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新媒体研究领域中的文献综述

来源:榕意旅游网
传媒研究——新媒介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新媒体研究领域

中的文献综述

张雪黎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本文微信网页版

新媒体研究已经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摘 要:

研究对象,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新媒体研究中的应用也逐渐崭露头角。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更加宏观地处理研究数据,对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指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研究中的困难和复杂性,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新媒体研究󰀁󰀁研究方关键词:

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9.12.038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

[1]

或社会)所构成的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因此,社会网络分析被看作是关于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它是对网络社会的结构(网络中的边)进行量化,将人/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表达为基于关系的一种模式或规则,从而发掘出蕴含/隐藏在社会网络中的某种规律。社会网络分析涉及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例如:数据挖掘、知识管理、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社会资本、小世界理论、信息传播等。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里输入“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两个关键词进行查找,得到27篇相关文献。经过一一审视,有4篇文献不符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遂最终得到23篇可用文献。最早的文献是2011年刘凯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若干研究议题中的应用——互联网结构化研究视角》,该文认为新媒体传播的“关系网络”特质日益凸显,传统的新媒体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着诸多困境,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供了工具参考。其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媒体研究中谣言传播、微博粉丝传播、论坛舆

[2]

论生成等主要测量指标进行了传播学解读。

一、文献来源

对23篇文献首先进行属性分类,大致分为5类,新闻传播类的期刊有14篇,硕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0篇,大学学报3篇,其他3篇(这里“其他”包含了辑刊和国内外会议),其比例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占发表文章总数占比1/2以上的是新闻传播类期刊,反映了该领域是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

体研究领域应用的主要方面。在硕士论文和大学学报中,各

仅有3篇文章,分别占总数的13%,且博士论文0篇,可以看出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研究领域研究得还不够深入,缺少高层次的文章。在国际会议和中国会议上,分别各有1篇文章,故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学者参与的学术会议较少。

表1󰀁相关文献来源比例图

二、研究主题

对23篇文献进行归类,归类的依据为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的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故由此得出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传播、新媒体产业、教育、人际交往、国际新媒体传播格局及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六个研究领域应用的分布状况。统计结果为,涉及网络舆情传播的有效篇数是7篇,新媒体产业的有效篇数是3篇,教育的有效篇数是2篇,人际交往的有效篇数是2篇,国际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有效篇数是2篇,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有效篇数是7篇,如表2所示。

从表2的统计结果来看,对新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居多,对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同样也比较多,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包括网络版权的研究、受众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研究、新媒体网络热点事件的研究等。再其次为新媒体产业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可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新媒体产业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再次是关于新媒体的教育、人际交往以及国际新媒体传播格局的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教育方式、

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

东南传播

124

125

传媒研究 — 新媒介研究人际交往方式乃至国际传播格局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但相信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渗透,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变化和影响。 

表2󰀁研究主题分布图

(一)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7篇是以网络舆情传播为研究内容,其中有6篇都是以微博为研究对象考察舆情传播的路径、规律,以及意见领袖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另1篇是以知乎为研究对象,揭示知乎用户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及知乎意见领袖用户如何影响网络舆情传播过程。

李菲,柯平,高海涛,张丹红,宋佳(2017)以新浪微博话题为实证案例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特质进行分析。提出4种新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模式,分别是“萌芽期——线性传播模式”、“酝酿期——裂变式传播模式”、“发酵期——交互性信息传播模式”和“爆发

期——高度融合传播模式”,[3]

并通过“大学生抑郁高发”话题为实证案例,探讨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质和要素。

翁士洪(2017)则通过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事件在微博中的舆情传播为例,得出的结果表明,公众网络参与公共议程重大事件微博舆情的传播和扩散以社会网络结构为基础,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媒体和明星名人用户在

微博舆情传播网络中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4]

翁士洪,张云(2016)他们认为微博等新媒体会重塑网络中各主体的行为选择,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议程出现新的模式,微博舆

情互动对公共议程的作用比传统模式要大。[5]

另外魏程瑞(2016)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问题疫苗事件为分析案例,认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络媒介权力,同时网络媒介权力也推动了市场、政府和社会权力

的重新分配和交割。[6]

刘凯(2011)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微博谣言传播、名声传播、粉丝信息沟通的研究。他认为新媒体研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不仅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而且对于用传统研究方法所面临的一些困境能够

得到有力的回答。[7]

另外孙遥遥(2017)认为政务微博代表的是政府部门的形象,其影响力和受关注度都很大,俨然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部分。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以江苏和吉林两省为例,对我国政务微博发展情况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行粉丝情况分析、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核心边缘分析,并针对结果提出政务微博建设策略。

微博是研究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主阵地,同时也

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有学者通过对知乎这一社交平台开展对舆情传播的研究。陈

静(2017)抽取了知乎网站中35990位具有一定活跃度的用户,分析数据得出:相较于娱乐化倾向明显、去中心化的微博平台,知乎或许可以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发出更多公共知识分

子群体的理性声音。

[9]

(二)对新媒体产业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3篇是以新媒体产业为研究内容,随着新媒体的诞生,一些依托于新媒体而生的企业也开始显露头角,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个人关系和个人行为的研究方面应用较多,而针对产业链和产业合作的较少。潘晓慧,金盟(2013)对深圳12家代表不同新媒体企业的板块项目合作网络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空间结构

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政策设计对合作网络的优化路径。[9]

另外他们还探讨了新媒体产业集群中的项目合作的交易型与非交易型的两个网络,对其合作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认为项目/产品、企业状况以及领导者的个人因素都对产业集

群项目合作关系网络有明显的影响。[10]

王念祖(2015)认为“三网融合”催生新的媒体业态及形态,以台湾和大陆期刊文献资讯网为数据源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发现,两岸研究存在差异:“大陆比较偏重概念性的分析,台湾则偏重实务方面的讨论”,以及“大陆重视构建中国式的产业发展模式,

台湾则关注于向国际取经。”

[11]

(三)对新媒体教育方面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2篇是以新媒体中教育方面展开研究,教育已经开始向信息化发展转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变。万昆,姜悦(2016)在对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中荣获特等奖的优秀课例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法,得出结论为,在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到充分体现,频次也更高,教学方式也更加多元

化。[12]

王晰巍,郭宇,曹茹烨,赵丹(2016)以清华同方电视官方微博发布的“科技有意思”的话题为研究主体,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企业知识共享结构特征、网络中心性和传播媒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知识共享网络为

松散网络,有利于显性知识共享。

[13]

(四)对新媒体人际交往方面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2篇是以新媒体中人际交往方面展开研究。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大,陈路路(2017)通过编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了湖南大学不同学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新媒体时,各学科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疏松,体现在平均需要通过3个中间人才能与其他同学取得联系,而在考虑新媒体作用后,平均只需要通过1.8个中间人即可

与其他同学建立联系。[14]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变得更为便利和简易,而网络虚拟社群已经成为大学生群聚活动的空间场域,社群成员之间通过信息交换、知识共享、社交互动和社会支持等参与方式在虚拟社群中交往互动。胡玉宁,丁明,伊鹏(2017)通过搜集整理“E梦园”新媒体综合服务平台QQ群的聊天记录,共得7684条有效记录,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显示出大学生虚

东南传播

拟社群成员的参与度以及交往过程的特征等。虚拟社群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集散地,高校管理者也应转变教育

观念,不断提高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的教育工作。

[15]

(五)对国际新媒体传播格局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2篇是以国际新媒体传播格局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当下的全球政治、社会与传播秩序。新媒体的到来,给世界也带来了新的全球公共场域。相德宝,张文正(2017)选取全球社交网络Twitter 作为研究对象,共搜集359个账号,对其社交媒体影响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媒体成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重要网络节点,美国、英国依然垄断新媒体时代的话语霸权,全球通讯社社交网络形成了以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和法新社为中心的网络结构,中国媒体在全球媒体传播格局重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通过彼此连接

在全球媒体传播结构中从边缘走向核心。[16]

另外,他们还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全球智库在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并认为中国智库应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话语创新

能力,增大中国智库国际社交网络影响力。

[17]

(六)对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

23篇文章中有7篇是以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为研究内容,这里为方便分类,笔者将以下几个方面放在一起综述,分别是:网络版权研究、文本信息分析研究、网络热点事件研究、信息获取及传播研究和体育报道研究。新媒体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方面的问题,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流动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刘小平,田晓颖(2018)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新浪微博中传统媒体微博及新媒体微博各50各作为研究样本,比较两者的信息传播规律。研究发现,信息在传统媒体微博网络中的传播较新媒体微博更为便利,新媒体微博权

利更为集中。[18]

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的消息获取信息,王心瑶等人(2018)通过对广东省流感事件中媒体接触情况进行网络调查,结果发现:公众通过电视(61.65%)和网络新媒体(61.30%)被动获取流感信息,运用新闻媒体官方平台(62.75%)和政府及专业机构平台(59.79%)主动获取信息。公众在流感事件中新媒体使用程度较高,对官方网络平台信息信任度较高,所以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应重视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影响。[19]

余钧(2017)通过对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文本分析”、“信息分析”、“内容分析”以及“文献分析”为检索关键词进行研究对象,发现对新媒体的文本信息热点包括舆情分析、规律探索、形象分析、行为研究、影响研究、意义研究、大数据分

析等。[20]

陈维超(2018)以CNKI数据库中的有关网络版权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探讨了我国网络版权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21]

李强(2013)通过搜集足球赛时的互动微博以及带有“#”符号的话题微博对体育新媒体报道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研究表明,特定的体育迷显出参加传统和非传统媒体对话的兴趣,在少数

情况下这些对话会转变成交互式。[22]

杨丽,吉小叶,任锡源(2017)以CNKI收录的2012~2015年期间786篇有关微信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微信研究的基本状况、核心

传媒研究——新媒介研究作者和核心机构、热点及前沿等视角进行分析,发现微信、

自媒体、腾讯、社交媒体及新媒体时代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而媒体融合、媒介素养、网络舆情、微信营销、微信

公众号等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新焦点。[23]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态和媒介生态,微博这类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胡改丽,陈婷,陈福集,王鹏博(2016)以近年来发生的影响力大的30件网络事件为研究样本,选取影响力大的新闻网站、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媒介,分析后得知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然强大,但其作为社会信息源的功能属性被消解,民众获取信息的渠

道更加多元化。

[24]

三、研究趋势

本研究所收集的23篇新媒体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文献的发表年份分别为:2011年1篇,2013年3篇,2015年1篇,2016年5篇,2017年9篇,2018年4篇。其分布如表3所示。 

表3󰀁文献数量变化趋势图

从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兴趣呈抛物线趋势,2011年一篇,2015年以前仅有4篇,2016年、2017年两年有文章14篇,说明近几年是该领域研究的活跃期。到2018年,数目下降到4篇,说明研究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有减少。此外笔者在对新媒体种类在不同年份研究数量的分析中,发现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新媒体研究对象的聚焦点不同,其分布如表4所示。

表4󰀁新媒体种类研究趋势图

如表4所示,2015年以前以新媒体产业集群的研究为主,可以认为2015年以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开始通过社会

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

东南传播

126

127

传媒研究 — 新媒介研究网络分析方法,探讨新媒体产业发展模式。2016年至2018年,微博这一新媒体成为研究者的热门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微博这一平台的网络舆情传播、信息流动、人际交往、热点事件等方面,可以说,学者们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对微博这一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全面。2017年以后学者们将视野逐渐转向国际传播格局,借助国际智库、Twitter等平台,分析新媒体传播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上述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新媒体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可以看出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研究领域的应用并不是很多,且研究质量也不够高,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仅有一篇,且年份是2011年,由此可以说业界学者对新媒体在社会网络分析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的大致方向是“产业集群——新媒体平台——国际传播格局”这样一个路径,可以看出研究学者的视野越来越宽,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开始研究国际间的新媒体传播格局。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新媒体领域中的应用优点是明显的:利用大规模网络数据挖掘获取虚拟关系结构数据,借此可以分析其背后的内容互动、传播。在谣言传播等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其传播的信道结构分析,有助于发现谣言传播的机制问题;在舆论生成的研究中,对网络群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结构化分析,可以相对有效的确定舆论的传播范围和方式;在信息传播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提供结构化视角,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分析,通过对“关系数据”等的处理,可以对其结构特征进行规律性的总结梳理。

此外,目前已有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过于僵化,一味沿着前人的研究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学者容易走向纯结构化的研究方向,而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在研究中,不仅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化分析,也要同时顾及研究对象的意义、价值等。因此对新媒体领域的研究,要注重复合关系的分析,结构、内容二者兼具。 注 释:

[1]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

[2]刘凯.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若干研究议题中的应用——互联网结构化研究视角[J].新闻界,2011(9).[3]李菲,柯平,高海涛,张丹红,宋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监管研究[J].情报科学,2017(10).[4]翁士洪.公共议程中网络参与的社会网络分析——以柴静《穹顶之下》纪录片事件的微博舆情传播为例[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7(01).[5]翁士洪,张云.公共议程设置中微博舆情互动的社会网络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1).

[6]魏程瑞.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微博意见领袖的网络媒介权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7]刘凯.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新媒体若干研究议题中的应用——互联网结构化研究视角[J].新闻界,2011(9).

[8]陈静.知乎用户网络与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8).

2019年第12期(总第184期)[9]潘晓慧,金盟.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新媒体产业合作关系

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新媒体产业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潘晓慧,金盟.新媒体产业集群项目合作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3).

[11]王念祖.两岸三网融合研究概况与热点对比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5(11).[12]万昆,姜悦.技术支持下的优课师生互动行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6).[13]王晰巍,郭宇,曹茹烨,赵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共享网络结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情报资料工作,2016(5).

[14]陈路路.新媒体下高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教育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7.[15]胡玉宁,丁明,伊鹏.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生虚拟社群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8).

[16]相德宝.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全球媒体传播格局及其社交网络影响力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个自信”:新起点、新思想、新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年度)[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15.[17]相德宝,张文正.新媒体时代全球智库社交网络影响力探析[J].国际展望,2018(1).[18]刘小平,田晓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微博社会网络特征对比分析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5).

[19]王心瑶.基于18年初季节性流感疫情广东省公众媒体接触情况现状分析[A].󰀁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复旦大学2011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太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中安标准(北京)医学研究院.健康中国-第四届亚太卫生应急与救援国际大会论文集[C].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复旦大学2011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应急管理协会IAEM亚太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中安标准(北京)医学研究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2018:1.[20]余钧.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本信息分析:应用演进与热点领域[J].情报探索,2017(10).

[21]陈维超.基于共词分析的网络版权研究热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8(11).

[22]李强.体育新媒体报道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8).[23]杨丽,吉小叶,任锡源.基于知识图谱的微信研究热点及动向的可视化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7(1).[24]胡改丽,陈婷,陈福集,王鹏博.新媒体视角下网络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结构及模型研究——基于2012-2014年30件网络热点事件[J].图书馆杂志,2016(10).作者简介:

张雪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玉平】

东南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