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抗滑桩治理滑坡的应用技术研究

来源:榕意旅游网
抗滑桩治理滑坡的应用技术研究 ■张培旭 (福州市公路设计室,福州 350002) 摘要本文通过闽江岸边xx县道边坡滑坡治理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了抗滑桩的 计算参数的选取,建立滑坡和抗滑桩的简化力学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给出了滑坡推 力的计算方法,对桩位、桩间距的合理设置进行了阐述,并对桩长的合理确定做分析比 较,同时对滑坡治理效果监测的方法进行描述。 关键词 滑坡治理抗滑桩 悬臂桩法监测 1 前言 本文通过闽江岸边XX县道K30+965 ̄K31+055左侧 路基滑坡整治工程实践,阐述了滑坡成因、加固方案的 拟定、抗滑桩结构设计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滑动面的 2.1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 (1)冲刷凹岸岸坡形成水下临空面使斜坡失去支 撑,易引发滑坡。 (2)闽江水频繁升降、长期浸泡及降雨使坡体岩土 确定;计算参数C、‘P的选取;桩位、桩间距、合理桩 长的设计及桩尖嵌入岩层的悬臂桩桩身内力计算。 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导致土体的重度增加,增大了下滑 力,也加剧斜坡失稳。 2工程背景 滑坡灾点位于闽江岸边XX县道K30+965 ̄K31+055 段。滑坡区地处闽江凹岸,属闽江岸坡冲积阶地。坡顶 (3)近年河床下切,水动力条件改变,加剧临空面 的形成,根据水下地形勘测资料显示,近3年该处河床 下切1 ̄2m,局部达到3m,形成岸边淘空,加剧边坡失稳。 为东西走向的XX县道,距公路边沟右侧上方约5 ̄6m为 外福铁路。滑坡后公路路面可见长约70m的塌陷,滑坡 后壁贯通,最大下错4 ̄5m。滑坡前缘约90m,主滑段约 70m,滑坡体中部坡面上有多处贯通的拉张裂缝。该滑 坡类型属浅层牵弓1式土质滑坡。其滑动面在滑坡后缘沿 3加固方案拟定 滑坡治理的目标是提高堤坡的抗滑稳定性,使它满 足规范要求,达到除险目标。提高堤坡抗滑稳定性的措 施主要有:削坡减载、坡脚反压、抗滑挡土墙和抗滑桩 支挡以及排水等,根据本处滑坡路基滑坡特点及地貌条 杂填土和粉质粘土呈圆弧形,在滑坡中部、前沿则沿粉 土与残积砂质粘性土界面滑动。 件,最终拟定本滑坡的治理采用抗滑桩方案:在边坡主 滑段K30+973 ̄K31+046范围内采用双排钢筋砼抗滑桩, 梅花形布置,排间距为5m,单排抗滑桩间距为5m,桩 径1.6m,桩长20m并要求进入中风化岩不小于lm.桩顶 布置整体式冠梁,共布置抗滑桩28根,滑坡体内增设盲 沟以利于排水。 抗滑桩结构布置图参见图2。 图1 滑坡现场图片 图2抗滑桩结构布置图 福建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I.......__J 4抗滑桩设计 4.1抗滑桩设计应满足的要求 (1)整个滑坡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即安全系数满 足设计要求,保证滑坡体不越过桩顶,不从桩间挤出; (2)保证桩周的地基抗力和滑坡的变形控制在容许 范围内: (3)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配筋合理,满 足桩的内应力和变形的要求; (4)抗滑桩的间距、尺寸、埋深等应适当,保证安 全方便施工,节约成本。 4.2滑动面确定 由于滑坡上口已出现裂缝或下错,比较容易确定, 而下口可根据对地层钻探资料的分析判断。根据钻探资 料初步确定滑动面,结合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机自动搜 索最危险滑动面的计算结果可判断主滑动面可能产生在 ⑤层和⑥层之间的界面或接近与分界线处。 4.3滑坡推力计算 4.3.1计算参数取值 滑坡体计算强度指标应依据实验资料和滑坡的变形 破坏特征反算综合给出。第一次钻孔取样室内试验残余 强度C=24.97kPa、‘P 8.5o,将此值代入公式反算,滑 体出口不等于零。反算分析采用的基本公式为: F。∑w。sinixi-tanq ̄XW。COSXI。 I一一一 L /F。 W.sinix.-CL\ ‘p=玳乜“I— 一J 复用初始滑动剖面令F =1,反算滑面抗剪指标得 C=22kPa,‘p=6o,该值与第二次钻孔取样室内试验c= 22.3kPa,‘p=6.5o相似,故确定用反算法求得值。最后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强度指标选取为粘聚力C=22kPa, 内摩擦角‘p=6o。 4.3.2计算方法选取 滑坡推力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在本项治理工程中按 桩前滑体可能滑走的最不利情况,采用了剩余下滑力方 法计算滑坡推力。如图3,根据滑动面的变坡点和抗剪 强度指标变化点,将滑体分成若干块,从最上一块开 始,逐块计算剩余下滑力,抗滑桩桩后最后一块的剩余 下滑力即为滑坡推力。 4.3.3计算公式及荷载大小 计算滑坡推力时应考虑的荷载:滑体重力、滑坡体 上建筑物产生的附加荷载,地下水产生的荷载、动荷载 (如汽车、火车)等永久荷载,以及地震水平作用力、 作用在滑体上的施工临时荷载。 第一块的剩余下滑力为: T1 FsW1sinix1一(Wlcosxi1tanq>1+c㈩L) 其余各块的剩余下滑力为: 图3剩余下滑力计算简图 T。 FsWisinix + iT 1一(WiCOSXIitanq ̄。+c Li) i cos(Ixi一1一仪。)一sin(Ixi一1一(3/.i)tanqo。 式中:T,、T ——第i和i'l滑块剩余下滑力(kN/m); F ——稳定系数; w-为第i滑块的自重力(含其它荷载换算为等 载土体重量)(kN/m); ,、0【 ——第i、i-1滑块对应滑面的倾角(o); ‘P;——第i滑块滑面内摩擦角(。); c——.第i滑块滑面岩土粘聚力(kN/m); L——,第i滑块滑面长度(m); ——.传递系数。 利用理正岩土计算设计软件计算得出: 滑坡推力=881.75kN 滑面处的剪力Q =768.73kN 滑面处的弯矩M =1624.32 kN・m 4.4抗滑桩要素设计 4.4.1桩位选择 合理的桩位应使作用在桩结构物上的滑坡推力尽可 能小 ,又要使滑坡在桩的作用下得以根本控制。抗滑桩 一般应设置在滑坡前缘抗滑段滑体较薄处,以便充分利 用抗滑段的抗滑力,减小作用在桩上的滑坡推力,减小 桩的截面和埋深,降低工程造价,并应垂直滑坡的主滑 方向成排布设。本处滑坡由于滑坡的外侧紧邻闽江,受 到条件约束,抗滑桩的设桩位置即在滑坡的主滑段上。 4.4.2桩间距的确定 (1)采用抗滑桩来防治滑坡加固工程时,首先要解 决桩距问题,合适的桩间距应该使桩间滑体具有足够的 稳定性,在下滑力的作用下,不致从桩间挤出。在实际 工程中,应以桩间土体与两侧被桩所阻止的土体的摩擦 力大于桩间滑坡推力来控制并进行估算,有条件时可通 过模拟试验考虑土拱效应,取得土体能形成土拱效应的 桩间距值,并结合实践经验来综合考虑桩间距。 (2)理论上的设计原则应是抗滑桩的间距恰好I1, ̄11 土拱作用能充分发挥,这时桩间块体传递给桩前下一条 块的荷载恰好为零。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土拱作用 与桩间距及滑动面深度的关系为:崔托维奇认为滑动面 圈福建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深度约为桩距的2.5倍,太沙基则认为约为桩距的2倍。 建议粘性土采用前者,砂性土则采用后者。 4.4.3桩长的设计 桩长设计的原则是必须保证在任何桩长情况下都要 使地层的稳定系数大于或等于设计安全系数。如果达不 到安全系数,桩就可能出现越顶破坏,即桩虽未拉断或 剪断,但地层已经失稳,表明桩长不足。下面通过工程 算例来说明合理桩长的设计。 滑坡体为前面提到的闽江岸边xx道路K30+965~ 抗滑桩为桩尖嵌入岩层的悬臂桩。如图4所示。因抗滑 桩的刚度较大,当抗滑桩的桩端嵌入较完整的岩层时。 可形成铰端,桩身只能绕桩底中心旋转。 . 12(Mo+Qoh) +4CodW 。B 土的侧向应力: 0_v=my(h—y) 桩身的剪力: 2(3h-2y) Q,:qo一—Bpm ̄y——K31+055左侧路基滑坡堆积体的一个典型地质剖面,如 图2所示,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_—一桩身的弯矩: y3( 2h-y) My:Mn+Q0y一—Bpm6 —材料 簸髓比 内 角 桩底岩层最大和最小应力 仃.(kn/m3) (MPa) = ±c。d ̄=——士 b/2 nⅡn F 式中,B厂桩的计算宽度,对于圆形桩B =0.9(d+ 1),m; rn一由于计算是为了研究桩长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 所以锚固断的长度简设为9m。桩的埋设位置位于公路 下方,抗滑桩的长度分别为16、18、20、22、23.5m。 经相关专业软件计算得出了在不同桩长情况下的边坡稳 定系数见表2。 表2同一桩位。桩长与边坡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 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KY/m4; 为桩底岩层的c0值; 滑坡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kN; w—一桩底的截面模量,W=Bd2/6,m3; c v1一N=No+VT,NG桩身自重,kN; F_一桩底截面积,F=订・d2/4,m2。 该种情况下的稳定条件如下: 桩底最大竖向应力6一≤[6],式中[6]为地基容 许承载力: 土的侧向应力应满足下列条件: 如表2所示,桩的长度为16 m、18 m、20 m时, 滑坡体的安全系数从1.17增加到1.26,这说明增加桩长 6 ≤[6] = jcos‘p tan‘P(即该点的主被动土 压力之差) 可以增加滑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继续增加桩长(桩长 为22 m,23.5 m),滑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仍然保持在 1.26,表明此时增加桩长并不能增加边坡的稳定安全系 数,既此时增加桩长并不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按前述 式中,6h 一滑面-Fy=h/3处土的侧向压应力,kPa; 原则,可以根据设计要求的安全系数来确定合理桩长。 如本工程中设计安全系数为1.25,由表2可见其合理桩 长为20m。 4.5悬臂桩桩身内力计算 抗滑桩的内力计算,分为刚性桩和弹性桩两种情 况,滑面以上的下滑力和桩前下滑力均视为外力,按一 般力学方法,可以较容易地由桩顶向下分别计算出桩侧 应力盯 和桩身内力Q 、M ,这里不在赘述,本节主要介 绍滑动面以下桩身内力计算。 本工程设计抗滑桩按桩前滑体可能滑走的最不利情 况即按悬臂桩考虑,根据地质钻探资料,本工程设计的 福建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r—-一1 [6] 广滑面-F'y=h/3处土的侧向容许承载力, kPa; ‘p——滑床土的内摩擦角,度; 滑床土的容重,kN/m。; h ,——桩前滑体(悬臂桩时不存在)土换算 为滑床土的高度,m。 本工程案例将各有关参数代入相应公式计算得: 6~=623.46kPa ̄<[6]=1200kPa 6h/3=119.83kPa ̄<[6] ̄=129.63kPa 计算结果均满足要求。 5监测与评价 为评价滑坡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应在滑坡治理方案 实施后,对滑坡体的各部分位移的方向、速度及裂缝发 展以及抗滑桩承受压力、拉力、位移等进行监测,以便 及时分析和评价治理方案的有效性。 5.1抗滑桩的监测 5.1.1 滑坡推力和桩周土抗力监测 在抗滑桩靠山侧和靠河侧护壁外与岩土接触处设两 排土压力盒,按预计的压力大小选不同的压力盒,上下 间距1.5 ̄3m,如图5所示。 图5抗滑桩监测元件布设图 5.1_2桩身内力监测 桩身内力监测是在靠山和靠河侧的钢筋上埋设钢筋 计进行监测,其间距2 ̄3m。如图5所示。 5.1.3桩顶和桩身位移监测 在桩顶设位移监测点,与地表位移一起监测桩顶位 移。桩身位移则采用在桩中心埋设测斜管。用钻孔测斜 仪监测桩身的变位。 5.2滑坡体的监测 5.2.1 裂缝监测 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在滑坡周界两侧各选择在动体 和不动体上各打入一根桩(钢筋或木桩),埋人土中的 深度不小于lm,定时测量两点间距离,即可求出两桩 间距变化。 5_2_2位移的方向、速度监测 根据裂缝监测的方法,若在不动体上设两个桩,滑 动体上设一个桩,形成一个三角形,从三边长度变化即 可求出滑动体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如图6所示。 图6简易监测桩示意图 6结论 . (1)滑面岩土抗剪强度指标C、‘p的取值,从滑面 岩土室内试验资料中获得的数值还应通过极限平衡公式 反算求出的抗剪强度值进行对比综合分析。结合滑坡可 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否则可能出现c、 ‘P取值偏大,导致计算得出的滑坡推力偏小而造成滑坡 治理的失败。 (2)滑坡体的安全系数与桩长并非呈线性比例关 系,既安全系数并不是随着桩长增加而一直增大,如本 文前述,可见采取合理的桩长才是最经济合理的。 (3)当滑体规模较大时,单排桩需较大截面,投资 较大,采用双排抗滑桩,较单排桩经济且结构上更合 理。双排抗滑桩之间采用横向联系梁形成一个框架,横 向联系梁抗弯刚度越大,桩顶转动可能性愈小,使桩身 应力愈趋于合理化分布,能显著减小桩身最大弯距值。 (4)由于滑坡产生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采用单一的加固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因此采用综 合治理的方案可以尽可能的排除一切不利于滑坡稳定的 因素,如在滑坡体内增设盲沟等,以求彻底根治。 参考文献 [1]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公路设计手册一路基(第二 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3]郑颖人,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010.6. [4]刘金砺.桩基础设计与计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0. 圈福建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