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榕意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木兰花令》原文及翻译赏析

《木兰花令》原文及翻译赏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1  ⽊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犹唱醉翁词,四⼗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与余同是识翁⼈,惟有西湖波底⽉!  翻译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壮阔的⽓势。只听见颍⽔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闪即驰。

  ⽣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瞬。⼗五的⽉轮多么皎洁完满,第⼆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曾经把所有的⼈照临。  注释

  ①此词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秋苏轼为颍州(治今安徽⾩阳)知州时作。欧阳修于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1053年为颍州知州是常去该州的名胜西湖游览,作了不少词。此词所和欧韵(西湖南北烟波阔),调名⼀作《⽟楼春》。  ②长淮:淮河。霜降之后河⽔减退,河⾝显得狭长了。  ③颖:颖⽔,淮河⽀流,颖州州城在其下游。  ④醉翁:欧阳修的别号。

  ⑤四⼗三年:谓⾃公元1049年(皇祐元年)⾄此时。  ⑥三五、⼆⼋:指⼗五、⼗六夜的⽉亮。  赏析

  这⾸词是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五⼗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作。

  全词景中⽣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怀⼈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写⾃⼰泛⾈颍河时触景⽣情。作者于当年⼋⽉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季节那种宏阔的⽓势,这是写实。第⼆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浅声低的情景。⽔涨⽔落,⽔流有声,这本是⾃然现象,但词⼈却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格化了。  接下来⼀句“佳⼈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的词,如组词《采桑⼦》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数⼗年之后,歌⼥们仍传唱,⾜见“颍⼈思公”。这不光是思其⽂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不扰民”。欧阳修因⽀持范仲淹的政治⾰新⽽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民⼀直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三年了,岁⽉流逝,真如电光⼀闪⽽过,因此下⼀句说“四⼗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写⽉出波⼼⽽⽣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逝。下⾯的“三五盈盈还⼆⼋”是借⽤谢灵运《怨晓⽉赋》“昨三五兮既满,今⼆⼋兮将缺”,意思是⼗五的⽉亮晶莹圆满,⽽到了⼆⼋即⼗六,⽉轮就要缺⼀分了,可见⽣命短促,⼈⽣⽆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唯有西湖波底⽉”,结合⾃⼰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缺⽽下,⾔⾃欧公守颍以后四⼗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存者亦已⽆多,眼前者,只有⾃⼰,以及西湖波底之⽉⽽已。写⾃⼰“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西湖明⽉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对他特别熟悉。

  这⾸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境浑然⼀体。结尾写波底之⽉,以景结情,传达出因⽉光之清冷孤寂⽽⽣的悲凉伤感。全词⼀派淡泊、凄清的秋⽔⽉⾊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怀⼈之情,悲叹⼈⽣⽆常,令⼈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像⼀⽀充溢淡淡忧伤的的歌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2  ⽊兰花令·次马中⽟韵

  知君仙⾻⽆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要看梨花枝上⾬。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莺⾃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古诗简介

  《⽊兰花令·次马中⽟韵》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作答词。上⽚先表达了对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后⽤诙谐语⽓调侃友⼈,安慰对⽅;下⽚主要描写⾃⼰内⼼的感受,与友⼈的赠⾏词相呼应。全词表现了词⼈的挚爱之情,感⼈⾄深,耐⼈寻味。  翻译/译⽂

  我知道您的崇⾼品格有如得仙道的⼈,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别于旦⼣之间的⼈。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看⼀看您的泪流满⾯的样⼦呀!

  落花已追随回风⽽去,它本是⽆⼼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后,也就看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了。  注释

  ⑴⽊兰花令: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马中⽟:名碱,⼭东茌平⼈。《苏轼诗集》卷三⼗三《次前韵答马忠⽟》查注引《咸淳临安志》:“元祜五年⼋⽉,宣德郎马城⾃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路提刑。”合注云:“绍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荆州,坐与黄庭坚善,置海州。”

  ⑶仙⾻:这⾥指马中⽟。《注坡词》云:“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热。”⽆寒暑:不计年岁。  ⑷梨花枝上⾬:⽐喻美⼈眼泪。⽩居易《长恨歌》:“⽟容寂寞泪阑⼲,梨花⼀枝春带⾬。”  ⑸塘西:指钱塘西。  创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未春三⽉,东坡守杭任满,奉召还朝,友⼈马中⽟时任两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赋《⽊兰花令》词赠⾏,苏轼乃赋此词作答。

  赏析/鉴赏  ⽂学赏析

  上⽚开头云:“知君仙⾻⽆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先表⽰了⾃⼰对挚友马中⽟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词⼈对马中⽟于⼰的难舍难分之情,⼜做了最“知⼰”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欲看梨花枝上⾬。”“故将”⼆字,⽤语极其巧妙,词⼈明知马中⽟对⾃⼰的感情,⼀旦分⼿,必定会流泪哭泣,却故意⽤诙谐语⽓调侃友⼈。是词⼈为打破与马中⽟分⼿时的难堪局⾯,⽽故意⽤分别的话语来挑逗对⽅使他落了泪。这就是说,词⼈把勾起友⼈抛洒惜别眼泪的罪责,归在⾃⼰⾝上了。其实,词⼈⾏为的实质,正是⽤诙谐之语去安慰对⽅,是故意把分⼿时滚涌眼泪的情感淡化下来,从此可以看到词⼈对友⼈的挚爱之情,是⾮常的深切真诚。

  下⽚“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莺⾃诉。”则着重转向了对⾃⼰内⼼的描写。词⼈把⾃⼰离杭赴京的处境⽐作了“落花”,说它的凋落花瓣已经被回风吹逐⽽去了。其实,落花本是⽆⼼逐风的,只是⾃⼰不能掌握⾃⼰的命运;只有那花枝上的春莺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头上啾啾哀鸣,正在倾诉着内⼼的烦恼——词章以物观我,逸笔韵远,发⼈深思。末⼆句则痛书别去:“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的感情直泻⽽下,有如⼭洪奔腾⽆可挽阻。这词情正与马中⽟赠⾏词之“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遥相呼应,读之令⼈潸然泪下。  这是⼀⾸作答词,全词赋陈铺叙,⼜寄托感发;意内⾔外,⽽回荡反复。给⼈以真挚⾃然,悲从中起的艺术感受。

  名家点评

  南宋⽂学家周紫芝《⽵坡⽼⼈诗话》:⽩乐天《长恨歌》云:‘‘⽟容寂寞泪阑⼲,梨花⼀枝春带⾬。”⼈皆喜其⼯,⽽不知其⽓韵之近俗也。东坡作送⼈⼩词云:“故将别语调佳⼈,要看梨花校上⾬。”虽⽤乐天语,⽽别有⼀种风味,⾮点铁成黄⾦⼿,不能为此也。《⽊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3

  当涂解印后⼀⽇,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上青青麦,姑孰堂前馀翰墨。暂分⼀印管江⼭,稍为诸公分皂⽩。  江⼭依旧云空碧,昨⽇主⼈今⽇客。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  翻译

  免去当涂太平州知州职后⼀天,同僚为我在郡中摆设酒席,我写下这⾸词送给郭功甫。

  凌歊台上长满青⾊的麦⼦,姑孰堂前只留下了佳篇名章。我暂且做官隐居,稍为百姓分辨是⾮。

  江⼭依旧,浮云碧天,昨天的主⼈今天成了客⼈。谁要勉强把主客分个⼀清⼆⽩,那就去问江边的“新妇⽯”吧。  注释

  当涂:地名,今属安徽省马鞍⼭市。

  郭功甫:即郭祥正,字功甫,⾃号谢公⼭⼈、醉引居⼠、净空居⼠、漳南浪⼠等。北宋诗⼈。  凌歊台:⼜作陵歊台,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关镇(姑孰),在黄⼭塔南。  姑孰堂:当涂地名。

  姑孰:当涂古名。翰墨,义同“笔墨”,指⽂辞。

  管江⼭:“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种⼿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林,亦官亦隐。  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  新妇⽯:即望夫⼭。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黄庭坚对徽宗寄有希望。但党争复起,朝政更趋腐败。黄庭坚请求外放,只在任九天就罢官离去。这⼀令⼈啼笑皆⾮的戏剧性事件让作者感慨万千。他在⼀次宴会上写成了这⾸词。  赏析

  该词从当涂的名胜古迹写起。开头两句概括了当涂的⼭川风物。缀以“青青麦”三字,引发读者“⿉离麦秀”的联想。《史记·宋微⼦世家》写到殷商旧⾂“箕⼦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箕⼦伤之”,遂作《麦秀》之诗,诗云:“麦秀渐渐兮,⽲⿉油油。”“青青麦”字⾯上⼜是⽤《庄⼦·外物》所引的逸《诗》:“青青之麦,⽣于陵陂。⽣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昔时⾼台离宫,⽽此时麦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沧桑的⽆限感慨。姑孰本是当涂县的古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颇得⼭⽔之胜。所谓“馀翰墨”,实即感叹昔⼈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这两句寄寓了⼭⾕宦海浮沉的⽆尽感慨,⽆论是称雄⼀世的帝王,还是风流倜傥的词客,都已成历史的陈迹,只有⽂章翰墨尚能和江⼭共存,垂之久远。接下来两句写出知太平州。经过迁谪的动荡磨难,忧患馀⽣的作者已把做官⼀事看得⼗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称为“管江⼭”、“分皂⽩”。再加上⼀个“暂”字,⼀个“稍”字,更突出了这种淡然超脱的态度。

  下⽚开头两句概括了九⽇罢官的戏剧性变化,与上两句适成对照,⼤有物是⼈⾮之慨。“江⼭”承上⽽来,⼭川形胜,碧天浮云,着⼀“空”字,是因为“昨⽇主⼈今⽇客”,本来要“管江⼭”、“分皂⽩”的主⼈,⼀下⼦成了“诸公”的客⼈了!这⼀句集中揭⽰了政治⽣活的反常和荒廖,它运⽤当句对,⼀句之中既构成今昨主客的鲜明对⽐,语⽓斩截,强调了变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叹、不平、讥讽、⾃嘲,内涵颇为丰富。最后两句则展现了作者⾃我解脱的感情变化。新妇⽯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见证,阅尽了⼈世沧桑,但见⼈间的升沉荣辱都只如过眼烟云,本⽆须有是⾮彼此之分。“谁分宾主”句,看似作者劝⼤家⽆分宾主,尽欢⼀醉,深乃⽤“万物之化,终归齐⼀”的⽼庄哲学来作⾃我解脱。

  这⾸词旷达超然之中发泄了牢骚不平,最后仍归结为物我齐⼀,表现出作者⼒图⽼庄哲学中寻求解脱的思想倾向。⼀个“暂”字表现出作者不以进退出处萦怀的超脱。变化的万物本来只是“道”运⾏中表现出的⼀种暂时形式,故宜随形任化,淡然⾃若,不⼊于⼼。但⼀夜突变,毕竟难堪,所以还是不免有牢骚,最后⼜⽤齐物论否定牢骚,达于解脱。《⽊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4  ⽊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犹唱醉翁词,四⼗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与余同是识翁⼈,惟有西湖波底⽉。  翻译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壮阔的⽓势。只听见颍⽔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闪即驰。

  ⽣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瞬。⼗五的⽉轮多么皓洁完满,第⼆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曾经把所有的⼈照临。  注释

  长淮:淮河。刘长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  清颍:指颍河,颍⽔,为淮河重要⽀流。  佳⼈:颍州地区的歌⼥。

  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些词。

  四⼗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三年。

  电抹:如⼀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吴潜《满江红》:“便使积官居⿍鼐,假饶累官堆⾦⽟,似浮埃,抹电转头空,休迷局。”  三五:⼗五⽇。李益《溪中⽉下寄扬⼦尉封亮》:“团团⼭中⽉,三五离⼣同。”  盈盈:美好的样⼦。

  ⼆⼋:⼗六⽇。鲍照《玩⽉城西门廨中》:“三五⼆⼋时,千⾥与君同。”  赏析

  《⽊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学家苏轼的词作。上⽚写⾃⼰泛⾈颍河时触景⽣情,下⽚写⽉出波⼼⽽⽣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天旱、草⽊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势,温婉细流涓涓⽽下。⽔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情。将河⽔拟⼈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尤唱醉翁词,四⼗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深切的思念。其中有⼈⽣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为政、为⽂,才能够长久得被⼈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的敬重与爱戴。颍州⽗⽼为了纪念这位⽂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祠以表怀思。四⼗三年转瞬飞逝,⽽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减,令⼈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致,均为由景及情,前⾯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点明⽉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时,千⾥与君同。”南朝萧统《⽂选》为其作注释⽇:“⼆⼋,⼗六⽇也。”在这⾸《⽊兰花令》⾥,词⼈以露珠的流逝与⽉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常,也是对前⽂“四⼗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惟有西湖波底⽉!”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步明朗化。四⼗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还剩下⼏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底的明⽉。作者以拟⼈化的⼿法写西湖⽉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政见相同,诗⽂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中,欧阳修对其⾏⽂、为政、处事,都产⽣了很⼤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肺腑。⽽此词更出彩的⼀点,在于词⼈将内⼼的真情揉碎于⽔光⽉⾊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的内⼼深处。  创作背景

  这是⼀⾸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兰花令》词。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时苏轼知颍州。苏轼和欧阳修师⽣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词。【《⽊兰花令》原⽂及翻译赏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