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 名词解释

来源:榕意旅游网
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意识。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一书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审美关系:是根植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只有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只有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艺术活动: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需要:人作为一种由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管爱好和倾向。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美的世界,他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人的本己性:指人之所以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特点。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体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澄清:指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游戏说: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一句来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劳动说:指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固定装饰:指原始人通过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动。

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崇高:具有粗狂、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的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是在人生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丑:社会中与美对立的,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的,从反面肯定正面的价值和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直观:指心灵无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感知:是感觉和直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反思判断力: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审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始终保持对象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美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

的过程。反馈调节:在什么没活动中,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欣赏者,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都要注意用反馈调节方式对自己的审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审美态度:审美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使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审美距离: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格式塔:主体通过视觉思维把握到的有关对象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判断力: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艺术品:人工制造品中一种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的、含有审美价值的产品。

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是意与象两个方面。意象的物态化: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地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意境: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有我之境:指“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创造主体以强烈的主管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品的全过程,包括观、品、悟三个阶段。艺术天才:艺术天才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天才是客观存在的。愈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艺术敏感: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感性和悟性。艺术技巧:是艺术创造者通过操作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技巧。艺术操作:是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艺术接受的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艺术接受的悟: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美育: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化性起伪:是美育的功能之一,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