人对事总有独到的见解,生活中处处流露出一种智慧。文中有多处充满哲理的语言,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的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才回家的。
②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自己从前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钱的功效就很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到看戏回家途中“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
得变成粉红色了。”请你体会此处描写的好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结尾处作者写到“每当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
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请你说说这段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shú ②qiān ③ lì ④qīn
2.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
3.教我编小竹笼;让我把装在笼子里的金龟子放掉;看蚂蚁搬食物;给蚂蚁扔糕饼 4.给小偷银元,劝他改过;给人义务看病;给要饭的铜钱;看戏,给戏班子捧场 5.任选一句作答(答案略)
6.围绕“渲染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或“烘托出外祖父的美好形象”或“表达崇敬(热爱)之情”即可 7.围绕“我对外祖父思念、爱,外祖父对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爱,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问
题”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