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 .(2)阡陌交通 ..(3)博学善属文 .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答案】(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交错相通 (3)擅长,善于 (4)停止
【解析】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如:交通,交错相通。 2.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答案】(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文中的重点词语: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怡然, 高兴的样子。但,只要。趣,乐趣。
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答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
答【解析】第一问:根据题干“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以及文中他说的话“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不是真的在抚琴,只是做出抚琴的样子。第二问:分析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根据前文可知他的家境贫案
寒,但是从他的言行和举止看,面对贫困的生活,他能自得其乐,可以看出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 】
不参考译文 是[乙,]他只陶潜是字做
(二)
元出【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抚亮
,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年的
轻样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的
时。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候这
(《小石潭记》)
志反【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
①
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 焉。窥之正黑,投以映向
③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高了
远他,无拘学
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②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③箭:小竹子。④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⑤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⑥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 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答案】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解析】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根据句意:“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推断停顿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石城山记》) ..B.寻之无所得(《小石城山记》)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C.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投以小石(《小石城山记》) ..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答案】D
【解析】A.表修饰/表转折。 B.寻找/不久。 C.因为/用。 D.都是“大约”。 故选D。
3. 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⑥
④
⑤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A.真诚,真心。B.真实,实情。 C.如果。D.确实,的确。 A.改变。B.经过,经历。 字义 (1)愈以为诚有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C.抵偿。D.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答案】(1)D(2)B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①“愈以为诚有”意思是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诚:确实,的确。确实。故选D。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意思是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更:经过,经历。故选B。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②是二者,余未信之。
【答案】(1)有人说“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2)这二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或:有人。以:用来。慰:慰藉。是:这。
5. 这两篇短文都是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都在景物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情,作者写小石城山景美,却位于偏远的夷狄之地,其用意何在?
【答案】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解析】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7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这篇山水游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6. 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和小石城山这两个景点,想请班上每一个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或小石城山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你所设计的景点名称是什么?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
示例:“听水轩”
依据:“闻水声,如鸣佩环”。
【答案】示例:“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解析】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根据文中所写景物,可选“竹林”“石潭”“游鱼”,仿照示例,用一个生动的带有描写性的词语来拟名。如,观鱼台,依据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
参考译文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三)
【甲】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
【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宋起凤《核工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______ .(3)核侧出浮屠七级______ .(4)负卷帙踉跄行______ .
【答案】(1)并列,紧挨着 (2)同“横”,与“纵”相对(3)层(4)背着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了通假字。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B.左右度之无不宜 伯牙游于太山之阴(《<列子>一则》) ..C.睡足徐兴乃尔 太祖乃悟(《赵普》) ..
D.雕栏相望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表示转折和承接,B项分别是代词和结构助词,C项译为“就”,D项分别是代词和助词。
3.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答案】无不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因”“凭”“若”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一处。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答案】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解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5.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但也有不同,甲文说明对象为______,突出“______”的主题;乙文说明对象为______,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唐张继《枫桥夜泊》中诗句回答)的意境。
【答案】核舟大苏泛赤壁桃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析】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但说明对象又不相同,要表达的主题也不相同。前者主要表达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后者主要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6.甲乙两文都写了众多人物,他们神态情趣各有鲜明的特征,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通过富于特征性的艺术细节处理,集中而精确地表现出丰富的生活内容,突出了古代微雕工艺者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卓越的成就。(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摹属于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侧面衬托,主要是衬托出精巧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卓越的成就。
【参考译文】
【乙】文: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他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冻得瑟瑟发抖.山脚处建有一座古老的神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慢慢的脚步声。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纳须弥于芥子”大概就是如此吧!
(四)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這遥游》)
【注】①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化而为鸟 化: .(2)怒而飞 怒: .
(3)天池也天 池: ..(4)其广数千里 广: .(5)未有知其修者 修: .
【答案】(1)变化 (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天然形成的水池 (4)这里指宽 (5)长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修”是“长”的意思;“怒”是古今异义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是(这)、徙(迁徙)、于(到)”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背(脊背)、若(好像)、垂(悬挂)”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于飞到“南冥”,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风力(外力);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乙两文所述的鲲鹏,借助于“风力(外物)”飞到“南冥”,其目的是表达想要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人应有执着的信念。(2)人要有雄伟的气魄。(3)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得到的人生启示。可依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从“事物相依”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依据“鲲鹏”从“远大理想”等角度来谈启示。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
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乙】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做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象垂到天边的云。舞动翅膀飞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到南冥(南海)去。
(五)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乙】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
(《庄子·天下》)
【注】①多方:知识渊博。②舛(chuǎn)驳:错乱驳杂。③中:得当、恰当。④饰:这里有蒙蔽之意。⑤易:改变,更换。⑥囿:局限。⑦为怪:制造奇谈怪论。⑧柢:根本。⑨倚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谓大同 B.安知鱼之乐 如鸣珮环,心乐之 C.请循其本 本末倒置 D.说而不休,多而无已 大势已去 【答案】A
解析】A项,是:代词,这/代词,这。
B项,乐:名词,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C项,本:名词,最初/名词,树根。
D项,已:动词,停止/副词,已经。故选A。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答案】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确定的! 【解析】全:完全,完备。
3.请用“/”标出文段【乙】中画线句的停顿(限两处)。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答案】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解析】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本。由句意可知,“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是一个层次,说的是惠施的凭借;“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是第二层次,说的是惠施的做法;“此其柢也”是第三个层次,指出了惠施这样做的根本,因此,根据句意内在的逻辑关系,应划分停顿为: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4.文段【甲】中,庄子最后是如何辩驳惠子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庄子抓住“安”的多义做文章,转换话题,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解析】作答此题,应先梳理文章大意,了解二人辩论的经过;还要知道“安”的多重含义:“安”表示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怎么”,也可以理解为“在哪里”。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庄子抓住“安”的多义做文章,转换话题,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5.文段【乙】中,庄子批评惠子“其言也不中”,那么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④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
【解析】作答此题,应先梳理文章内容,根据庄子对惠施的评价来推断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庄子评价惠子的话有:“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不辞而应,不虑而对”“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可以概括为:①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④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
(六)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 旨: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 .(3)不日进则日退 日:____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虽:__________ .
【答案】(1)甘美 (2)困惑 (3)每天 (4)即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类活用的不同。古今异义词如“旨”古义味美、甘美,今义是意义、目的。“虽”在古文中有两种意思,“虽然”表示事实的确是这样,“即使”表示假设。文中面墙之士“既不出户,又不读书”不会有贤能,表示假设,翻译为“即使”。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答案】(1)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2)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注意句式特点等。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故,所以,因此。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学,做学问。日,每天。
3.给下列句子断句(两处)。
不 幸 而 在 穷 僻 之 域 无 车 马 之 资 犹 当 博 学 审 问
【答案】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可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分别是独立的意思不可分割。
4.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答案】①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②实践出真知;③学习的态度及好的学习方法对人生的重要性;④开阔眼界;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⑤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⑥“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如: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首先要整体阅读原文,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文章中心和观点态度,然后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启示,注意感悟和启示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甲文讲的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句话强调学习要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句是强调学习遇到困难要勉励自己。乙文作者观点是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指学习要与人交流,“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结合实际时从自己的学习实际出发,如做题,阅读,背诵等。
【参考译文】
【乙】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每天进步,就是每天后退。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探究,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不能帮助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圣贤,还须要好好学习,现在的人能不努力(好好学习)吗?
(七)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 .(3)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 .
【答案】(1)以……为亲(2)女子出嫁(3)兴起(4)憎恨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亲”:以……为亲。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是智也 ..
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 ..【答案】C
【解析】考查一词多义。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舟,为人五”两句中的前者介词“给”,后者动词“雕刻”。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这、此。D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答案】(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这是不(愿意)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解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
④
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信”“修”“是”等词语的翻译,“)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判断句的翻译。
4.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析】筛选和提取重要信息。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乙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找到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内容句。这是提取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5.(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答案】(1)大同(2)天下可运于掌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大同”的理想社会。具体内容是即“大道之行也……故外户而不闭”,也就是甲文中“是谓大同”之前的所有文字内容。(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天下可运于掌”。也就是说要治理天下,需要推恩,就是施行仁政。最终目的还是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参考译文】
【乙】 (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按摩肢体,(这人)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去做,不是不能做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按摩肢体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八)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冑: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 ..C.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 ..D.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 ..【答案】A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中的“故”都是“所以”的意思,B:表转折;表修饰。C:才能;良材,指好马。D:因为;表修饰。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或”“尽”“盈”“驽钝”。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案】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曰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俄死不受”与“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形成对比,“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
①
②
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与“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形成对比,强调了良马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以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识别人才;乙文强调了评价一个人要看他的德行。
【参考译文】
【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喝水一斛,然而食物不是清洁干净的则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百余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百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到了收复哀阳,平定了杨幺,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缕绳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要死去的样子。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