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名词解释

来源:榕意旅游网


美学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 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 :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人的生存陷入到 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10、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具有感性特征、摆脱限制,进而实现主体整体、自由地与客体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特殊关系。

11、审美惊异:所谓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经验的特殊心境。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由于发生直接碰撞与神会, 而被激活的一种主体强烈的审美注意和兴趣。

1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3、审美澄明:在审美活动中,由于主体“以开放的行为”或者说以完整的自我,自由地与世界相“遭遇”,因而就使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导致主体进入光亮无蔽的境界状态。美学中就把这种人生境界状态称之为审美澄明。

14、审美形态 :所谓审美形态,是指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生存意义、生存境界的特殊状态。它是主客体间生成的审美意象世界及其在逻辑上的归类和总结。

15、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体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

16、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知觉的总称。其中,审美感觉是对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审美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不过,在具体的经验活动中,感觉和知觉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经验行为的基础层面。

17、移情说:所谓移情说,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感情移置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主体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人格移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生命和意义,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移情”。

18、 同构说:同构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现在美学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 自然万物都可以用力的结构来解释,不仅物理世界充满着力的结构,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力的结构。这二者之间具有相似的对应性,当人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的力的式样与外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对应性时,人就会对事物产生审美反应,这就是“同构对应”或“异质同构”。

19、审美的感官直观性:所谓审美经验所具有的感观直观性,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0、审美静观 :所谓审美静观,是指审美主体以一种非功利的精神态度,通过对于对象的形式或形象的观照、体验、感悟,实现对对象的精神上玩味和占有。

21、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审美教育专指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广义的审美教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22、审美境界:审美境界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之间交流过程中体验到的诗意化的人生存在状态。它是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积极建构、自由无碍、澄明无蔽的主客同一的境界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