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长而又灿烂。在那漫漫的岁月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芳香,深深地吸引着世代万千的炎黄子孙。可当你去认真品味它们时却会惊奇地发现: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不只仅仅代表了某个时期特定阶段的某种情感或心境罢了!而是其所要表达的那些深刻含义。“杜甫很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将社会、家庭、官场以及政治等描绘得淋漓尽致。为何他总是在不停地赶路呢?为什么他那么急于向皇帝推荐自己呢?他究竟有怎样的才能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吧…… 这封信的大致意思是说:我久慕唐玄宗的文采和风度,但苦于没有机缘相见。希望陛下可怜我,召我入朝为官,为您效犬马之劳。同时,还可使我亲眼目睹到君主盛世的繁荣景象。可惜啊,现在天下太平已经好几十年了,像我这样的普通百姓也难以见到圣明的君王了。我这小小的百姓呀,不知道应该去哪儿寻找这份差事呢?况且您是一国之君,我一介草民,实在不敢高攀。最后祝愿陛下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原来,杜甫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写给唐玄宗的干谒信的。一方面,他想向皇帝展示自己对于君主之位的渴求;另一方面,他则借此来投石问路,打探宫廷内部的消息,为自己日后出仕做准备。可以说,这是杜甫出于现实考虑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然而,由于自己身份卑微,因此不便直接提出,就试图通过赠送名贵礼物来换取被录用的机会。不料,反倒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对于君臣
- 1 -
关系把握不准确,造成了失误。从整篇信件来看,它虽然语言朴素,并未花费笔墨渲染君臣关系的紧张气氛,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君权至上观念的极端轻蔑,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之情。
再看杜甫,他是个有志之士,早年曾热衷功名,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先后担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又弃官西去,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然满腔忧国忧民之情,到处奔波,写下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开始考虑建立功业的问题。《赠李白》中“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的感叹,既抒发了诗人长期积郁的心曲,更寄托了他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然而,安史之乱的创伤毕竟太重,元气尚未恢复,他终究未能完全摆脱世俗的羁绊,加上连年战争,使他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所以在政治上比较消沉。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ry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