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源于《大藏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亡人节”,民间多用来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寄托梦想与祝愿。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帮助他们超脱苦海的拷折,在阴间找到自己的归宿,也是生者对死者的敬意。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比较普遍,人们一般都带着祭品上坟祭祖。祭品丰富多彩,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衣帽、纸钱,纸柜„„有些地方今天还要把祖先请到家里供奉,在大门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是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驾着马回去。由于正处于蔬果丰盛的时节,中元节的饮食也是多种多样的,像如包子、水饺、馒头、苹果、梨、西瓜等时令水果都是很常见的,而且现在人们也不如以前那样讲究了。
在家乡,今天也是烧香祭祖的,好像是大家都遵守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不当做一种节日来过,所以不会出现“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竟把清荷叶,万点印花散火城”的热闹场面。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过节了,中元节也是这样。无论多忙,母亲都会腾出一下午的时间准备祭品,更重要的是做各种好吃的犒劳我,如冬瓜炖羊肉、煎茄盒„„虽算不上玉盘珍馐,在那时可谓是无比美味了。
中元节与爸爸一起上坟也是饶有趣味的事情。由于爷爷的坟地在外庄的缘故,每次跟着父亲上坟都会有异样的感受和不同的收获。清明时恰逢草长莺飞万物生发的时节,坟场显得寂寥空旷,自己这时可以大胆的四处游逛;到中元节,玉米、大豆等庄稼茂盛葱郁,坟场静寂阴森,自己只好寸步不离父亲了。父亲每次上坟都会虔诚的对着坟头诉说,无非是宣泄对爷爷的怀念和祈求四季平安之类的话语。父亲明白逝者已去,生者奋发的道理,只是想从先祖那里找寻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寄托,希望得到爷爷的庇佑,,把自己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罢了。
福建宁德这里好像是没有过中元节的传统。现在自己渴盼过节的欲求淡了,而客居他乡的想家思绪逐渐浓烈起来。四年大学生涯自己慢慢适应了出门在外的日子,可想起母亲一人在家的孤独和挂牵儿女的情景,内心不自然间便会油然出几分酸楚。“树影再长离不开它的根”,我们走的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
很多时候,传统节假日都会被商家利用,使节成为“劫”,违背了过节的初衷。其实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是让我们舒缓身心的闲暇之余,加强亲情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在享受传统节假日带来欢乐的过程中去体味潜隐其中的文化意蕴,回顾过去,心怀感恩。
“上界秋光静,中元夜景清”,在月朗风清的夜里,遥寄我心与明月,千里亲人定可知,道尽胸中无限事,满腹思绪赋成诗。将遥远的祝福和美好的祈愿化为无尽的动力,付诸到实际工作之中,把自己的成果与业绩作为回馈亲友的最好方式。珍惜现在的一切,养成“感恩、忠诚、敬业、职业”的思想意识,不断砥砺磨练自己,在点滴积累进取中慢慢成就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