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移动传播发展研究综述——基于近五年(2013-2017)移动传播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

我国移动传播发展研究综述——基于近五年(2013-2017)移动传播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

来源:榕意旅游网
研究生之页 WS RESEARCH 我国移动传播发展研究综述 ——基于近五年(2013-2017)移动传播研究成果的综合检索 口徐龙超 【摘要】本 ̄'X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为主要检索来源,同时也参阅了部分非核心期 刊,对近五年来有关移动传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概括。总的来讲,当前国内移动传播研究主要 集中在概念解析、现状与特点、公众技术赋权、传播模式的重构及受众群体等领域,并各具特色。通 过归纳总结,分析近几年移动媒体发展的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公众;移动传播;赋权;互动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媒体的广泛 不断扩展,呈现出移动传播研究中值 的、社会互动语境。所谓的移动传 应用及带来的社会变化,有关移动传 得关注的热点。 播的研究随之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专 一播,即基于移动媒体的传播,是通 、概念辨析:移动媒体的便携 过各种移动平台,在用户之间、用 家学者对移动传播的研究也Et益加 性、交互性、可接入性 深,力求通过多视角展现移动传播 户与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传播 对概念的认知是我们认识客观世 过程。 黄楚新等对移动传播进行了 带来的新变化。本文选取了近五年 界的工具,也往往成为学者之间争论 不同的解析,认为移动传播具有生产 (2013-2017)发表在CSSCI来源期 的焦点。近几年,专家学者在研究中 多元化、传播即时化、社交互动性高 刊、北大核心以及其他期刊上关于移 对移动媒体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界 等特点。它依托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  动传播的相关研究成果,经过综合 定,这也使得公众的认识愈加清晰。端,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交换的传 筛选,共计193篇。通过对论文进行 邹军在梳理西方移动传播研究议 播行为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 梳理发现,从移动传播的相关概念界 题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澄清,他认 了传者、受者与媒介的空间可移动 定,移动媒体与年轻人的社交化、移 为,移动传播中的“移动”不仅仅指 性,使信息随时随地个性化传播。② 动媒体赋权带来的政治参与潜能,到 诸如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这样的 纪忠慧围绕用户的平等参与、信 移动传播与广告营销,再到移动出 特殊设备,更重要的是用户与设备共 息及时发布与互动分享、海量数据与 版,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化,领域在 同组成的社会情境,是一种跨越物理 碎片化阅读等特征,认为移动传播是 【作者简介】徐龙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之页 谢S RESI ARCH 基于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各类应用软 获得信息的情景日益多元化,这使得 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的赋卡义让 件之上的个性化、定制化、社交化的 媒介内容生产要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 公众获取资讯的同时,有了表达的可 传受模式。它融合各种传播模式的诸 的个性化需要。也有学者认为,多元 能,从而形成公共讨论与辩论,同时 多优势,协同社交与移动的优势,成 化、个性化内容需求推崇的是创造性 也赋予了公众行动的能力。 功吸引了庞大的移动社交用户群。⑧ 和差异性,强调对权威的消解和去中 三、创新发展:移动传播的现状 与特点 二、操纵与赋权:移动传播赋权 心化。移动传播环境下成长的一代, 公民参与 不仅不惧怕权威,他们还自有一套消 2016年,在4G移动电活用户大 移动电话的使用已经取代了台式 解权威、甚至娱乐化解读权威的话语 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应用加快普及的 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成为人们连接互 体系。 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属 带动下,移动互联网接人流量消费达 联网的主要设备。即时通讯、在线引 擎搜索及网络新闻应用是移动互联网 的三大用途。根据调查显示,超过六 成的中国成年人,每天至少花费40分 钟浏览朋友圈、阅读新闻。 除此, 手机更是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方方面面。 香港学者陈志敏等通过比较分析 的框架,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 区大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做过比较研 究,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发送信 息与政治参与讨论有关。手机的移动 性与社交媒体的联合,便利了信息的 及时发送、被阅读以及被多数人讨 论。在国内,移动媒体在话语权塑 造、弱势群体赋权等方面也成为学者 研究的重点。 探索移动传播对话语权的转变。 话语权不仅指个人表达的权利,还指 话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移动 媒体的普及应用,社交媒体的门槛变 得越来越低,在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 的同时,也开始塑造着公众的表达、 交往与行动。严峰认为,社交网络使 原本分散、微弱、边缘化的个体力量 聚合放大,建构自我认同,并改变着 社会结构与权力格局。类似papi酱个 体的走红,正是得益于信息传播技术 的发展,信息技术消解了民众与权力 之间的鸿沟,将不同阶层的人置于共 同的场景之中,在流动变换的场景 中,人们需要适应不同关系以寻找 归属与认同。 在移动环境下,人们 86期闻知fI匡至叵蔓蔓 圃 性发生变化,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 体,既可以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又 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从被动接受信 息到渴望掌控信息。这种话语权的转 移,是公众自我价值的发挥,是一种 自我赋权的体现。④ 弱势群体的媒介赋权。关于移动 媒体的弱势群体研究,大多以社会中 认知的弱势群体为研究对象。农民工 与城中村是两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话 题,王晓宁在研究中发现,郑州市金 水区大铺村在改造过程中,村民希望 借助大众媒介表达诉求,但并没有通 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愿景,移动媒 体使用的功能仅限于看视频、听音 乐、刷微信,“数字鸿沟”是村民实 现媒介赋权的一大障碍。 与此相反 的是,深圳市“小小草”工友家园这 一劳工NGO在对新媒体的运用上却发 挥了极大作用。2012年,深圳数十家 劳工NGO遭遇逼迁,在这个过程中, “小小草”NGO通过直播事态发展、 与传统媒体互动、利用微博话题“# 话题#”功能进行深入探讨以及广泛 的社会动员,提升了其社会资源与社 会资本,为进一步争取到公正社会待 遇提供了条件。⑨郑欣从农民工就业 信息获取上,考察了进城务工人员对 移动媒体的依赖,使之成为一种谋生 的工具。∞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既 有质化研究又有量化研究,总体以局 部的个案研究较多,跨区域的比较研 究较少。 93.6亿G,同比增长123.7%。其中, 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84.24Lo, 同比增长124.1%,在总流量中的比重 达到90.O%。∞可见,中 已成为移动 互联网大国,移动媒体拥有良好的发 展前景。 移动场景化引领新风尚。 PC 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移动时代场 景的意义大大强化。彭兰认为,移动 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 场景(情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 适配,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 景。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 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索。 随着 H5的不断发展,创造性运川场景视频 给移动传播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 《全国两会喊你加人群聊》等H5融 人了更多时尚、互动元素。乇培志认 为,场景视频H5在移动传播中的创新 运用,主要得益于三大技术创新,即 搭建基于用户画像的浸入式场景、采 用竖屏视频加强移动端观感、将抠像 技术、模拟AR融入场景。 张建 对 增强新闻报道案例和未来发展前景做 了深入分析,认为随着技术的小断发 展,增强现实不仅会提升报纸和杂志 呈现新闻故事的能力, 且会为读者 提供更加全面的场景化信息。 传播领域逐渐延伸。当前,我 的移动传播除了在移动阅读、移动社 交、移动视频、移动资讯等领域取得 一定的成效外,又开辟了新的发展领 研究生之页 S RESEARCH 域,如移动出版、移动广告、移动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革新 正相关,家庭的媒介硬件环境与媒介 方面,由于对媒介使用存在认知差 事。汤天甜、李惠从内容生产、用户 为公众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而社 接触氛围,为青少年创造了条件。另 体验和传播渠道三个方面阐述了移动 会意见的表达,又是社会形成的重要 一媒体给出版业带来的契机。∞张秋瑰 基础。有学者认为移动传播和社交网 异,青少年与父母在媒介的使用上存 认为移动媒体的介入,使得传统出版 络的存在,在质和量上改变了社会意 在博弈。 有研究通过开放式问卷调 行业在选题策划、出版营销及阅读体 见的表达,移动网络中的个体,通 查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 验模式上面临着新的变革。钞程明、 过广泛的社会讨论,与一般使用个 青少年移动媒介的使用可分为三类: 奚路阳以“秒赚广告”App为例,分 体相联系,移动促成了虚拟关系的 人际交流与展示、信息获取与分享和 析其对移动广告价值产业链带来的创 生成。∞网络中的群体是现实中的主 乐趣获得与休闲。其中,人际交流与 新与整合。@除此之外,当下的体育 赛事也正在从传统的电视传播转向移 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张燕妮认为, 移动社交媒体下的体育赛事传播呈现 出即时性、互动性、人性化特征,观 看赛事的粉丝们根据个人爱好随时随 地选择相关赛事新闻。 尽管移动社 交媒体优势尽显,但移动终端在大型 体育赛事传播中存在的硬件、转播等 技术问题也不能忽视,受众观看时的 画面中断、弹窗广告等干扰问题影响 着用户的观影效果。④在统计的数据 中,有关移动传播的领域在不断延 伸,新技术的出现不断为研究提供新 的方向。 四、模式重构:移动媒体的参 与、互动、共享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产物, 它的出现势必对以往传统媒体的内容 生产、信息传播方式产生冲击。技术 带来的变革首先是对传播者所处地位 的改变,传播主体的权威地位被消 解,信息生产的主体性地位被打破。 为此,有学者认为,传播主体的消解 打破了信息生产的专业化,继而形成 用户“去中心化”思维。@在移动互 联时代,媒介从传播中介向交互信息 平台转变,传播内容由专业机构生产 到用户创造分享,受众由被动引导到 积极参与。社会化媒体凭借独特的传 播优势颠覆了传统的以信息传播为主 的传播模式,正在建构着新型化媒介 系统 @ 体借助网络平台形成的群体,由于网 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技术与社会 的结合,网络中的互动仍然是人与人 之间的互动,体现的是社会关系在网 络时空中的再脉络化。 在现实中, 个体是单独的个体,陌生人之间鲜有 联系与交流,但在移动媒体时代,移 动设备由于其便捷性及终端的完善, 在任何时间、随时随地用户之间都有 可能建立联系。出于某种共同的目 的,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在瞬间形成一 个团体,移动设备为这些庞大用户的 “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力量。 五、媒介使用:受众群体研究 任何媒介的传播都要面向受众, 有关受众媒介使用的研究一直是学术 界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手机 媒体的日益人性化,社交媒体日益普 及化,学术界从社会学、心理学等不 同角度探讨受众社交媒体的使用、社 交化产生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负效应 与教育模式的反思也得到重视。 青少年是手机媒介的主要使用 者,有关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一直是研 究的重点。有学者从城乡青少年媒介 使用的家庭环境出发,分析不同的社 会家庭对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影响,并 认为“优化农村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家 庭环境,提升农村青少年父母的媒介 素养,是消弭城乡青少年之间‘数 字鸿沟’、实现公平传播的必由之 路”。∞刘荃认为,家庭文化经济条 件与平均媒介花费和父母媒介行为呈 展示占主要地位,并且在使用媒介的 性别上,女生要高于男生。 也有学 者考察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负效应,新 媒体环境对于富裕阶层、中产阶级生 活的描述与渲染,对物质生活的极力 刻画,使一大批裸贷的“小镇女生” 沦为信息的奴仆。 总的来讲,关于受众群体的研 究,多为区域性实证研究,年轻学生 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范 围、案例的多样性有待拓展。 六、其他 当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 体已深入各个阶层和领域,作为一种 “补偿性媒介”,它的作用不仅仅在 一个领域展现,由此带来的研究也势 必会触及多个领域。如新的传播技术 给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移动传播带 来的媒介素养问题等。 媒介融合发展,传播技术与手段 在移动端凸显。身处移动传播大背景 的传统媒体愈发认识到,传媒业必须 勇立潮头,主动转移主战场,加入移 动媒体大军,才能跟上技术变革的步 伐,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学者以 《苏州日报》的媒介转型为例,认为 要深化新闻加工能力,并探索平等、 交互的互联网思维,实现“微传播, 快表达”的纸媒转型本意。@也有学 者认为,全媒体时代,要利用移动互 联网思维带动纸媒融合,在纸媒数字 化融合中应尊重受众用户体验、满足 受众阅读选择,服务用户才是传播形 研究生之页 VVS RESEA C1一 态转型的主题。@ 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媒介素 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时所具有的能 力。在移动媒体时代,不对等的话语 权力被打破,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相 应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必须培养出与 注释: ①邹军-移动传播研究:概念澄清与核心议题[J] .新闻大学。2014(6):72—73 ②黄楚新.彭韵佳戒国移动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 势【J】.新闻与写作,2017(8):32—33 ③纪忠慧.移动传播:主流媒体的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化与建构『J].电视研究,2017(10):13—14 ④中国日报网.中国人每天在微信上花费的时 间超过40分钟[EB/OLI.http://europe.chinadaily.com. ctdlife/2015—O4/2l/content 20494889.htm ⑩汤天甜,李惠.浅析数字出版移动化转型中的 变革与困境——基于移动图书出版发展现状的思考 [J】_出版广角,2016(23):14—16 ⑥张秋瑰.弱关系与强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出版 实践[J】.出版发行研究,2014(6):59—60 ⑩程明,奚路阳,移动广告平台对产业价值链的创 新性接合——基于“秒赚广告”AP E典型性案例 的分析【J1.新闻界,2015(20):61—62 ⑩张燕妮.移动社交媒体下体育赛事传播的新格 局[J].出版广角,2016(22):72—73 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媒介素养。作为大 众,需要具备建构有益信息的能力, 避免沉溺于碎片化信息与娱乐化的叙 事中,同时,要拥有较强的信息责任 感与信息规范意识,遵循共同的契约 精神,对自己和社会负责。⑦ 近几年来,移动技术正在经历着 重大变革,传播的能力在逐渐加强, 边界在慢慢消失。移动媒体的发展推 动着旧传播格局的革新与升级,同时 也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了丰富的传播平 台,使传播主体积极参与到传播过程 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在与原 有传播媒介的博弈中日益显示出强大 的优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特 点。在未来,包括移动媒体在内的多 种传播形式将继续交互、融合、发 展。■ ④李芳,杨帆.技术博奔与场景依赖——体育传播 ⑤严峰.“技术赋权”范式下新媒体用户图像话 移动化探析硼昔年记者,2015(29):20—21 语权的建构[J】.当代传播,2017(3):74—75 @⑨高丽华.参与、互动、共享:社会化媒体环境 ⑥闫琼.移动传播时代媒体内容的话语转型研究 下传播模式的重构【J1.新闻界,2016(16):68—70 [J].新闻知识,2016(10):69—71 ③王贵斌.移动传播时代的公共舆论生产秩序fJ1_ ⑦李诺然启媒体时代话语权的转移【J].青年记 现代传播,2017(1):139—141 者。2016(8):33 ③隋岩.论群体传播中的群体主体性——基于社 ⑧王晓宁.传播与赋权:城中村改造中的赋 会化媒体的传播考察fJ】.当代传播,2014(6):18-19 权实践——以郑州金水区大铺村为例….新闻知 ④郑素侠.城乡青少年媒介使用的家庭环境差异 识.2016(10):38-40 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3年度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⑨陈韵博.劳工NGO的微博赋权分析:以深 (CEPS)数据的分析fJ】.现代传播,2015(9):146—149 圳“小小草”遭遇逼迁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 ④刘荃.城市青少年接触媒介行为与家庭环 界.2o14(1 t):53—58 境的相关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现代传 ⑩郑欣,王悦_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 播,2015(6):138—140 ④王伟,雷雳.青少年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的结 息获取研究Ⅱ】.当代传播,2014(2):51—52 ⑨罗以澄,王丹艺.新媒体赋权语境下网民的言论 构及特点[J】.心理研究,2015(5):60—62 表达与行动研究——以“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为例 ⑦盖琪.“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 fJ1.当代传播,2016(2):5-7 联网语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审思【J1.探索 争 ⑩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通信运营业 鸣。2017(2):60—61 统计公报[EB/OL].http://www.miit.gov.cn/n1 146290/ ⑩常新,张波.苏报何以跻身报纸移动传播20 n1 1464O2/n1 146455/c5471508/content.html 强——一张地市党报的新媒体探索心路[J].传媒观 ⑩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 察。2014(10):52—53 者,2015(3):20-21 ④蔡忠辉.移动时代纸媒传播形态的范式转型ij1 .⑧王培志.H5场景化视频化创新引领移动传播新 新闻战线,2016(19):1 12—1 13 风向【J】.新闻战线,2017(19):64—66 ④闰方洁.从“释放”到“赋权”: j[!ll ⑩张建中.将场景置于读者手中:增强现实新闻 体语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嬗变【J】.现代传 播,2015(7):148—150 报道的创新实践【J].新闻界,2017(1):61—62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启动 2018年1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 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庆祝改革 主办的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网 开放4O周年,深人一线、深人群众, 活动从1月中旬至2月底展开,中 央网信办牵头组织部分中央、地方 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广东、安徽 全面展示各地各行业贯彻落实党的 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人员,分别 同步启动。未来一周,来自中央重点 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 在广东、安徽、四川三省示范开展 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及新媒体的 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报 深人采访报道。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 采编人员将深入广东、安徽两地进行 道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向 走基层活动,其他各省(区、市) 往和对未来发展的期盼,为即将到来 自主组织属地主要网站开展各具特 “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 的新春佳节营造团结奋进的舆论氛 色的走基层活动。 春走基层活动将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 围,激发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凝心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聚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88劫阉知但匡 夏至蔓 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