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 艺术构思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
2.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并根据这种理解进行重新创造的结果。( ) 3.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情节构成的几个要素不一定都齐全,而且在叙事中还往往会颠倒它们的顺序。( )
4.一般说来,阅读身份主要是在现实的阅读活动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因而读者在进入实际阅读活动之前所具有的原来身份,不会在文学阅读中起重要作用。( )
5.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
6. “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超常的心理状态,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
7.形象是文学意义的中介形式。( ) 二、填空题
1.在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写作技巧,如比喻、借代、对比、夸张等。比喻一般分为( )、( )与( )等几种。
2.历史上对文化的解释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意义,即文化是( )的文化,( )是文化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在西方,对文学的分类是由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 )所开创的。 4.“文学文本只有当其被阅读时才能起反应”,这句话的作者是( )。
5.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 )、( )是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
6. 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了三种主要的说法:( )、( )、( )。 7. 人们把由文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称为( )。 三、单项选择题
1.艺术构思过程中,作家的构思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式是( )。 A 综合法 B 分析法 C 概括法 D 提炼法
2.韦勒克说:“最古老的答案之一是把诗当作一种‘人工制品’,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副画一样的性质,和它们一样是一个客体。”下列说法不符合韦勒克原意的是( ) A文学作品的存在就是印刷品 B文学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
C文学需要作家的主观创造 D诗、雕刻和绘画在性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3.在文学体裁中,哪一种是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 )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戏剧
4.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两句话强调的是文学的( )
A.审美功能 B.教育功能 C.认识功能 D.评价功能
5.(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A 故事 B 情节 C叙事 D布局
1
6. 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从文艺的起源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文艺起源于劳动 B文艺起源于巫术 C文艺起源于游戏 D文艺起源于模仿 7.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的抒情话语方式是( )。 A反复 B反讽 C对偶 D反诘 四、多项选择题
1.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对社会生活这一客体的观察了解,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 ) A 要从审美的特定视角出发。 B 要着重于直接素材的挖掘。 C 要力求全面、广博、多样。 D 要尽可能细致入微。 2.历史上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释有:( )
A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事物的总和 B文化是包含着人类精神价值的综合性实体 C文化即是知识 D文化是一种符号形式 E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
3.五四以来在中国最流行的文学分类之一“三分法”,按照表情达意、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分为:( )
A叙事文学 B抒情文学 C戏剧文学 D影视文学 4.文学阅读活动的对象包括( )
A.文学作品 B.以文字为载体的所有作品 C.作者 D.读者的接受 E.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
5.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的构成离不开( )
A 事件 B人物 C场景 D 故事
6. 艺术真实生成于对客观生活事件的艺术升华,它体现为( )和( )的统一。 A 生活真实与现象真实 B 想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C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 D 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
7.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比,其特殊性在于:( ) A始终关切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和人生 B用感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 C以主观态度来表现人生 D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E以语言为媒介 五、简答题
1. 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 为什么说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 3. 诗歌的审美特征应从哪几方面把握?
4. 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5. 举例谈谈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6. 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
7.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哪些创作原则? 六、论述题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从“灵感”的角度入手,对这句话进行解释。 2. 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适当举例说明。
2
《文学概论(高起专)》练习题二
一、判断题
1. ( ) 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的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中的分类意义重要,影响深远,首先是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文体问题。
2.( )阅读在现实的意义上是功利的、有目的的,因此有时他人的立场也会在阅读中产生意义。 3.( )随着文学创作的不断尝试以及文学观念的逐步变化,情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如情节的淡化,内化等。
4.( )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阶段既彼此衔接,又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 5.( )文学艺术在表现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必须以独特的主观态度来表现。
6.( )文学接受活动是“努力恢复原有的”信息的过程,这就说明在接受过程中不需要个人经验的介入。
7.( )我国古典小说理论主要是人物中心论。 8.( )作者就是创作某一文学作品的作家本人。 二、填空题
1. 象征模式包括两个基本类型:( )的象征和( )的象征。 2. 抒情性作品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 )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3. 语言节奏是指语音的( )、( )、( )的合乎规律的重复。
4.文学是以( )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 )性、( )性和( )性。
5. 作家从事文学创作时,( )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6.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和散文总集是( )和( )。
7.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或者说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 )、( )、( )这样三个阶段。 三、单项选择题
1. 电影所独具的艺术语言是:( )
A蒙太奇 B表演 C台词 D表情
2. 下列人物中,谁否认悲剧的必然性,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灭亡,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亚里士多德 3. 抒情文学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 )的间接反映。 A主观化 B客观化 C情绪化 D抒情化 4.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这种观点认为( )
A文学是一种作家的印象、直觉和想象 B文学是存在于作家心理中的艺术世界 C文学是一种与作家和读者的行为都无本质性关系的客观的固定的对象 D文学是阅读“作品”的这个历史性事件本身 5. “第二文本”主要是指( )
3
A.社会意义的文本 B.作者意义的文本 C.读者意义的文本 D.象征意义的文本 6. 情感的根源在于( )。
A主观世界 B客观对象 C自然界 D现实生活 7. 戏剧性的重要来源:( ) A冲突 B动作 C语言 D表情
8. 一般作品的情节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构成的,而人物性格在( )部分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表现。
A 结局 B 发展 C高潮 D 尾声 四、多项选择题
1. 抒情性作品不同于叙事性作品在于( )。
A抒情性作品表达的是人的主观感受 B抒情性作品体现的情感成分较多 C抒情性作品刻意描绘动作、展示情节、营造环境 D抒情性作品侧重展示客观现实 2. 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但它又与( )有着深刻的联系。 A情感态度的道德原则 B价值观念 C作家的人格 D爱憎情感 3. 诗化人生具有( )的人格境界。
A真诚地直面人生 B深沉的人道情怀 C审美能力 D渊博的学识 4.诗歌从格式规范上划分,可以分为哪几种:( ) A格律诗 B叙事诗 C 自由诗 D散文诗 5.诗歌音乐性表现在:( ) A节奏 B顿 C押韵 D旋律 6. 阅读身份包括( )
A.阅读前的期待 B.阅读前的预见 C.阅读过程中的揣摩 D.阅读后的反思和检查 E.阅读前的社会地位 7.“诗家语”追求( )。
A言简意丰 B语少意足 C形式的形象化 D形式的新颖化 8. 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 )。
A比喻和象征 B夸张和对比 C悖论和反讽 D反复和对偶 五、简答题
1. 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2. 简述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缺点。
3. 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是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的? 4. 简述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5. 影视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6. 什么是阅读期待?它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7. 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8. 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试对这三者加以展开说明。 六、论述题
结合作品谈谈三种叙述模式。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