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动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动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水平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水平;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持续提升专业水平。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水平,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展开协作与交流。 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 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 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 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动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一)职业理解与理解 (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水平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气氛。 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合社会的水平。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擅长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持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五)教育知识 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1.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22.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23.理解中学生思维水平与创新水平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24.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 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7.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8.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专 业 知 识 (六)学科知识 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 30.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七)学科教学知识 31.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 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实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33.具有相对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4.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对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合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九)教学设计 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39.引导和协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4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 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水平。 4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 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6.注重结合学科教学实行育人活动。 47.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展开德育活动。 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展开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49.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 50.有效管理和展开班级活动。 51.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 53.引导学生实行自我评价。 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即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教学实施 专 业 能 力 (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 (十二)教育教学评价 55.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实行沟通交流。 56.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十三)沟通与合作 57.与家长实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动中学生发展。 58.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59.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持续实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四)反思与发展 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实行探索和研究。 6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学教师准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展开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增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
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绩效管理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