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专业的重点是:如何建立工作架构和工作机制,告知煤矿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辨识成果如何应用,力求让煤矿“照方抓药”即可建立相应的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 (一)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什么是安全?
安全—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
(举个“不受威胁”的例子,一只老虎关在笼子里,一个人站在外面看,假定关老虎的笼子绝对安全可靠,那么虽然这个人作为主体并没有避免老虎威胁的能力,老虎也有威胁人的能力、表现和行为,但是由于安全可靠的笼子的存在,便使人避免了老虎的威胁,使人处于“不受威胁”的安全状态)。 什么是风险?
风险——可能发生的危险。是一种可能,通过辨识可以判断,可实现有效管控。风险是抽象的,是可以变化的,能够用数字来表示。 什么是危险?
危险——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 危险是一个事实,是定性的东西。
风险和危险不一样,风险是个更大范围的概念,它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大致会有多大;风险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危险出现的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大小的比例。 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首先是辨识危险源,重点查找设备和工艺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物质、不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确定哪些环节存在危险,危险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发现高风险的危险源。
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源变成高风险的危险源。
危险源:
即危险的根源,一般是由于能量或毒物释放失去控制引起的。
分析风险,要确定危险源的种类,是毒物释放,还是火灾爆炸;要确定危险来自系统的哪一部分,是容器管道,还是电力线路,是机器设备,还是厂房地况。
暴露:指人员、设备、构筑物在危险区域暴露的程度。
后果:是说危险一旦发生,对暴露目标的有害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三要素”前后相连,被称为“风险链”。分析风险就是对链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
辨识危害,评价风险,目的是控制风险。
不严重:是指对人员伤害、对环境污染均很小,经济损失也小;
严 重:是指对人员可能伤害,甚至死亡,对环境可能污染,有明显的经济损失;
很严重:是指有很大可能导致一些人员伤害或死亡,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事故隐患:潜藏着的祸患,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不足、不到位。隐患是具体的,能够排查发现,是风险演变成事故的中间环节,在风险管控措施失效后出现。
事故隐患排查:采用检查、分析等方法方式查找发现事故隐患的活动和过程。 安全检查:通过到达现场,通过目视的方法,结合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或特殊季节、特殊时期有针对性的查看、查验。 二者的关系:事故隐患排查包括“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包含不了“隐患排查”。
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 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安全的五个层次:
零风险
零三违
零隐患 零事故
零死亡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和企业经营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本质安全,顾名思义,本质上是安全的。 人的本质安全:靠安全文化启发引导,让人的行为自动自发自愿地按照安全的标准执行;
物的本质安全:靠的是科技保障,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设施,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发生事故。
本质安全要求:工作做到前面,提前预计事故隐患,在设计上、在员工的思想意识里做好预防。
(三)隐患与风险的区别与关系
风险的概念更多地应用于社会领域和金融领域;而隐患的概念更多应用于工矿等工业领域,主要指安全生产四要素(即人、机、环、管)的不完善、不规范、不
可靠;但对风险尤其是工业领域所说的风险,则不太清楚、不太统一。 风险与隐患的递进关系: 风险在前、隐患在后。其关联性是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有较大程度重合。 风险的特点:客观存在、与生俱来、无法根除、只能管控。由于风险是无法根除的,且有向隐患转变的内在逻辑,具有敞口的特性,风险管控重点是如何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风险管控强调的是:阶段性、计划性,是战略层面的工作,要求由煤矿的决策层承担完成。
隐患的特点: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是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从根本上予以消除。隐患排查治理要求闭环管理。隐患不除,不得生产;否则,就是事故的到来。隐患排查强调的是日常性、经常性,是战术性的工作,要求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参与。 例如:运转的皮带机滚筒具有伤人的风险是安全风险,那么防止滚筒伤人风险的护栏不合规就是事故隐患;再如:拉紧的钢丝绳具有断裂伤人的风险是安全风险,那么钢丝绳维护和更换不合规,出现疲劳损伤就是事故隐患;再比如,顶板具有垮落的风险属于安全风险,那么支护材料和工艺不合规就是事故隐患。 风险是抽象的,是一种可能,通过辨识可以判断,可实现有效管控;
隐患是具体的,能够排查发现,是风险演变成事故的中间环节,在风险管控措施失效后出现。
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高层次:
抓住关键人物,要求煤矿决策层亲自组织辨识、评估,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并每月、旬进行检查分析。 低频度:
要求每年开展一次全面辨识评估,仅在设计、重大变化、高危任务前和出现事故后,开展专项辨识评估。 抓住关键环节:
仅强制要求对能够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对于岗位上能够造成零敲碎打事故的一般风险未强制要求。 重措施的落实和分析及应用:
1+4风险辨识评估,每条都要求措施的应用,例如全年工作安排,1号文件等。 条文要求主要工作:
1、风险辨识评估:1+4辨识评估; 2、风险管控:“3+1”管控模式。 “1+4”辨识评估:
每年一次年度 安全风险辨识 设计前辨识评估 发生重大变化前辨识评估 高危作业前辨识评估 发生事故后辨识评估 “1”:每年一次年度安全风险辨识 要点:
⑴矿长组织;
⑵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区队进行; ⑶年底进行;
⑷对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估(重大灾害治理、提升运输系统)
“3+1”管控模式:
每年制定管控措施 每月评估完善 每旬评估完善 +现场检查 五)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1、隐患排查与安全检查的区别
隐患排查是采用检查、分析等方法查找发现事故隐患的活动和过程。安全检查是通过到达现场,通过目视的方法,结合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或特殊季节、特殊时期有针对性的查看查验。 因此,隐患排查包括“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包含不了“隐患排查”。用医学比喻的话,隐患排查是内科、外科的综合检查,是全面体检,是全方位的,而安全检查是外科检查,只可以疗伤。 2、隐患排查治理的原则:
人人参与原则:矿长、分管副矿长、业务管理、岗位操作人员;
分级管理原则:对查出的隐患进行分级治理、分级督办、分级验收; 闭合循环原则:有隐患就必须治理,不能消除就不能作业、不能生产; 齐抓共管原则:对隐患的责任主体进行规范,隐患排查不是安监部门一家的事,应当齐抓共管;
重大隐患治理“双报告”原则:对于重大隐患的治理要建立“双报告”制度和自查自改闭环机制
因此,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为隐患排查提供了主攻方向和重点,按照这个方向,排查计划就可以“排兵布阵”,然后班组落实整改,这样才能达到双重预防的目的。
事故隐患年度排查计划应在风险辨识基础上制定。
矿长应当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检查,并召开分析会议,而不是每月仅听取一次汇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