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方言反映文化

方言反映文化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关山迢迢,隔不断缕缕乡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句句乡音。

生活工作于外地,免不了思念家乡,想家乡的风土人情,想旧时在家乡的生活。老乡聚会,大家总会谈论起家乡的方言土语,并常常为一些方言词语的奇特发音而哄堂大笑。笑过之后,也许有人会突然发问:为什么各地会有如此不同的方言?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荒诞的解释。原先,天下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后来,人类进化了,互相商量着把烧透了的砖当石头,用石漆当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一直通到了天上。上帝怕了,他说:“看啊,他们成为一样的人,说一样的话,召集起来便做出这样的事来,以后他们要做什么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上帝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产生了语言分歧。

方言的分歧到底是怎样造成的,这个故事,当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但它至少反映出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就已开始思索方言的问题了,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语言是怎样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人从地理环境寻求解释,说苏南和苏北由于隔了一条长江,因此造成了语言上的差别。但同一条长江为什么没有把湖北话和四川话再分成两种不同的方言呢?可见,自然条件不是造成语言分歧的根本原因。

形成我国众多方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古代中国随人口的日益增加,疆域的日益扩大,国家经常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从而使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的。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因各自相对的演变,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日积月累,各地区的语言便逐渐产生了差异,形成了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形成的。

其次,我国古代,因社会动荡和战乱造成的多次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末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过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的,不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加之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触,因此,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的系统。

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例如,两广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区,但自周秦以来,大批汉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人口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比土著民族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人的语言也难避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纳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

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总之,汉族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语言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于是逐渐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于不同地域的方言。

二、

方言中含有大量有关人文的、自然的许多知识。某种方言反映出的不仅是当地方言的特色,更能折射出方言区的诸多文化现象。因作者籍贯的关系,下面以自己的母方言——民勤方言为例,简要说说方言的文化价值。

1.反映历史面貌

方言往往反映出一定地域内的历史面貌。从民勤方言保留使用的许多少数民族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勤历史上是汉族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从其中夹杂的许多其他方言词语中,我们可以认同民勤人口来源于移民的说法。这一点在本书《影响民勤方言的因素》中有详细论述。

研究方言中地理名词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考溯历史。

饱经历史的风雨,今天,民勤仍保留了许多古地名,反映着民勤的历史风貌,闪烁着各族人民开发绿洲的光辉,含有极为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其中有与历史上政治、军事活动有关的地名,如西沙窝中有一系列烽燧,较大的有黑水墩、四方墩、沙岗墩、水池墩、梧桐墩、团墩、天广墩、芨芨井墩、红柳墩、古城,连城、马茸、三角城等。这些名称有规律地呈线状排列,均直接或间接地与长城有关,可以显示出长城所经过的地方。将其连接起来,即能找出长城的大致走向,可作实地调查时的参考。

有以古代的城、堡、寨、营等命名的地名。这些在今天的民勤绿洲上星罗棋布,俯拾皆是。溯其来源,最早是汉代的,大部分是明代的。这些名称的实体有的早已废弃,深陷沙漠之中,有的连遗址也无处寻觅,而更多的在今天则完全改变了当初的军事性质,发展成了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乡、镇驻地。尽管如此,它们的名称却一直袭用至今。如古城,连城、三角城、重兴堡、昌宁堡、蔡旗堡、红沙堡、大滩堡、中营、西营、花寨、孙指挥、复指挥等等。研究这些名称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考溯历史时期军事斗争的形势及其边防要塞的变化等。

有与历史上移民有关的地名。民勤县湖区红柳园以北的村名,多源自《千字文》。如《千字文》中“天地玄黄”四字,相应地就有“天字号”、“地字号”、“玄字号”、“黄字号”四个村名;“云腾致雨”四字,即有“云字号”、“腾字号”、“致字号”、“雨字号”等村名。有的还分为东、中、西号或上、下号。如“下润西号”、“秋成上号”等。这种名称反映了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的迹象。这在后面《民勤人口源流》中有详细论述。

有与屯田的水利设施有关的地名。绿洲农业,须兴修水利。今天民勤绿洲上以“坝”、“闸”、“渠”、“河”等命名的村、乡、镇名比比皆是,其大多为历史沿袭而来的古称。如大坝、六坝、小坝、东坝、头坝、泽家闸、六闸口、西渠、中渠、东渠、外渠、新河、夹河、外河等等。由这些名称可以看出古代民勤绿洲河渠密布,水系纵横。

2.反映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变迁

民勤地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干旱少雨,风沙大。这里的人民与浩瀚无垠的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缘于此,民勤方言中便有许多与风沙有关的词语。如沙窝、马冈、沙梁、沙滩、沙井子、沙枣树、沙枣花、沙枣子、沙葱、沙竹、沙米、沙米凉粉、风墙、黄风、黑风、老风等等。于此相关的还有红柳、芨芨、梭梭、芦草、蒿子、酸胖、毛条、马刺秆、骆驼蓬、花花菜等沙生植物名词。这些名词基本反映出了民勤绿洲的自然生态环境。

有些词语则反映出民勤人民与风沙作斗争的生活情景。如插风墙、压沙、柴湾、护柴湾、草湖份子、盖井、续火、立招子、进草湖等等,反映了人们防风治沙,或在沙漠中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前,风沙沿线还有所谓“柳会”、“柴会”、“风沙会”、“羊头会”等自发的群众组织,禁止在风沙线打柴、铲草、刨根。

《五凉考治六德全集》第二卷《镇番县志》载:明末清初,民勤仍然是一个“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繁荣胜于内地”的富饶美丽之乡。“木多榆、杨而槐、桑、桐并茂”。“果具常品,桃,杏,枣,梨随在有之。葡萄分青紫二色,苹果为上品,惜所殖无多也”。青土湖一带,曾是“碧波荡漾,芦苇丛生,野鸭成群,游鱼可数”的湖泊景观。历史上因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红柳岗、红柳园、红柳墩、柳林湖、柳条湾、白茨湾、毛条井、梭梭门子,梭梭湖,坝王梁、茨井子等。这些名词反映出民勤当年,红柳、柳科、梭梭、毛条、花棒、坝王、白茨等灌木、半灌木到处皆是,因而植被良好。如今却徒有虚名。

石羊河中游地区,名为“湖里庄”、“湖沿庄”、“湖底庄”的村名,仅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就有40余处。它们多沿古河道或扇缘展布。今天虽已无水,但仍称其为“××湖”,如史家湖、黑马湖、西湖、扎子沟湖、野马泉湖、羊头湖等。据此可以推知,历史上石羊河中游地区,曾有为数众多的山泉水汇成的大大小小的河道湖、牛轭湖。《水经注》记载的武始泽,即在这一地区。而今这里却成了农田和村落的所在。石羊河下游民勤湖区的沙窝碱滩中,称“湖”的名称很多,如麻茨杆湖、东麻岗湖、调元湖、马王庙湖、车头湖、东湖镇等,均名不副实了。但据考证,历史上这里确是石羊河终端湖泊所在。《禹贡》称其为“瀦野泽”,《水经注》称其为“休屠泽”,唐代称其为“白亭海”、“狄回海”,明代还有“柳林湖”、“青土湖”的名称。只是由于在绿州平原的长期开发中,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滥垦滥牧,尤其是中上游地区的盲目垦殖,大量用水,导致终端湖泊逐渐干涸。

民勤绿洲周围的沙漠、假戈壁中有许多以“井”命名的地方,如由西向东依次有徐家井、半腰子井、红果子井、梭梭井、矛子井、宋家梁井、板滩井、小井子、赵家沙井、北石榴井、袁家锅头井、马家井、九个井、孙家井、三个井湾、丘家井、黑坑井、西河井、白土井、下八浪井、黄家井、四院井、青沙窝井、据家井、芦草井、甘草秧井等等。过去,这些地方的确有井,这些井并不很深,但井水旺盛,牧民以之解决牲畜饮水问题。这一方面反映出过去民勤绿洲周围的生态良好,同时也反映出过度放牧的事实。

3.反映民俗风情

各地的民俗风情无不在方言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语言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央媒、提亲、纳采、许字、卜吉、换帖、押婚、纳吉、送婚、订婚、回礼、请期、婚帖子、通信、娶亲、陪嫁、抱轿、迎亲、回亲、拖婚、撒帐、看酒、攘床、当咻、铺床、踏门、尝汤、回门、站对月等等反映出民勤的婚俗。

新人结婚的当晚,父母要请德高望重、双福双寿、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为新人“铺床”,认为这样可以将“铺床”者的红运带给新婚夫妇。“铺床”者要在新人的被褥中暗放一些红枣、花生之类的东西,寓早生贵子,男女夹杂,花花而生的意思。铺床时,铺床者还要说一些祝愿新婚夫妇的吉利话。

新婚第二天,新妇要下厨做饭,或臊子面,或拉条子,请公公、婆婆、阿伯子、嫂子、小叔子、小姑子及亲朋好友品尝,此谓之“尝汤”。目的一是鉴定新妇的厨艺,二是为新妇认识婆家尊长亲邻创造机会。“尝汤”时,新妇要亲自用条盘端饭请公婆等人一一品尝,并要求叫出他们的称谓。由于新妇含羞,一些爱开玩笑的人便乘机插科打诨,以博全场欢笑。如请公公“尝汤”时,媳妇要说:“请爹尝汤。”有人便故意大声说:“听清楚了没有?”众人故意装聋卖哑:“没有——”如此反复“难”,直到新妇大声叫出“请爹尝汤!”,方肯罢休。唐诗有:“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诗句。未想唐代的这种民俗竟在民勤方言中得到了印证。

停尸、老衣、穿老衣、点纸、入服、开眼光、弇棺、含玉、倒头饭、长明灯、指路、银庙、奠酒、引魂幡、丧盆、抬灵、打坑、孝帽子、长孝、扶三、丧杖、爬草窝子、烧七、大斋、小斋、撒灯、点主、跑桥、放食、报恩、致祭、背材头等等反映出民勤的丧俗。

民勤死者一般要停放七天,期间棺材不封盖,一是等外地亲属赶回瞻仰死者遗容,二是防止死者假死复活。第七日,请木匠用特制木楔钉严棺盖,此谓之“弇棺”。弇棺时不能用金属钉子,钉棺盖时,众人齐哭,并喊:“某某(死者称谓)躲钉!”

人去世时穿着的衣服称之为“老衣”,一般由亲人为其制作,也有自己制作的。男人一般着长棉袍、马褂、瓜皮小帽等服饰,女人着老式服装。老衣不许用缎子,因缎子音同“断子”,所以忌讳。不穿皮衣,大小衣都没有钮扣,只缀飘带。

抢“金马驹”、喂“金马驹”、杀年猪、扫房、请先人、装仓、熬寿、燎天篷、拜年、打秋、打醋炭、闹秧歌、剜瓜牙、插柳杨、戴花绳子等等反映出民勤的节俗。

腊八拂晓,村民抢先到公用水井打一桶水,同时丢下一个馒头。这桶水要一路不落地提回家,倒在锅里。抢先者便说抢来了“金马驹”,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抢来“金马驹”后,开始用蚕豆、豌豆、扁豆、包谷、小麦、青稞、小米等五谷杂粮熬煮腊八粥。粥熟后,先要盛一碗端到自家地头,挖一坑倒入掩埋,喂“金马驹”,以示粮食丰收,食用不尽。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左右,全家人穿上新衣,孩子们怀揣馒头或包子来到大门外,大人按天干地支,或到牛棚、羊圈看牛羊睡卧的方向(据说牛羊睡卧的方向朝着“喜神” ),推算“喜神”方位。之后大家抱来柴草,燃起一堆大火。此谓之“燎天篷”。燎天篷时要燃放鞭炮,大人小

孩均要在鲜红的火焰上来回跨越,并高声呼叫:“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等吉利歌谣,祈望新年里吉祥如意。

笔者还记得一个有趣的习俗。小时侯随大人进山拉石头,或进草湖铲草,成年人往往在中途的某个路口或野外宿营地,哄诱我们这些初次外出的后生们用嘴衔驴粪蛋,称其为“衔驴粪”、“过驴粪关”。其目的一是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一些乐趣,二是要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记住往来路口或野外宿营地,防止迷路。

避讳是汉语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历史久远,传播很广。研究方言往往会发现方言中因避讳而产生的一些颇具特色的词语。例如民勤方言中,“死亡”一词,除非对某人怀有深深的怨恨,否则一般不直接表达,有多种避讳的说法。高寿老人寿终正寝,说“睡着了”;一般人死亡,说“没了”、“下去了”;英年早逝,则说“走了”;儿童夭折,则说“丢掉了”、“糟蹋了”。

4.反映人口源流

历代移民影响新移民区的语言,这是无庸置疑事实;同时,今天我们通过调查了解方言区的方言特征,又可追溯方言区人口源流。本书在《影响民勤方言的因素》中详细论述了历代移民对民勤方言的影响。

5.反映文化心理

方言反映方言区内人们的文化心理。近年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字。“八”就是“发”,“一六八”就是“一路发”。这种文化心理,也反映在民勤方言中。

或出于“移民”的缘故,或出于生存环境的缘故,民勤人心中有一个千年不解的情结——“奔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但民勤人不在乎这些,千方百计或举士、或经商、或做工,走出大漠,奔向外面的世界,谋求新的生活环境,故有“天下有民勤”之说。

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个普通人,要走出大漠,开创一个新天地,并能安身立命,并非易事。民勤人办教育、学文化,苦苦追求的就是要练就外出谋生的本领。在民勤人心中这是走出大漠的最好的途径。因此,历代民勤人只要衣能遮体,食能果腹,就一定要送儿孙上学堂识文断字,外出谋生,支撑门户。“生活”(毛笔)、“种书田”(供孩子读书)、“摸牛尾巴”(种地),这些方言词语,典型地反映出民勤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如果孩子调皮不爱读书,家长就会训斥:“不好好种书田就摸牛尾巴去!”在民勤,不爱读书的孩子,会受到人们的鄙夷:“那是个摸牛尾巴的货!”

“儿女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反映出民勤人注重血缘关系;“家不和了外人欺”,反映出民勤人看重家庭团结;“指亲哩,靠邻哩,肚子饿的拧绳哩”,反映出民勤人强调自食其力。凡此种种,都透视出民勤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

6.反映物产资源

一定地域内的物产资源也往往从方言中反映出来。“打瓜”、“瓜碗” 这两个词语,恐怕是由民勤人民创造的。

民勤地处沙漠地带,沙性土壤多,环境无污染,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瓜果的条件非常优越,因此民勤盛产瓜果,而且品种繁多。如西瓜、甜瓜、香瓜、玉瓜、白兰瓜、郁金香、甘蜜宝等等。最著名的是以气味芳香、汁液甘甜而享誉海内外的黄河蜜瓜。此瓜有黄白两种,皮如金银,肉似翠玉,香甜可口,易储耐运,深受客商青睐,旺销全国市场,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盛产瓜果,所以民勤人吃瓜十分豪放。招待来客,或自己食用,无论男女老幼,十斤八斤的大瓜擦洗干净,或当头,或拦腰,一拳头砸开(打瓜),一人一半,端在手中或用筷子,或用勺子,享用其中甘甜的瓜瓤。吃完其中的瓜瓤,便“制造”出一个“瓜碗”。外地人见之往往惊讶不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沙漠中有许多沙生植物,如沙棘果、锁阳、发菜、沙枣、沙米、沙葱等等。这些东西,生活困难时期是人们的救命粮,如今成了馈赠亲友,招待贵宾的独具特色的“沙生”特产。沙棘果可以做饮料,锁阳可以入药。尤其是沙米,既可以做饭,也可做凉粉,以蒜辣酱醋调之,味道鲜美无比。沙葱可生吃,也可熟吃;可包饺子,也可淹制,鲜美无比。

7.反映工匠手艺

民勤先民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其中就有很多工匠、艺人。这在民勤方言中反映得非常突出。例如,铁匠、木匠、皮匠、毡匠、石匠、铜匠、银匠、画匠(专门从事绘画的人)、染匠、裁缝、骟匠(阉割牲畜的人)、箍桶匠、漏斗匠、锥锥匠、箩儿匠、箍炉匠、泥水匠、油油匠、挂面匠、戏子匠、吹吹匠、油壶郎等等。这些词语反映出当年民勤工匠、艺人之多。他们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促进和繁荣了当地文化。2004年,电视台“留住手艺”栏目到民勤专门采访录制了皮匠制皮、毡匠擀毡的工艺流程。

民勤无论城乡,商店都不卖食醋。不是民勤人不吃醋,而是民勤家家户户都会用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酿醋。用青稞、麸皮酿制的食醋汁酸色正,味道香醇,在河西地区很有名气。民勤方言中“夏醋”、“冬醋”、“拌醋”、“试醋”、“曲子”、“压曲子”、“压醋”、“嗒醋”、“尝醋”、“折醋”、“白醋”、“酽醋”、“陈醋”、“醋糟子”、“醋神儿”、“醋缸”、“醋坛子” 等词语便反映出这种传统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工匠及其手艺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但这种手工酿醋工艺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

在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认识汉语的统一性和分歧性在汉语教学,尤其在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很大的作用。中小学教师了解一些汉语方言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学生对整体汉语的认识,善待汉语丰富的资源,真正把汉语当做一种极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在广大的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