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122, , xx
XX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华东地区跨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境内山河秀 丽、人文荟萃、稻香鱼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横卧江淮,素为长 江下游、淮河两岸的〃鱼米之乡〃。
安徽省与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河南省和江西省六省为邻。 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 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 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 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的药材。
XX道地药材:
芍药、牡丹、菊、法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 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XX
毛葭科芍药属 药用部位: 根皮,花 功效:
1/8
牡丹皮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还有降低血压、抗菌 消炎之功效生长环境:
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 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 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栽培技术: 栽植:
土壤要求质地疏松、肥沃,中性微碱。将所栽牡丹苗的断裂、病根剪除, 浸杀虫、杀菌剂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盆钵或坑内,根系要舒展,填土至盆钵或坑 多半处将苗轻提晃动,踏实封土,深以根茎处略低于盆面或地平为宜。
浇水:
栽植后浇一次透水。牡丹忌积水,生长季节酌情浇水。北方干旱地区一般 浇花前水、花后水、封冻水。盆载为便于管理可于花开后剪去残花连盆埋入地 下。
施肥:
栽植一年后,秋季可行施肥,以腐熟有机肥料为主。结合松土、撒施、穴 施均可。春、夏季多用化学肥料,结合浇水施花前肥、花后肥。盆载可结合浇 水施液体肥。
XX木瓜
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 功效及作用:
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 气水肿。
生长习性:
2/8
宣木瓜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分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 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好。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 荒山野岭,田边地头,房前屋后均可种植。
高产栽培:
1、整地与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精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做成高畦, 等待播种。
2、播种:
播种期初夏秋冬皆可。杆插繁殖选一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截 成
20厘米长的插穗,每根带芽眼3个。下端削成马耳形,放入500Ppm的ABT 生根
粉溶液中浸泡一下,稍凉,即可按行株距15x10厘米,插入整好的畦面 ±o若采用塑料薄膜小弓棚培育更好。培育1年后即可移栽。
3、田间管理:
宣木瓜成活齐苗后,应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经常浇水,阴雨天气及时 排水。定植后前几年,可适当间作些矮杆作物,以便以短养长。并修剪成自然 开心形的植株。每年冬季追肥一次:
每亩追施土杂肥3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
4、病虫害防治:
叶枯病于发病初期用多菌灵防治;锈病于发病初期用粉锈宁防治。天牛用 辛硫磷蘸药棉塞入蛀孔杀灭。
5、收获与加工:
宣木瓜于小暑后果皮呈青黄色时即可采摘。将采摘的瓜果切成两半晒干或 烘干即可入药出售。
3/8
女贞
XX女贞属XX或XX
药用部位: 果实,XX 功效:
女贞果实药用,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中药称为女贞 子。性凉,味甘、苦。有滋养肝肾,强腰膝,乌须明目的功效。用于眩晕耳 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耳鸣耳聋、须发早白及牙齿松动等症 状。
形态特征:
叶片常绿,革质,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先端锐尖至渐尖或 钝,基部圆形或近圆形,有时宽楔形或渐狭,叶缘平坦,上面光亮,两面无 毛,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圆锥花序顶生;果肾形或近肾形,花期5~7 月,果期7月至翌年5月。
生长习性:
女贞耐寒性好,耐水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荫。为深根性树种,须 根发达,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但不耐瘠薄。对大气污染的抗性较强, 对二氧化硫、氯气、敏化氢及铅蒸气均有较强抗性,也能忍受较高的粉尘、烟 尘污染。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在红、黄壤土中 也能生长。生海拔
2 900米以下疏、密林中。
对气候要求不严,能耐-12°C的低温,但适宜在湿润、背风、向阳的地方栽 种,尤以深厚、肥沃、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女贞对剧毒的汞蒸气 反应相当敏感,一旦受熏,叶,茎,花冠,花梗和幼蕾便会变成棕色或黑色, 严重时会掉叶,掉蕾。
四大皖药:
4/8
毫菊毫白芍XX茯苓滁菊 毫菊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 别名:
滁菊、亳菊、XX、XX、XX 性状特征:
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状。离散。舌状花位于外围,雌 性,类白色或淡黄白色,劲直,上举。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 位于中央,常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体轻,质柔润。气清香, 味甘,微苦。
功效:
散风清热,平肝明日。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栽培技术: 习性:
亳菊品质优良。菊花生长适温在18—21℃,最高32℃,最低10℃,地下根 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因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带气温十分适宜。另 外,菊花为长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长日照下,利于茎叶营 养生长,每天
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则利于花芽发育,所以菊花要在 11月初才能盛
开。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产地,以亳菊最靠南,可避免花期霜冻 的伤害,所以其品形俱佳。
采制: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毫白芍
双子叶植物药毛食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 功效:
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养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 汗等功效,适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 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
形状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光滑无毛。叶 互生;具长柄;2回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 楔形,全缘,叶缘具极细乳突,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下面隆起, 叶基部常带红色。萼片3,叶状;瞽英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花 期5〜7月。果期
6〜7月。
生长习性:
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性喜阳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 在年均温14.5℃, 7月均温27.8℃,极端最高温42.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芍药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发出土,4 —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花期 5月,果期6 —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是芍药贰含量最高时 期。
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播种后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 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种植要求:
一般多选择排水良好,通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栽前应精耕细 作,深耕30・4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 500〜4 000 克作基肥,耙平作成宽L3〜2.3米的高畦,如雨水过多,排水不良,畦宽可减 至1米左右,畦间排水沟20〜30厘米,畦长可视地形而定。芍药忌连作。
病虫害:
白芍病害较多,常见的有灰霉病和锈病,可清除被害枝叶并烧毁;雨后要 及时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1: 1: 100波尔多液,10天喷1次
连喷3次。锈病,在发病初期用97%敌锈钠400倍液喷雾防治。虫害有蟒峭咬 食根茎,可用90%敌百虫拌饵料诱杀。
6/8
繁殖技术: 分根繁殖:
分根繁殖是芍药生产上常用方法,生产周期短。收获时,将芍药芽头从根 部
割下,选健壮芽头,切成小块,每块芽2〜4个,芍芽下留2厘米长的头,以 利生长,随切随栽或暂时沙藏、窖藏后再栽,芍药8〜10月种植,按行株距50 厘米x30厘米,穴栽,穴深10厘米左右,每穴放芽头1〜2个,芽苞向上,放 平,然后覆土
5厘米左右,盖实。每亩栽2 500株左右。
田间管理:
早春松土保墙,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次,结合锄草在根部培土,10月下 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处剪去枝叶,根际培土约15厘米,以利越冬。 第二年起每年追施肥3次,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上旬,施稀人粪尿,第二次在 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千克,第三次在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
1500.2 000千克。第四年收获前追肥2次,追肥时宜于两侧开穴施下。芍药一 般
不需灌溉,严重干旱时,宜在傍晚灌1次透水,多雨季节,应及时排灌,每 年春季现蕾时要及时将花蕾摘掉。
XX茯苓
多孔菌科茯苓属 药用部位: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功效:
利水渗湿、XX脾和胃、XX 形态特征:
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 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 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平伏,伞形,直径0.5〜2毫 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 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泡子椭圆形至圆柱形, 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生长环境: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野生在海拔600・1000m山区的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 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树种的根际。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 树的根部,其土质为砂质适宜。
泡子22・28℃萌发,菌丝18・35℃生长,于25・30℃生长迅速,子实体18・
26。(:分化生长并能产生泡子。段木含水量以50%-60%、土壤以含水量20%、 pH3-
7、坡度10。・35。的山地砂性土较适宜生长。在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有利获
等 的生长。
滁菊
菊科菊属;我国四大名菊(滁菊、杭菊、怀菊、亳菊)之首。 形态特征:
正宗滁菊株高80—90cm,主茎直径0.5-0.9cm,呈紫绿色,生长期需2—3 次分枝,第一次分枝时长约20—30cm,头状花序。全生育期约10个月,每年2 月中下旬萌发,10月底采收。单株着花约110—220朵,有效花约80—150朵。 花盘直径4—5cm,花蕊直径1.0 — 1.5cm,金黄色,花瓣135—138片、玉白 色,单片长L5-l.7cm,宽0.2—0.4cm,百朵鲜花重约80-110克。
功效:
滁菊偏肝阳,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高血压中医辨证 属肝阳上亢者可将滁菊、决明子代茶饮。
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