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2、灵感
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气韵
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特征是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动,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4、自然的人化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马克思以此来描述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被人社会化、人化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从完全“异己的、对立的”关系,转化为被人类所认识、改造、利用、支配的关系,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了的自然,人由此确立自己的存在。自然的人化使人得以从审美的角度把握自然,自然界因此而具有了审美上的意义。 5、自然美
指自然事物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自然性是指自
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优美
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7、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8、艺术品
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9、审美形态
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10、.审美关系
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
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
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
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
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
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
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
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
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
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
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
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
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
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
联想、想象,使主体产
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
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
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
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
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
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
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
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
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
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
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
价值确证。因此,审美
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
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
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
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
的过程;其次,都必然
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
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
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
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
体验;其次,在审美活
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
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
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
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
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
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
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
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
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
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
值;②其次,只有在主
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
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
次,就审美而言,正是
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
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
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
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
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
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
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
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
状态。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答:①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
体验中;②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
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
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
性;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
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
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
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
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
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
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使用,还
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5、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
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
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
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
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
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
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②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剧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
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
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
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
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
制约性,这种制约性导
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
性;③兼容性——是指
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
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
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
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
彻其中的有机整体;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
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
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
言密切相关。首先,中
国文字表意,高度重视
词汇;西方文字表音,
高度重视语法;其次,
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
的区别是:中国文字长
于抒情,具有诗性;西
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
证,具有逻辑性。
18、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9、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20、悲剧的特征是
什么?
答:①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
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
在价值的肯定;②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③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21、简述亚里士多
德的悲剧理论?
答:在西方美学史
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
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
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
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
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
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
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
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
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22、喜剧的特征是
什么?
答:①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②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③喜剧的情感形式是
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23、如何理解作为
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
剧?
答:①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②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
和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③悲剧和喜剧作为审美形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则;④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形态的自由,而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30、为什么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
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④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
24、丑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是一种审美情感;②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5、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有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答:1853年他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主要贡献:①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②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③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
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26、荒诞的特征是什么?
答: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
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它是对于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特点:①它是一种对人生存在无意义状态的体悟;②荒诞的审美意象具有象征性;
③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27、简述人变成
“非人”的含义。
答:①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征;②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③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
28、简述审美经验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
人生实践;②这种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导致了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③艺术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必然要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密切的联系。
29、审美经验的两种直观性是什么?
答:①感性直观性——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
打交道,对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②本质直观性——因为排除了概念对于理性认识的干扰,所以审美经验能够有效地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把握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
答:①首先,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实际事
物的存在毫无关系,是直接将事物的形式与自身的感受相联系;②其次,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要排除功利因素的干扰。
31、谈谈对于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的基本
看法。
答:审美经验的超
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横向超越”与“纵向超越”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32、简述审美感知相对于一般感知的特点。
答:①它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交织;②它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③它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
33、审美理解具有什么特点?
答:审美经验需要理性的参与,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判断和评价。特点: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但是,审美对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所以理解活动虽然没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观任意的,而必须始终围绕对象来进行。
34、审美主体的功能调节和结构调节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识的调节是功能性的;而调节本身在心理结构中是无意识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
调节和无意识的结构调节的有机统一。
35、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是怎样两个不同的层面?
答:想象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验想象力
打破主体对象之间的浑然一体状态,形成审美距离;经验想象力则能在此基础上,改造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其实,先验想象力并不是一种的想象力,并且它们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
36、简述审美体验
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
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这两种感觉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①首先,它们的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②其次,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
新的态度,达到了一种
体验的深度。
37、简述难以给艺术下定义的原因。
答:①被“艺术” 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增加了定义的困难;②在被划入“艺术”的现象世界之中隐藏着一个互动变化:现象世界是变动不拘的,我们称某一类事物为“艺术”,但并没有在这类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③“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艺术”概念的外延和艺术本身的意义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
中,这也增加了给艺术
下定义的困难;④对艺
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戏、模仿、再现、表现、净化感情、振奋生命等等总是在某个时代内成为对艺术的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
38、艺术品与非艺
术品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
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为艺术品;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人工制品并非都是艺术品,艺术品是精神劳动的产品,是人的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39、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答: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
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
美意味。
40、分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而存在的,而审美经验的传达势必要借助一种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着艺术
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说”的提出:①“意境”一词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②司空 答:①当代社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除保持其实用品的全部审美特质,通过意象世界,主体之“意”从内涵到显现,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越来越受重视;②艺术慢慢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具有了艺术品格,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富有情趣。
41、意象是如何生
成的?
答:①意象是由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
美状态下的碰撞、渗
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②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42、怎样理解“艺
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
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体现着艺术品的审美特质。 艺术品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艺术品才能现实地成为审美对象;借助意象世界,艺术家与鉴赏者之间审美经验的交流才得以展开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在此
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
象世界,这是艺术品能否真正成为艺术品的关键。
43、论述艺术意象
的主要特征。
答:①虚拟性——
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
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
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
时进入了非现实的层
次。意象可以任意的编
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
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②感性——感性是指意象可
特征;③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④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家熔铸
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
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
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
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
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
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4、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说”是怎么提出来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境,在主客体交流、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③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两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45、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答:(1)联系: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
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
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
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46、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以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体现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的多元化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
47、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他律性——即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又同时为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所决
定和制约;②形式符号性——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作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把
它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借助于这些符号来接受和创造;③开放性——艺术品作为中介,要向艺术家开放,才能有艺术品的产生,同时向接受者开放,才能使之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48、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
答: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49、怎样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
艺术品——艺术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中?
答:①这三个环节
的动态流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缺一不可;②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节,没有艺术家的创造就不可能有艺术;③艺术家如果不把意象表达出来,物态化和物化为艺术品,就无
法达到交流、传播的目
的;④艺术接受也非常
重要,接受者带有自己
的期待视界来欣赏艺
术品,并在艺术品提供
的意象框架基础上进
行重建与在创造,发展
丰富艺术的意象世界。
50、为什么说艺术
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答:意象是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开端以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在艺术的流程中,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所以
说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51、艺术敏感的含
义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归纳为
朦胧性、突发性和能动
性。它是朦胧的意象的
雏形,还未形成完整的
意象;它是突发的,似
乎从天而降,所以难以
把握;它不只是主体对
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
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艺术家凭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结构能动地感受对象。 52、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