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挥高考试题对化学教学的宏观导向功能

来源:榕意旅游网
发挥高考试题对化学教学的宏观导向功能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加强了 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命题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在考查低端的陈述 性知识和中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的能力考查走向,更 加注重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依托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以现实问题和社 会生活背景交汇点立意,各部分知识进一步融合,在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 查方面,适度向纵深层次发展,部分试题设问情景、设问条件、设问方式和信 息载体比较新颖,是考查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的试题。高考化学题型的新进展, 对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加强过程教学和学法教育

化学学习的效果不仅跟化学学习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且跟化学学习过程有关。 从表面上看,通过不同的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其潜在 效应、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真正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曲解命 题意图,一味机械模仿试题,陷入题海战术,那么高考试题就可能产生负面效 应。不少高考试题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 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屮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严重违背教学规律。题海 战术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达不到知识结构深化的预期效果。创造性的教学 应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或设置程序 性小题,围绕教学知识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思维阶梯”,把知识难度降 下来,激发学生按题意的知识结构思考、探究,分层解剖,弄清各层题意的内 在联系,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求证的是什么,以求化深为“浅”,化杂

为“单”,化混为“清”,强化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以期达到逐步提高目 的。或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 观察、探究、实验、评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 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理解化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化学知识是怎 样形成的,化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到化学的发展特点,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学会自我探索,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潜能,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 法。

这类试题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叙述不宜过长,应用知识不宜过难,使学 生有操作的时间和可能。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 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 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 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 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开放探究性问题的研究,无疑 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整体审视化学内容,培养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考生的应答思维方式,抛弃高、难,有 利于发挥高考对创新教育的正确导向功能。在教学中要要注意培养统摄化学知 识的能力,让学生构筑知识网络、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形成系统;改进教 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促进学生对所学 知识主动归纳和整理;对于具有共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 理、有序贮存,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体系繁杂,描述性知识多,考查知识点多,设问方式变化无 穷,思维特点不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多端性和发散性。化学难点具有

“深”、“杂”、“混” “繁”的特征,所谓“深”,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抽 象、深奥,因而学生不易把握它的内涵、外延和实质;所谓“杂”,是指化学 问题头绪繁杂、难于找到线性的思维关系,因而学生理不清线索,找不到解题 的突破口;所谓“混”,是指对若干化学问题的区分点把握不准,分辨不清, 因而学生往往将似是而非的问题搞混淆。只有舍弃烦杂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 干,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更具实质性的理解;只有将化学知识尽量“简约 化”、“单纯化”,纳入结构化整体的范型,才能使学生容易记忆,保持长 久;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有序存放,培育知识的衍生点,构筑具有“生 长力”的知识体系,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再创造。切不可通过大量重复 练习来掌握知识,丢纲弃本,本末倒置。

三、加强开放性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是培养 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 容。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验试题,不难发现,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査不仅涵盖了操 作技能领域,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的反应原理及条件,合理选择实 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实施评价的能力的考査。一些新的题型如科学探究性 试题和问题开放型试题也值得我们注意,试题设计常常以某个中心问题或某个 事件为题材以实验流程、框图、数据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 生回答有关问题。如以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以学生兴趣小组做的 某次课外实验,以合成一个产品为题材,要求考生回答某些反应条件、实验操 作、生成物分离及提纯等问题,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计算某个物理常数、总 结出某些规律等。此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根据题设情景设计 实验方案,能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

探究性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素 材应具有实效性、探究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南主设计实验方 案,鼓励求异和创新,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运用化学实验和当地的教育资源 进行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或根据当地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积极组织 开展一些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 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 生的个性特长,较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创新思维 的方法和技能。适时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 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知 识、“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 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强化信息处理变换策略,增强应用意识

任何解题过程都是实现信息与问题的转化过程,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引 导学生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题目。这类题目立足于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的 能力范围,提倡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实际(如空气质量报告、新型环保燃 料电池、PPA、绿色化学、导电高分子、质谱分析推测分子结构等涉及能源、环 保、药物、新科技材料、新的化学反应、新的实验设计、新的研究方法等), 设置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立意于考査学生接受信息(社会观察、生活 经验、学科知识和信息文字、图表符号等)、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的调用、筛 选、分解、综合、迁移、转换、应用重组等)和输出信息(文字、求证符号、 化学用语、图表等表达方式)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对 考生自学能力考查较全面。它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 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解决新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既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 课本,使学生有兴趣、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 题,培养学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化信息(譬如化学图表、物质变化曲线图、化 学反应过程曲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等图表、图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 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增强探究应用化学的意识。

创新的活力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高考命题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査,注 重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渗透,有利7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 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