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1.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为什么要提出新型城镇化?

关于这一问题牛文元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

王鹤等在《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未来选择》一文中提到,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是以 “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传统城市化是一种 “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其弊端,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较突出; 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王凯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模式思考》一文中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体现在“以人为本,四化互动,生态文明,布局合理,弘扬文化”等5个方面。认为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成绩大,问题也多。过去城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发展速度、高的经济成就”两个方面;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低的初级成本,低的发展质量”两个发面。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

作为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种理念,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对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一个系统性扬弃。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涉及到城市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不能孤立地从单个城市来讨论,必须站在全国的高度来审视。具体来说,从空间、人口、经济、生态等几个方面来看,新型城市化道路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市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三是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发展的城市化;四是新型城镇化是环境友好的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市化比较来看,牛文元对两者进行了16项对比,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在中国推行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意义与价值。

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的16项比较表 比较项目 城市化核心标志

传统城市化

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小为

新型城市化

以城乡统筹能力与城乡一体化水

标志,农村不能充分享受国民待遇 平的高低为标志。全体社会成员实

现共建共享

城市化动力机制

以农村的贫困和破产为代价,以城乡之间攫取财富能力和享受财富程度的巨大梯度为引力

城市化哲学思考

在低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从同化走向异化 从均质走向差异 从和谐走向矛盾

城市化社会效应

不断加剧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贫富差异与区域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社会对抗

以城乡享受公共服务均质化为中心,以城乡之间攫取财富能力和享受财富程度的机会平等为追求 在高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 从异化走向同化 从差异走向均质 从矛盾走向和谐

逐步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贫富差异与区域差异越来越小,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格局

城市化关注重点

关注城市(产生城乡分离),城市

关注区域(达到城乡融合),连同

自身单极放大,主要追求物质文明 农村在内的组团式城市群!共同追

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城市化要素流动

“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在城乡的单向流动,城市以聚集为主

城市化空间结构

以摊大饼的模式扩张$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产业关系

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简单,互不 联接,界限分明,不利于获取“发展红利”

城市化演变趋势

城乡之间贫富差异逐步向城市内部贫富差异推移和传布

城市化地域联系

城际之间独立分离$产生同构化,形成恶性竞争

城市化发展路径

大量占有资源、大量消费资源、严

“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在城乡的双向流动,城市化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重

以大中小城市与乡村相协调的模式发展,克服城市病

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复杂,界限模糊并互相长入,有利于获取“发展红利”

城市效应外溢$城市内部的富裕能力逐步向农村反哺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区域互补与区域联盟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推行

重污染环境,不利于公共健康

城市化环境效应

城市污染集中、生存空间狭小,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忽视生态伦理

城市化生产方式

城市大工业与农村小农经济并存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城乡环境统一规划,共建绿色家园,实施生态补偿,达到生态文明 城乡作为共同体实现区域的合理分工

城市化生活方式 趋向于奢华和占有的非理性消费,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下降

推崇简约和绿色的理性消费,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提升

保留乡村文化遗产$倡导文化多样性

城市化文化方式 削弱或消灭文化多样性

城市化发展战略 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不利于人与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可

人和谐,以“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持续发展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以人文系统”的共同劣质化为内涵

2.城市化的测度

目前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而人口比例指标则又是主要指标法中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由于各国各地区对于城市以及城市人口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中国来说,对城镇人口的定义变动很大,概念不够准确,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之间可比性差。所以,单独用这一个指标测量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和发展的总体规模。复合指标法认为应该从城市化质量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组指标体系,予以综合分析,力求较为全面准确地衡量城市化水平。用该指标计算城市化水平时,其基本模式是一致的,即首先选出能反映出城镇各方面基本特征的一组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值,作为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但是由于不同学者所研究的地域不同,获取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选取的指标也各不相同;具体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采用复合指标法计算城市化水平时,都存在一个问题,即所选用的指标比较多,且与具体的地域结合比较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可比性也差。另外,这种方法在计算方法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在结合具体区域研究时,做法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全面综合评价城市化水平仍然是今后需要探索的过程。

3.总结

城市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方面面,包括区域关系、城乡关系、城市体系以及城市内部各群体间的和谐等。仅从经济方面或社会方面,抑或从单个城

人的全面提高和发展为基本宗旨

市或单个区域考虑城市化,对于大国经济来说都显得有失偏颇。制定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站在全国的高度、从历史的视角进行通盘考虑。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因此,我国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宗旨,是制定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发挥城市居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主人翁精神,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决策中来。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坚持新型城镇化的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