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2.说说“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有什么含义。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和“诗骨”分别是什么?“孤”; “飞鸣声念群”。 2、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离漂泊的失群人痛苦的心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伤感氛围;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眷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试做分析。
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表现了共产党人乐观豪迈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的“使“的意思是 奉命出使 。围绕题目依次写了三层意思: 出使路线 、沿途风光 、最新消息 。
2.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春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烽火台上燃起的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落日的残红。
4.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赞美了边塞奇观,表现了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2.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语言朴素、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