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张怀君
来源:《天津教育》2014年第04期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以信息技术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对普及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要立足当前实际,加快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顶层具体化设计。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发展规划”)就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做出安排。要从国家层面应在“规划”基础上,加快顶层具体化设计,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减少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减少教育投入的浪费。 要明确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十年发展规划明确要建立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同时,又提倡教育资源建设多方参与、共建共享。以前,地方和学校鼓励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去年,天津市牵头组织召开了有陕西、甘肃等七省(市、自治区)代表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合作交流会议,与会代表对优质、好用的信息化资源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对地方和学校建设资源的主体责任都感到不明确,既怕工作落后,又怕经费浪费。因此,急需从国家层面明确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的任务主体。
要明确信息资源建设工程的具体时间节点。十年发展规划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对地方和学校的指导性很强。但是,由于规划时间跨度较长,地方和学校更需要具体的、操作性的安排。
要尽快制定教育信息化资源标准。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为教学服务,它应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和便捷性。当前,由于教育资源标准缺失,使用资源行为管理缺位,致使一些低质资源在教学中使用。因此,资源建设应尽快推出标准。
二要遵循实用原则,贴近教学、贴近课程开发和建设适用资源。
十年发展规划将“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就资源的价值而言,实用性最为重要。缺乏实用性,资源就失去价值。因此,开发和建设对教学有用的、科学的教育资源特别重要。
要贴近师生开发和建设资源。教育信息化将渗透教学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成为机构教学活动和师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本工具。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出发,从满足教师教学的维度和学生便于接受的维度,开发便于演示的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贴近课程教材开发和建设资源。信息化资源与课程教材相配套是最具实用性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特别需要与教材相匹配的资源。 三要树立开放理念,多方式、多途径扩大信息技术资源。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不断优化的需求、更新的需求、拓展的需求等都决定它不能“一劳永逸”;由于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性,信息化资源建设就应适应其开放性的特点。
要树立开放建设资源的理念。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出现,世界就在“一张大网”之中。因此,建设资源应立足国内、着眼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组织区域交流,择其优者为我所用。要着眼已有资源,做好整合提升工作。经过几十年发展,国家、地方、学校都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如加以整合提升,都会成为优质资源。
要多途径、多方式扩大资源建设成果。资源建设要实行“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策略。政府应加强标准的引导,以标准规范资源开发建设;加强资金的引导,以项目促建设;加强市场的引导,引导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参加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建设工作格局。 四要适应教育发展,建立信息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教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活动,信息化的发展又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资源建设应走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建设的道路,形成多方建设、人人分享的局面。
建立研发和维护资源的专业团队,为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随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育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因此,各地各校资源研发和应用设备维护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教育资源建设的团队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制定鼓励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政策。教育资源建设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市场提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因此,应抓紧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市场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育系统骨干投入建设的作用,调动学校在应用中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增加投入,为资源建设提供保障。必要的资金是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保障。国家层面应设立专项资金,学校层面应增加公用经费,以支持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校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韩瑞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