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乜玉平庞如超【摘要】本文借助货币需求理式建立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我国历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历史回顾。以及对1991年"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我国货币供应量是CPI变化的原因,井对宏观经济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格兰杰因果检验【中图分类号】F8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5(2008)06-0016-02【作者简介】乜玉平,河北沧州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河北沧州061001);庞如超,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河北沧州061001)。一、引曹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这也是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三、实证分析1.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回顾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就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8.9%,但是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的波动比较大,大致经历了3次通货膨胀,且3次通货1996年央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的中介目标。我国目前实施的货币基本框架是通过采用多种货币,间接地货币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自2007年以来的一年时间里,央行连续五次加息,收缩银行信贷总量,旨在稳定过剩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通胀转向明显的通胀。稳健的财政和从紧的货币”也体现了国家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以防止全面通胀的产生。那么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当前的经济形势应该如何通过货币进行?笔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历史进行回顾,选取1991年.2007年的货币供应量和CPI进行了计量分析。二、理论基础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通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够长计量。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总额。我国目前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即M。、M。、M:,其中:Mo=流通中的现钞膨胀都是因生产建设的扩张,需要大量投放货币,引起价格过度上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第~次通货膨胀年份aDP增长率153f%)13-211.34.114.113.112691984三次通货膨胀第:次通货膨胀19明19∞1992第三次通货膨胀1993199419驰l∞5工业总产值l&321.420.88.524.727.324.220.3增长宰(%)农业总产值1233.43.93.16.288.6lO.9增长率(%)货币投放增长率(%)CPI(%)2.S9318.8珀&614'724.117.149.42t746.79.83fi.435.324.78.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MI_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M2=M.+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建存款+个人储蓄存款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理论来源于货币需求理式:MxV=P×Y,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全社会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T表示某一时期进行交易的总额。根据古典学派理论,v取决于制度及收人周期,因而在一定时期内看成一个常数;同时,社会商品和劳务总交易量,即Y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这样,M与P成第一次通货膨胀。1984年,我国工业和农业的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16.3%和12.3%,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速。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进行了金融改革,银行宣布今后贷款以上年为基数,于是在1984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四行争贷,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扩大下年规模的目的,致使1984年我国全年货币投放多达262亿元,比上年猛增49.4%,经过一个滞后期,引起1985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8.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9%。第二次通货膨胀。1988年,我国工业比上年增长正比例关系,M增加,P也按比例上升,即价格水平的变动20.8%,投资比上年猛增1000多亿元,增长25.4%。工业口 和建设迅猛扩张,需要投放大量货币。在这种形势下,价格改革特别是放开价格的呼声高涨,希望价格改革一步到位。这样,1988年,我国当年货币投放多达679亿元,比上年猛增46.7%,引起价格猛涨。1988年和1989年,商品零售价格上二涨】8.5%和17.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8%和18%,连续两年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第三次通货膨胀。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银行每年投放货币1000多亿元,增速高达30%多,致使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开始产生。1993年~1995年,物价指数连续三年为两位数,1994年最高,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2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24.1%。接近恶性通货膨胀。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CPI的变化趋势比较选取1991年。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增长指数曲线,可以看出两者趋势一致的密切相关关系。1991年~1993年,M。增长率分别为20.17%、36.45%、35.26%。而同期CPl分别为14.7%和24.1%。从1994年开始,3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开始}H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应的CPI在3年后的1997年开始持续下降。自2001年开始,在房地产行业的带动下。相关行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又开始走向偏热。特别是近几年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外汇储备连创新高,由于结汇的大量增加。导致人民币投放大量增长。2007年8月、lO月,我同CPI较去年同期上涨6.5%,远远超过央行划定的警戒线3%。3.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计量分析(1)单位根检验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时,必须事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两个时间序列都服从单位根过程,即使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当样本容量增大时,以一个时间序列对另一个时间序列回归也能得到显著的参数,这就是“伪回归”问题。因此,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应先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项根据SC选择。为了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笔者用CPI、M。、M。、M:表示环比增长率,基一阶差分别用△CPI、△M。、AM。、AM:表示。利用EViews5.0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时间,≠列名称P值滞后期最丈滞后期ObsCP1012941315Mo033300316M一012482314M2O10362314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CPI、M。、M,、M:序列,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也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说明需要进一步差分并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3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名称P值滞后期最人滞后期Obs△CPl002541314△Mo00026O315△M】000810315△M2OO39923'3从表3可以看出,对ACPI、AMo、AM.、AM2这四个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可以拒绝单位根假设,接受平稳的假设。即CPI、no、M。、M:服从I(1)过程。(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上的单位根检验是对各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而另一 个重要的问题是,一些变量在预测另一些变量时的有用程度如何。这也就是Granger阗果关系检验所要讨论的问题,该检验用于研究一个变量能否用于估计另一个变量,即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CPI、M。、M,、M:在5%的显著水平上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而可以利用EViews5.0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所研究的数据,在M0、M.及M:时滞一年的情况下,3个层次对应货币供应量作为CPI指数的变化原因没有问题,而CPI作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原因则被拒绝。这也验证了货币学派的观点,即货币供应量是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这对我国制定货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襄4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原假设滞后阶数F检验值P值Mo不足CPl的Granger的原因3855433.2E.051CPl不足Mo的Granger的原因1112770.31069M,不是cPl掣JGranger的原因4046872.5E-051CPI不是M1的Granger的原因0854880.37202M2不足CPl的Granger的原因15.08100.001881CPI不是M2的Grangcr的原因2414200.14424四、结论及建议1.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应作为价格变动的原闪是没有问题的.而价格指数并不影响货币供应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几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货币供应量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1997年开始的价格持续下跌,从货币供应的角度来解释,是由于国家为治理前一期的通货膨胀所实施的紧缩性财政与货币引起的。这表明我同货币供应量是非中性的。2.由以上的验证结果可知,我国央行经济的中间目标在现阶段选择为货币供应量是较合适的。目前,我国的货币基本上还是相机选择的行为。年初制定的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信贷目标值,年终的执行结果经常发生偏离。从实际的执行情况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多数年份高于目标值。冈此,当前我国货币应采取适度从紧的措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全面通货膨胀的发生。3.我国日益增加的围际收支盈余引起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快速投放。而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又导致国民经济某些行业出现过热倾向,引起GPI的上涨。因而,应适度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一方面,允许人民币在更大的区间内波动,另一方面,调整外汇管理,调整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以及保险机构和证券经营机构对外金融投资等外汇管理,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出。【参考文献】…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M】.北京:文献出版社.2006.【2】程凌,张金水.开放条件下对货币供应、产出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再思考【J】.统计研究,2006,(7):l1-17.【3i张国洪,曾水平.通货膨胀及紧缩与货币供应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39-41.【4】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叨.经济学动态,2007,(3):l1-17.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