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找出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推动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2018年汽车制造业情况分析

汽车制造业是广东工业的支柱产业,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18年,广东共有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833家,完成增加值1859.70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汽车生产322.04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比重为11.5%;完成汽车销售329.39万辆,占全国汽车销量的比重为11.7%。

一、广东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稳步增长,产值不断提高。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完成产值7997.4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整车制造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汽车制造业的52.0%和47.9%;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也是全省汽车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汽车制造业的45.7%和50.2%(见表1)。

表1

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分行业增加值及增速

行业名称汽车制造业其中: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低速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增加值1859.70890.830.1117.450.000.2318.18932.90单位:亿元,%增速7.47.5-26.610.00.0-24.319.57.0①

说明:此表数据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快报数,下同。本文的汽车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代码为36的行业,包括: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低速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本文统计相关指标为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数据,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汽车制造业法人单位。①(二)汽车产量稳定,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增长快。2018年,全省生产汽车322.04万辆,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国汽车产量(2796.80万辆)的比重为11.5%。其中,轿车174.09万辆,同比增长8.9%;多功能乘用车(MPV)18.42万辆,增长143.4%;新能源汽车13.27万辆,增长206.1%。据行业协会统计,全年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为68.40万辆和67.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9%和13.0%(见表2)。

表2

2018年广东分类型汽车产量及增速

名汽车其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乘用车(MP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客车载货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改装汽车称产单位:万辆,%量增速322.040.0174.0918.42124.811.70405413.271.848.9143.4-17.721.159.9206.114.6(三)汽车销量平稳增长,出口增幅略降。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完成销售产值8412.29亿元,同比增长8.4%;完成出口交货值506.85亿元,增长5.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根据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统计,全年汽车销售329.39万辆,增长6.9%,其中轿车销售324.35万辆,增长7.7%;汽车出口2.83万辆,下降50.5%,其中轿车出口1.65万辆,下降31.0%。

(四)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但增幅回落。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总资产达6149.05亿元,同比增长8.0%,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9个百分点;完成营业收入8635.58亿元,增长9.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632.70亿元,增长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5.8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本年累计6149.058635.587356.34161.56632.70179.3343.56单位:亿元,%增速8.09.410.96.82.2-18.64.9主要效益指标资产总计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平均用工人数二、近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发展特点

(一)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增速在波动中回落。从近年广东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生产规模持续稳定扩大,但增速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从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的企业数来看,由2013年的574家提高到2018年的833家,增加了259家。2018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比2013年提高了480.88亿元,但增速由2013年的12.9%回落到2018年的7.4%,回落5.5个百分点(见图1、图2)。

图12013-2018年广东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数(个)

图22013-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及增速

(二)销售产值增长较快,出口增长缓慢。从近年汽车制造业销售情况看,销售产值增长较快,出口增速较为缓慢。2013-2018年,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增加3787.67亿元,增长81.9%;出口交货值增加115.67亿元,增长29.6%(见图3)。

图32013-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

(三)企业资产和收入稳步增长,利润增长较为缓慢。从近年汽车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看,企业总资产和营业收入提高较快,利润增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这表明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有所上升,导致利润率下降。2013-2018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增加3881.48亿元,增长81.6%;出口交货值增加115.67亿元,增长45.5%。平均用工人数由2013年的32.27万人提高到2018年的43.56万人,保持较为平稳增长(图4)。

图42013-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四)汽车产量有所波动。从近年来汽车整车的产量来看,存在波动,2013年生产汽车254.26万辆,2014年回落到219.59万辆,随后稳步提升到2017年的321.09万辆,2018年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从轿车产量来看,2013年为最高点206.17万辆,逐步回落到2016年的最低点151.17万辆,随后逐步增长到2018年的174.09万辆(图5)。

图52013-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品产量

三、需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5%,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6.80元,同比提高0.18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44.59元,同比回落5.6元。从亏损企业数看,2018年亏损企业为108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13.0%;2017年亏损企业为79家,占全部

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比重为10.3%,亏损面有所扩大。

(二)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从全国汽车市场的情况来看,2018年,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2%和2.8%。广东汽车市场需求也不够旺盛,2018年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0%,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销售产值同比增长8.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从国外市场需求来看,2018年汽车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6.0%,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自主品牌仍需进一步提升。从广东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比来看,产量和销量占全省汽车产销量的比重分别为21.2%和20.6%,均未达到一半。从企业的销量规模来看,省内生产企业中,排全国前十的只有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和广汽本田,分别排第四位和第六位。从新能源汽车产量来看,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0.5%,低于广东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需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提高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

四、促进广东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优化汽车产业结构。广东汽车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产量和产能有了一定的积累,下一步要转变发展方式,由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的提升。从目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和多功能乘用车(MPV)的生产情况来看,2018年全省生产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124.81

万辆,占汽车产量的38.8%;生产多功能乘用车(MPV)18.42万辆,占汽车产量的5.7%。可见市场对于中高端轿车的需求量增加,汽车厂商要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汽车制造业产业链上,除了重视整车生产行业的发展,还要推进配套产业特别是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广东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占汽车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其发展不容忽视。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汽车自主品牌。广东汽车制造业的主体主要是外资、合资企业,自主品牌较少,很多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十年,广东省汽车企业纷纷成立了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开发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在能源环境、产业转型升级等压力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电池等技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自主品牌的推进步伐。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鼓励和推广,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更多扶持和优惠;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方便性。

(三)拉动汽车消费需求,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受部分城市限号限行、汽油燃料汽车相关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车消费需求,需要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市场需求。一是进一步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车型,提高汽车的性价比,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进一步开拓二线城市市场,弥补部分一线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汽车消费下降问题;三是借助“一

带一路”等契机,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特别是加强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促进汽车和相关产品的出口;四是提升汽车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整合重组、加强研发和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提高企业整体的实力和经济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稿单位:工交处撰

稿:王慧艳唐正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