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滑桩加固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 ■林珍扬 (龙岩市兴达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龙岩 364000) 摘要针对路基边坡变形破坏特点,从抗滑桩加固边坡结构设计与施工出发, 分析了工程上常用弹性桩的桩端内力变化计算过程。结合工程算例,分析了抗滑桩加 固边坡的塑性分布特征,总结了边坡破坏模式及其重点加固范围,对抗滑桩加固边坡 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路基工程抗滑桩稳定性内力计算 1 引言 P=-xCoBe=mgxBp (2) 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和中西部大规 通过力学求解该组幂级数的方程式,得到抗滑滑动 模发展,各等级公路、铁路、地下交通的兴建,边坡防护与 面以下桩结构任一截面的四个物理参数(初始参数为抗 加固建设工程中所碰到的岩土边坡工程稳定问题也大大 滑桩起始端的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四个物理量,即y=O 增多。而在工程边坡施工及以后的运营过程中,边坡失稳 时的铷、 、Mo和Q0)解为: 破坏现象频频发生,并且边坡一旦滑移,其破坏后果是灾 x ̄=xoA rr- ̄ --B・+ ct+ D- 难性的,造成损失巨大【”。 oL Ol 也I Ol 也t 抗滑桩是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阻滑支 警 c2+ Dz 挡加固构筑物之一。抗滑桩应置于滑面以下的结构称为 锚固段,露于滑面以上的结构称为受力段。抗滑桩的结构 Mr= 2El(xoA -B +害 c3+ D3 承受边坡滑坡推力效应,传递到滑面以下的锚固段,并在 滑床的抗滑桩周围地层产生反力嵌固桩身 。譬如抗滑 Q El( 等B —娄旨C — D4 桩的强度能够承受哪些滑坡推力和反力,也能阻止桩背 侧压力: 岩土体滑体的滑动,更有效地提高边坡滑体的抗滑能力。 try=mHyxy 【4) 2抗滑桩内力计算 式中: 、 、 、 分别为桩身截面的换算深度,而不 工程上常用弹性桩作为加固形式之一.主要设计与 同的“m”法无量纲影响参数值( 1,2,3,4),具体见文献[4]。 施工要素为:内力和变形。实施过程中:在计算坡体滑动 (1)当抗滑桩底为固定端 面以下的桩身内力、位移和桩侧向压力时,通常需要确定 xh=O, ^=O,但 ≠0,Q ≠0将计算参数代入上式的前 桩的变形系数。 面两式,联立可求解。 2.1 m法 将物和 。再代入上式,可获得桩身任一截面处的内 该法是根据弹性地基上的连续梁在挠曲后的力学方 力和变位。 程常用幂级数解答出的。地基梁挠曲方程为: (2)当抗滑桩底为铰支端 肼 d4xxh=O,Mh=O,但 ≠0,Qh≠0再不计桩底的弯矩影响。 =一P (1) 将计算参数代入上式的1,3式,联立可求解。 式中:P为地基岩土作用于抗滑桩的水平反力(kN/m3)。 将 。和 。代入上式,可获得桩身任一截面处的内力 假设桩作用在岩土上的水平应力等于抗滑桩上计算 和变位。 点的水平位移 与计算点处的地基系数 的乘积,即 (3)当抗滑桩底为自由端 P=xC ̄Bs由于 随桩深度Y呈正比关系,故 %=0, =O,但瓤≠0, ≠0。将计算参数代入上式后 团福建交通科技2016年第6期 -眼j式.联 求解僻。最后将x。和 代人上式,可求得桩 身 一截而的内力和变位.. 2.2 K法 行抗射桩jJ【J同分忻 陔边坡岩— 层厚6-30m 、风化 …观褐色卡丌黄褐色 层理十分发育,韵律乡l¨,粘质层和I泥质 互特发育,其分 布厚度一般为l一3m,局部则达到0.2m 抗拊桩顶 受水平荷载,确定挠曲线力学微分方程 为: 岩体性脆,易破裂,・疗 沿结{j、]俩剥离, …疗而 E, 0 【5) 弱惭发育 .在裂隙 一} ,常伴_彳r褐铁薄4 、 产状为320o 22o. 为24条/m。 :状稍缓, 结构而 状为186。 70。, 密度 式 {j: , ,,为地基材料作f【千】在桩上的水平抗力。 抗滑桩加 模 采川似移边界约束条件:边坡体底 系数,IS:(等) 】 KHBi=4El 6 E,嘉+僻=0 (7) 通过力学求解.僻到抗滑桩滑而以下任一化残的变 竹彻 )和内 的计算式: 一c +管 帆 计 学 (8) ,=一 t ,一 +肘t -+ : v=一 ( , 2— ( 3—4Mll3 ̄4+Q< ̄ ̄ 力: cr =k, (9) 式中: , 2. . 为“K”法的影响参数值,见文献【41 f1) 抗村蛀底为问定端 ‰=0, =0.、将计算参数代入上式的前两式,联 吖求 雕. .f2) 抗滑怯底为铰支端 Xh=O,M O,但 ≠0,Q ≠O,不计桃底弯矩的影响。将 汁算参数代入上式前两式,联立可求解: (31 抗滑桩底为自由端 =0,Q 0, Xh≠0, ≠0,将计算参数代入一 式的后 而两式,联:、 可求解。 综述上述几种边界条件时啦的 。和 代人式(3),【jf获得滑动 以下抗滑桩身任。一截而他鼠的变形和内力 3算例分析 福建省内某公路地处恻丙首丘山区,地质情况差异 件人.坡而 水池 大.属高填深挖岩十边坡、岩 风化 导致边坡滑坡成为_r路琏_1 程的关键技术。若边坡防护 JJfj同不当,不但彼费防护JJ1]吲投资,而且更能诱发滑坡, 会造成严 交通阻糍,恶性事故发生。 本文以第七标段为研究范 , 雨点边坡岩} 土婴 为砸 , 丁程地质、节理断裂、风化卡¨地表水、地下水内 外构造 的作 F.各种 j 介顷在不同路段均造到不 度的变形 j破坏。义中以K123+300边坡为算例进 福建交通科技201 6年第6期10 l 部为阎 边界,左、右水、} 边界呆川水 似移约束,坡I二 表而为翻由。本次计算的网格共划分为2524个节^, 63l 1个单元,为保 计算的准确度,计算 格划分如 1 图1 网格划分 为了节省篇幅,文中仪对抗滑桩JJlJ同的破坏模yt ̄Li 破坏范吲进行_l厂阐述, 应力分布 ‘弹坫 小{l}洋细列 出,计算结果如【冬J 2所示 图2塑性区分布 2是通过现代计算技术扶 的抗册骶 固边坡 性 分伽罔..根 蛔性 的分m特 叮以对)Jf]吲的边坡 进行稳定性判断 厂 上, 川州性区足 发通宋控 制计 的收敛性,当计算收敛}{1『,边坡计算足稳定的,当 汁算未收敛时,边坡出现不 度的 通州性区 往,边 坡将欠稳 根据文中抗滑桩)J¨ 玎 , 形成从坡脚到坡 顺贯通的螂性区时,意味符陔边坡出现潜在的滑动的可 能性,若没有形成贯通的塑性区则意味着边坡暂时是稳 减少灾害发生的关键位置所在。因此理论计算与工程实 定的。在抗滑桩未加固情况下,边坡呈现出从坡底到坡顶 践相吻合。这为抗滑桩加固的破坏模式和加固范围提供 贯通的塑性区,该边坡已出现了失稳。在抗滑桩加固之 的有益借鉴。 后,塑性区分布有了明显的改善,塑性区主要分在坡脚沿 4结论 抗滑桩顶部的局部区域,在抗滑桩下部沿坡脚范围塑性 在抗滑桩工程实践中发现,抗滑桩桩侧与岩土体的 区比其他区域要大,这是该边坡加固的重点范围所在,一 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在抗滑桩的设计计算中如何考虑这 旦塑性区贯通,并沿第二级平台发展,抗滑桩将失去加固 一影响,值得研究。此外,对抗滑桩的设置位置、埋置深 效果。从图2所示,抗滑桩已明显的阻止了塑性区的进一 度、破坏形式等问题也需进行详细的研究。 步扩展,在抗滑桩后部,已无塑性区的贯通,且坡顶也没 有出现失稳的塑性区,同时在边坡深部已无塑性区的存 参考文献 在,表明该加固技术效果明显,控制了边坡滑动的可能 【1】杨航宇,颜志平,朱赞凌,等.公路边坡防治与治理叨.北京:人民 性。 交通出版社,2002,1-3. 通过抗滑桩内力计算,可以从图2的塑性区分布图 【2】刘小丽,周德培,杨涛.加固土坡的抗滑桩内力计算新方法L刀.工业 得到抗滑桩加固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在抗滑桩顶部出现 建筑,2003,33(4):35—39. 【3]4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 微小的塑性区,沿桩身塑性区进一步扩展,在桩的顶端沿 交通出版社。20o7:394—400. 坡面出现了逐渐贯通的塑性区,呈现边坡从坡顶沿坡脚 【4】戴自航,彭振斌.抗滑桩全桩内力计算“in—K”法的有限差分法Ⅱ】. 的剪切破坏模式,因此,将抗滑桩设置在边坡的中下部是 岩土力学,20o2,23(3):321—328. (上接第3页) 表8不同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结果 抗车辙剂混合料进行高温、水稳定性、低温等方面路用性 能研究可以发现: (1)湖沥青和抗车辙剂均能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 抗水损和低温方面性能。 (2)在改善高温性能方面抗车辙剂优于湖沥青,在低 温和抗水损害方面湖沥青优于抗车辙剂。 从表8和图4可以看出:(1)未添加抗车辙剂或者湖 沥青的基质沥青混合料、加入湖沥青的沥青混合料和加 爹考文献 入抗车辙剂的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均满足《公路工程沥 【1]冯新军,查旭东.特立尼迭湖沥青的应用技术研究[J】.广东公路交 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rJ E20—201 1)中1—4区低 通,2013,2:12—19. 温性能要求。,加入抗车辙剂或者湖沥青后沥青混合料低 【2]莫石秀.湖沥青改性沥青作用机理及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安大 温性能提高,说明抗车辙剂和湖沥青均可以改善沥青混 学:2012. 合料的低温性能。f2)加入湖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加入 【3】孙艳红.特立尼迭湖沥青(TLA)g¥用性能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 抗车辙剂的混合料抗低温性能>未加抗车辙剂或者湖沥 2008,20(3):106-1 10. 【4]惠冰.抗车辙剂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9. 青的混合料低温性能,说明湖沥青在改善混合料低温性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 能方面比抗车辙剂更优。 混合料试验规程【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5结论 【6】沈金安.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通过对基质沥青混合料、掺加湖沥青混合料和掺加 2001.1. 回福建交通科技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